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回為什麼會來台灣教會公報社?
這裡即不是名勝古蹟,也不是景點,更沒有好吃的食物。
但是,這裡卻有全臺灣第一部印報機。
而台灣教會公報社,更是臺灣第一份報紙的發行者,也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報紙發行者。
他們發行的就是《台灣教會公報》,最早的名稱為《台灣府城教會報》,於1885年,由長老教會英國籍牧師巴克禮於此地所發行,當時稱為「聚珍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灣教會公報社位在臺南市東區青年路上,是棟五層樓的大樓。
巴克禮牧師當然不可能在這棟建築物中發行第一份報紙,這建築物是後來改建的。
2016年,這棟大樓的1, 2樓改造成開放式的書房,以及文物展示空間。
全臺灣第一台印報機的復刻版,就放置在1樓的空間中。

在還沒進門前,先見到這部牛車。這年頭要看到木造牛車也很不容易了。

應該是為了表達當年巴克禮牧師翻山越嶺到後山宣教的故事,才設置這部牛車的吧!

大門旁的裝置藝術,好大的書本呀!!

走進大門,先看到這個用竹子搭的東西,原來這是「阿美轎」,即阿美族人所做的轎子。
在一百多年前,要去東部,要不是用走的,就是搭這種轎子。


然後,見到在左手邊有部黑黑的器具,應該就是印報機了。

全臺灣第一部印報機的復刻版,現在還有開放體驗。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部很簡單的手工機器。
先做好印版,然後把空白報紙紙張放在定點,由上往下壓,就印好一面報紙。
用講的當然比較簡單,在一百多年前,能有這樣的設備,已經相當不簡單了。

另一個區域是展示當年印報紙所使用的文字,以及報紙發行的歷史。
老狗雖然自認台語講的很溜,但遇上左邊這些用「教會羅馬字」所寫的,還是讀不出它的意思。

這邊是台灣教會公報發行大事紀。

然後,這些是所謂的「教會羅馬字」的聲母及韻母。
老狗利用曾經學過的萬國音標與KK音標,勉強讀的出一些音來。
當年使用這些字,最早應該是為了讓外國傳教士可以快速的學習中國的各地方言,而後轉變為傳教時,讓民眾能快速的讀懂聖經的內容,而使用的文字。
台灣教會公報就是用這種文字所寫的,因為在當時,一般文人使用的中文都是「文言文」,和口語有一大段差距,而臺灣文盲相當多。用這種文字書寫,只要能讀即能解其意,有助於知識的傳播。

這裡還把字母放進視力檢查表中,真是有趣。

旁邊牆上的打字機"群",應該都是古董了。

這裡又佈置了當年傳教的情景,就是傳教士們要登臺灣島時,必須自大船換成舢板。

一樓的另一邊,地上挖了一個大洞,是當年要把印刷機移入地下室所留下的遺跡。
後來結束印刷時,印刷機也是從這裡移出來的。


教會公報社中的大洞,對比聖經中的聖堂屋頂的大洞。

大洞的前方放了2台中文打字機和1台英文打字機。
中文打字機可以說已經走入歷史,非常少見。



另一側也有中文打字機的展示,還把字盤的字都印在背板海報上頭。

通往二樓的樓梯,神聖的十字架造型,以及Q版的巴克禮人偶。

為什麼這裡會出這部農用車體,這老狗也搞不懂。

牆上的看板,老狗實在讀不出來,有機會應該來學學怎麼看白話字。。。


最後見到了這個小看板。時序進入二十世紀,縱貫線火車臺南-打狗已經通車,所以可以搭火車到打狗,換輪船到臺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