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玩賞的文化旅遊可多了
眷村還算比較後期的人文景觀及常民文化
但在軍方不斷的釋放土地及眷舍改建之後
這樣的歷史氛圍正在消蝕
雖說我對"眷村政策"抱持反感,它讓省籍族群封閉
造成台灣現在的族群割離意識佔有"絕大貢獻"
回到原題
眷村文化既已被歷史巨輪所生成
而也到了必須被"保存"的窘態
就表示真的是危機了
軍方的急於處分土地
其用心絕對跟"地域文化"或"生活品質"扯不上關係
這個方面沒有更高一層的政府來主導
應該很快會被軍方給"處理掉"
不是賣地求榮,就是蓋一堆沒品質的集合住宅出來...
這樣的生活軌跡
要保留應該是一整個區塊的設想
不是留一兩間當文化死亡紀念館
整區塊的地貌保留
只是投入新的使用風貌
如此才能活化在地
用或許不是很多的文化利得來維持該區域的營運
(先不談BOT,鬼影幢幢又沒能力搞出明堂)
市府在舊城的"文化建設"有多少
以前幾年拆古蹟蓋馬路的氣魄
說實在,我看不出他們的視野
文化財不是表面短線的大經濟
但絕對是長期地方小經濟的良方
一個活動如果只讓人來此吃一塊炸雞排
日後是無法產生任何經濟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