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建築除了書院,也就是學校的功能外,還外帶有考場(歲科童試)、文昌祠、敬字亭、義倉、曹公祠、五子祠、義學等多重功能。
在古蹟整修完成後,主管機關應該是為了增加古蹟的吸引力,而在裡面放了許多Q版人偶。
這些Q版人偶做的栩栩如生,代表了書院人的各種活動,像官員出巡、童生應試、書院授課等等。
光看這些Q版公仔的動作,就知道在書院內的活動有那些,比起傳統用海報或看版的展示與解說更為吸引人。
由於目前鳳儀書院原本的入口在整修中,遊客只能從臨時出入口,就是照片中的"登雲路"進入書院內。
"登雲路"是位在照牆旁的一座門,原本照牆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門,另一側的門名曰"步天衢",現已不存。

照牆,在大宅或寺廟的正前方常有這樣的建築,主要的用途為阻隔內外,習俗上為一種厭勝物。

照牆之內就是書院的範圍了。
在這裡有2組Q版公仔,一組是鳳山牛墟,另一組是大官出巡。
照片中遠方的建築物是頭門,就是書院的門廳,左右兩側都有供人通行的牆門。

這組Q版人偶是大官出巡,不知這位大官是那位??
按書院的簡介說明,為清代鳳山知縣曹謹,人稱曹公,最有名的事蹟就是建了曹公圳。

照牆之內的建築是頭門。
鳳儀書院的頭門是五開間,中央三間有三門,左右二間為房間,供守門者住宿。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左右側的廂房。

因為平常時頭門是不開的,左右側的牆門成了進出講堂、廳事和學舍的主要通道。
右牆門上有門額「敦詩書」,左牆門上有門額「說禮樂」。

進入牆門後見到的最大建築是講堂。
講堂是書院中最主要的建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
這建築最特殊的是正面沒有牆,如果颳颱風時,不知道要怎麼上課?
難不成停班停課嗎?

再寫過講堂往內走,見到了廳事,是書院中的辦公場所。
廳事中供奉文昌帝君、奎星與倉聖,也就是作為文昌祠使用,祭祀功能到現在都還存在。

因為廳事有祭祀功能,一般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中的功能,例如點光明燈等服務,在這裡也都有。
女兒求了一個香火袋,希望能保祐明年的會考順利。

廳事兩旁各有2間廂房,和兩側的學舍在之前都有平民佔住。
在右廂房中展出的門牌,就是當時佔住的住戶的。

左廂房目前被當作貢院展示。所謂貢院,又稱考棚,就是鄉試的考場。
在清朝,台灣的秀才要考鄉試,要渡過黑水溝到福州應試。

這就是貢院的應試空間,稱為號舍,每位考生各有一間。
考一場鄉試,考生得在這裡待上半個月,累了就把桌板拆下來,和座椅併在一起當床睡。

書院的左右空間為學舍,目前展示不同年代的家居生活狀況。
"有鳳來儀"展示的是清嘉慶年間。

"西風東漸"展示的是清末,尚由清朝統治時期。

"國境之南"展示的是日治時期。

"寶島台灣"展示的是國府接收後。

講堂中現在有許多Q版公仔,模仿當年講課的樣子。
各個Q版公仔表情不一,但都很逗趣。

這位是山長(老師)的表情。

這位是講堂中打瞌睡的學生。

這位是講堂中另一位打瞌睡的學生,睡到趴在桌上,也太神奇了。

在講堂前練武的童生。

童生考科之一--掇石。
那塊大石頭真的很重,沒三兩三拿不起來。

換人拿拿看。基本上這小子無望啦!

這裡是敬字亭的殘蹟。基本上是以白色鵝卵石,在地上圍起相當標示代表。

要離開了,在照牆前拍張照片留念。

個人認為鳳儀書院是個很不錯的景點,
除了內部有可愛的Q版人偶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的科舉制度外,
內部空間不小,也是蹓小孩和毛小孩的好地方。
如果有到高雄出差或旅程,不妨撥空去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