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yinien wrote:
加上重工業污染地方
給了回饋金 給了就業率
但也給了工人文化
這使得高雄不講求精緻
因為吃飽就好 精緻要很多錢
工人只要吃飽就好 漂亮跟精緻沒有用
然後工人比較早死
有個統計數據說高雄人壽命比台北人短3年
這樣你知道了吧
雖然我不是高雄人也不住高雄,
但我認為這是既成事實,
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以前的執政者不重環保,
或者應該說是不重視台北市以外地區的環保,
五輕、六輕之類的污染性工業離台北遠一點就對了,
當年高雄後勁地區反對過五輕,
媒體扣了反五輕的人反商的大帽子,
郝杯杯夜宿後勁,
五輕還是落腳高雄了。
至於六輕,
當年六輕要在宜蘭設廠,
還好當時宜蘭當家的人堅持反對,
因而造就了宜蘭的好山好水,
但直到現在他都往生了,還有人抹黑他反商。
高雄呢?
沒辦法,
因為當時市長是官派的,
上面說什麼,市長就乖乖的執行什麼,
污染工業不丟高雄要丟那裏?
我在台北市上班,
不少同事是高雄人,
以教育水準、工作性質而言,
他們都是水準以上的,
但高雄難有適合他們的工作,
沒辦法,
因為長年來的產業結構就是如此,
這些污染性工業是給了一些就業機會,
但整體而言得不償失,
當環保意識抬頭,勞力密集產業陸續外移之時,
高雄原本賴以維生的勞力性、污染性產業面臨了最大的衝擊,
難怪現在失業問題一直是高雄的最痛。
產業轉型人人會喊,
但實際上極之困難而且非短期可成,
高雄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承擔了不少重擔,
污染有他的份,稅金也沒分比較多,
還為此流失了不少優秀人才
台灣經濟真的沒有奇蹟,
靠的是底層的付出和環境的犧牲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