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Angel wrote:
●台北市捷運系統每1000公尺造價約新台幣62億元
●高雄市捷運系統每1000公尺造價約新台幣43億元,
比這個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 科技的產品, 早買一定比晚買的貴上很多...
比如說DVD吧! 幾年前一台要兩萬多, 現在功能更強的一台也不用兩千元.
例如液晶電視吧, 32吋的兩年前差不多要五萬元, 現在主流機種都在兩萬元以下.
要比也要以同一時期工程的造價來比, 如高捷紅線應該比北捷信義線才恰當, 不應該拿十年前的造價比.
oakley3928 wrote:
高捷沒有通到高雄縣嗎??
只有你們台北有到台北縣?
目前除了橋頭站不都是在市區內? 橋頭也不過是在市界的邊邊沒多遠而已? 看看台北捷運是深入台北縣達淡水,土城之遠耶.而且偶可不是吐槽喔, 是在為高雄人著想耶, 高捷如果不能深入周邊縣市, 那麼住在外縣市的勞工要來高雄市區上班豈不是仍然很不方便? 那麼捷運也不過淪為市民高貴的休閒玩具, 無法連結生活圈, 提升經濟效益.
偶再舉個例子, 台北人如果想去高雄玩以下景點: 澄清湖, 蓮池潭, 西子灣, 柴山自然公園, 旗津, 請告訴偶如何搭高捷去遊玩?
ieeewar wrote:
至於內湖線.土建其實已經完成.
現在問題是卡在要協接木柵線的系統...
你想想..十多年前的系統跟現在如何並存.
恐怕就很讓人頭痛了...
不過我也贊同內湖線設計中運量的確是失敗...(恕刪)
身為住內湖+大直20年左右我想稍微提一下
很人認為運量是個失敗點
雖說內湖園區通勤人數相當多
但是比起板南線經過的地方還是差很多
早上八點半去台北車站板南線月台
不等個一兩班車是上不去的
相較內湖運量需求尚沒有到如此盛況
另外之前我住內湖的時候有發過問卷
最後選擇中運量也是不得已的考量
包括大直段地下空間的問題 以及彎曲的內湖路成功路
迴轉半徑較大的高運量捷運是不太可行的
另外木柵線來說 科技大樓站的90度大轉彎高運量捷運也做不到
所以我個人不認為這樣的妥協是政策上的失敗啦
新建的捷運也本來就會相對舊的更好
去看看紐約地鐵沒冷氣 大部分沒有電梯就知道了
要說它是個短視的錯誤規畫嗎??? 人家可是在溥儀退位前就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