
吳著名的吳鳳廟已列屬國家三級古蹟,奉祀殺身成仁的阿里山撫番通事吳鳳,而此係當年吳鳳的衙門所改建。正殿門上懸有一「仁必有勇」的匾額,與殿內身披紅衣、騎戰馬的吳鳳塑像相互輝映,顯得英氣勃發。後殿主要陳列的是吳鳳成仁事蹟,以供後人瞻仰憑弔。入口牌樓為一燕尾式的朱紅拱門,上刻有阿里山忠王祠,莊嚴肅穆。吳鳳廟坐西北朝東南,是一個一二進三開間兩護龍前帶軒的建築,第一進前的軒,是吳鳳廟建築最具有特色的傑作,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由六假捲棚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第一進外檐裝修石雕構,面開三門,未開窗洞,是其他廟宇所罕見。


中埔地處阿里山麓,居於其中的大小番社有四十八社。由於生性兇猛,所以漢人不敢前往。然吳鳳少年時經常隨父親到番杜經商,漸漸懂得番語,熟悉番俗。加上他豪邁堅勇,頗有俠士風範,番人對他十分敬畏。吳鳳任阿里山通事達四十八年期間,深受番人信賴。但是,番人有「出草」獵取人頭祭神的風俗。吳鳳上任第一年,力勸番人戒俗,最後達成協定:以牛代人,然而過了五年,番人仍堅持要獵取人頭祭神,眼看推延不過,吳鳳就取死者遺留之首骨,以充祭事。屍骨用完後,番社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以沒有人頭祭神,神靈懲罰所致。番人氣勢洶洶聲言一定要殺人以謝神。吳鳳只好告訴他們:「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紅衣帽的行人,你們可取他的頭。但是有言在先,只准殺這個人,以後不准再殺人。」眾番歡呼而去。第二天早上,果見山道上走來一穿紅衣戴紅帽的老者。眾番蜂起張弓射殺,取其首,愕然發現是通事吳鳳。各社番人聞知,悲痛至極。吳鳳既殉職,眾番社酋長聚議,立誓戒除「栗祭」惡俗。



吳鳳廟最精美的建築體非拜殿莫屬,拜殿由八根柱子支撐,柱頭模仿西方柱式的造型,拜殿的木雕非常精美,大樑上以獅子和麒麟雕刻作為連接結構,其他部位的彫刻題材則有傳統戲劇、花鳥、甚至魚、蝦、螃蟹等。此外,拜殿的彩繪為鹿港名師郭新林的作品,顏色豐富雅緻。拜殿屋頂尚有修長的燕尾屋脊和剪黏裝飾,剪黏的手法花俏而細緻;側面山牆以貓頭鷹圖案裝飾,顯得十分特別。正殿的屋架彩繪及雕刻數量雖然不及拜殿,但仍相當細緻精美,尤其文官門神彩繪,色彩鮮豔分明,為一佳作。




1911年10月改建的申請得到嘉義廳許可,又在嘉義地區募集日幣四千圓,立刻於同年11月5日開工,隔年5月8日竣工,後因經費不足,廟宇也日漸荒廢,有時廟公都沒來上班,廟宇空蕩。1925年,嘉義郡守荒木藤吉欲再次改建,計畫募集日幣八萬圓,但未成已被調離他處,繼任的佐藤房吉接續募集資金,1931年完工。1941年中埔地震受損,1951年7月,嘉義縣議員來此參觀,見此廟極需整修,遂成立管理委員會,由嘉義縣縣長林金生任會長,黃文陶、張李德和為顧問,縣內各鄉鎮長為委員,展開整修。次年6月14日,縣府展開修建事宜檢討會,決定以新台幣兩萬元購買一甲九分餘的吳鳳廟所在地,1953年冬完工。1985年吳鳳廟列為三級古蹟。



今年來的吳鳳廟是許多外地觀光客必來的古蹟景點之一,在上阿里山之前停下來看看的也不少,主要功能提供信眾拜拜保平安,廟裡陪祀吳鳳媽(吳鳳配偶良德夫人)、玄天上帝、中壇元帥、及福德正神等。

吳風廟位於嘉義縣的阿里山公路附近,需多要上山遊玩的遊客也會停下來走走看看,雖然改建過數次,但須多東西都保存的非常之完整,吳鳳廟離我家距離只有短短五分鐘路程,幾乎每個假日或連假,都來了一台又一台的遊覽車以及自小客車前來觀光,吳鳳廟是一個具有很多歷史故事,在廟裏面個地方也會有立牌,上面敘寫著當時發生得民間故事,相當有趣也能增加歷史知識,非常適合休閒假期前往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