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進化論:橋頭糖廠
要說酸甜苦辣裡,大概就只有甜味的糖是闔家歡樂老少皆宜的,雖然「鹽」才是人體必須,但「甜」的需求卻涵括了生理及心理,也難怪人家常說『嘴巴甜又不花錢』。
為了消耗過度的飲食,這天下午便搭上高捷紅線一路到最末端的橋頭糖廠站,由於沒有先做功課,看著緩緩離去的電車,還真不知道這裡有些什麼。
出了車站就是協力腳踏車出租攤,雖然那位同學很認真的比著勝利手勢,不過實在遺憾拍攝的對象是前面那像是藝術品般的滾輪。
PS:試了一下,滾不動。
順著路走,前方就是興糖國小。沿路樹林茂密,雖然偏遠於市區,反而有股寧靜的感覺。
荒廢的樹屋依然存在,並不是在說該國小已經廢除,不過這裡還真的有蠻多已經廢棄掉的建築物。
星期二沒有開的美術館,幸好沒有覺得太可惜。
不過外面倒是掛著一些無法輕易理解,只能假裝「這個我懂!」的藝術品。
「這個我懂!」就是那個什麼什麼,無辜的路人嘛!
曾經有人研究過,只要加速到時速88英里,就可以回到未來。
在外面亂繞了一段路,最後走進興糖國小內。
比起科技氾濫的3C教學,小朋友的教育還是回歸基本的「能說、能寫、能創作」更為重要。
走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走廊,突然回想起自己還是小學生時那種無拘無束的歡樂時光。
(什麼話!過往愚者也是有過天真無邪的年紀的。。多久之前?沒禮貌!)
磐根老樹在這裡隨處可見,在過度開發的現代,這樣的自然景色已經越來越不容易看見了。
其中一個功用,便是掩飾防空洞的存在。在大戰其間,糖廠是重要的產業中心,為了降低被轟炸的損失,在糖廠四周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防空洞。
裡面就是長這個樣子,想像幾十年前的人在裡面坐滿兩排,外頭螺旋槳轟炸機的聲音由遠而近,伴隨著震耳的爆炸聲和地面傳來的晃動,能做的便是合掌祈禱一切能盡快結束。
雖然很貼心的設置了看板,卻找不到自己身在何處。
問題:請問「目前位置」的紅點在地圖裡的什麼地方呢?
提示:並不是#07附近,這個看板是在#12附近拍的。
一整天的陰霾似乎沒有散去的跡象,原產於熱帶美洲的樹種,據說在閜語天前天色漸漸變暗時,葉片會慢慢閉合起來,所以便有了這個浪漫的名字「雨豆樹」。
閒晃到「蘭原美食區」,雖然有許多商店已經關閉撤離,還是有幾間小吃店營運著,這個時間來杯午後咖啡最適合了。
終於到了主要目的地:台灣糖業博物館
曾經的臺糖高雄廠,又稱橋頭糖廠、橋仔頭糖廠,舊稱橋仔頭製糖所,原隸屬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在1999年七月一日停止製糖後,於2002年九月定為古蹟,並對外開放成為觀光景點。園區內環境清幽,是散步的好地方。
停止運作的製糖工廠也開放參觀,順著生產線走,對糖的形成也會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畢竟是廢棄工廠,隨機遇上崩壞腳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一不小心可能會被帶著笑容殺掉呢。
還是趁著對方在打電話的時候悄悄撤離吧,雖然說只要把那支電話破壞掉也可以,不過這種事還是留給#1去做吧。(誤)
走出3D的平面世界,外頭是停放台糖小火車的廣場,也是藝術創作區。
當年台糖小火車在運甘蔗之餘也負擔著載客的任務,諷刺的是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糖鐵最密集的區域,是現在人口外移最嚴重發展最需要加強的雲嘉南地區。
斑駁廢棄的駕駛艙內,彷彿可以看見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那群人卯起來工作著,將額頭上那辛勤的汗水擦拭而去。
紅蟲,他說是就是吧。
那麼,在結束的時候,當然要來上一杯著名的『紅豆酵母冰』了,綿綿細細帶點土黃色的酵母冰淋上微甜不膩的紅豆泥,用傳統木片挖著一起送進嘴裡,接下來,請親自品嘗吧。
這個曾經繁華的製糖工廠留給台灣人的,不只是口中的那份甜蜜感,更有著一份腳踏實地的歷史過程。吃完冰,太陽也已經落下,是回家的時候了。
Bonus map:這張是在台北車站的緊急避難指示,同樣的,還是找不到「現在位置」,為什麼一張簡單重要的地圖可以做到這麼兩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