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整體建築是三合院的結構,但主屋的外觀是二層樓,而左右護龍又相當短小,右護龍側邊還有開門,用以對外營業,因此兼具住宅與商家2種性質,與一般常見的客家伙房型式差異甚大。這棟建築建於清治時期,可說是當時六根地區客家常民生活的活記錄。因而在前幾年,經由民間團體的運作而將其保留下來,並進行適當的復原後,作為觀光導覽據點對外服務。
我們當天會來到這裡的主因,是因為準備參訪蕭家古厝,但下午一時還在蕭家古厝的休息時間,在大街上遇上了張家商樓的管理人員,這位先生就帶著我們走了一圈佳冬街上的老建築,最後才到達張家商樓的大門讓我們參觀,簡單記錄這轉折的過程。
張家商樓正立面。由於商樓外的街道狹小,加上老狗的相機已經故障,已經不能用超廣角拍照,所以找了好幾個角度,直到要離開之前,走到建築右前方,才將商樓的立面全部拍進畫面中。

在剛到這裡時,從建築左前方看張家商樓,受限於街道寬度,只能拍出大概的正面外觀。
從這2張照片可以看出左右護龍造型不同。左護龍是個臨街的房間,有金形馬背山牆,而山牆上有開窗,窗上有鳥踏。

右側的護龍造型就不同了,臨街位置開了大門,還有大型的石窗櫺,作為商店的用途十分明顯。

在建築的側邊還有一房小門,我們到達時是跟著管理人員,從這裡走進去參觀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二層樓的主屋側面,和護龍同樣的金形馬背山牆,二樓有開窗與一字形鳥踏。
整棟樓的牆面都是斗子砌工法,即以亂石砌石牆做基礎,以穩定結構,而後再上泥灰,牆體上方為土桷牆,外面以紅磚貼面。從外觀來看像是道磚牆,但內部是由黏土所做的土桷所構成。

右護龍內的空間其實不大,從前可能做為商店用,現在有由屏東縣茄東文史協會進駐,作為觀光導覽據點使用,所以在牆上出現了導覽地圖。

放在地面上的海報,是對張家洋樓的簡單說明。

再往內走是三合院結構中的內埕。說是內埕,但和真正的三合院內埕比較,面積小非常多。

在這裡發現了這種手搖水幫浦。佳冬地下水層位置高,幾乎家家戶戶都設有這種水幫浦。
在手動水幫浦中,歷史最久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津田」牌,但在佳冬街上看到比較普遍的品牌是照片中的「正昌」牌。

主屋的一樓大門,整棟樓也只有這個入口而已。

由內埕看主屋的二樓,有個可愛的小陽台。

現在一樓內部空間,除了充作辦公室的一個房間沒有開放參觀外,其他的空間都作為在地藝文活動的展示空間。一樓的空間現在是畫展。



建築物內部的木櫥櫃,很有古意。

從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設在左廂房內。

爬上二樓往下看,會發現牆壁的材質有2種,建築後邊是石頭,而側邊是土桷。

在牆上的通氣花窗。

牆上所開的木窗。

主屋二樓的屋頂,是很單純的結構,以牆為承重牆,上方架上桁木與桷木。

二樓的空間只有2個房間,面積並不大,現在作為文藝展示區及來訪遊客休憩空間。
正廳上方的房間。


正廳右側的房間。

迷你版的陽台,只能站2~3個人。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左邊的護龍應該是作為廚房及浴室使用,因為屋頂上有支煙囪。

從陽台看右側護龍。從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來陽台是凸出在主屋之前的。

回到梯間,由二樓往一樓看。會發現在從前,可能連梯間都被作為一個房間使用了。


左護龍內部沒有開放,只能從窗子往內看,推測是從前的浴室和廚房。

右護龍是開放式空間,從前作為做生意的空間。

由正門外往內看。正門門樓兩側之壁體開設書卷型竹節窗,應該算是這棟建築中裝飾較多之處。

張家商樓是佳冬客庄民宅中的特殊建築,又是少數有開放參觀內部者,有機會來這裡,預留個半小時參觀,可以了解客家先民的常民居住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