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屏東海邊的佳冬,在清領時期稱為六根庄或下六根庄,為濱海的客家聚落。在清領時期,由於官府管理力量不彰,盜匪四起,再加上鄰近聚落又有福佬人與排灣族原住民,閩、客、排三族群常起衝突。因此,在屏東平原開墾的客家人往往群聚以求自保。在1721年起事的朱一貴事件時,居住於屏東平原與瀰濃庄等地的客家人組成七營以衛鄉自保,在戰勝朱一貴南下兵力後,將「營」改稱「堆」,即為之後習稱的「六堆」,以常態性的團練組織維持其族群生存及地方治安。當時的客家大村庄之外建有土牆、濠溝,並且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設有柵門,以作為防衛及進出村庄之用。之後,柵門改建為磚造以增加防禦力,所以又稱「隘門」。位居海濱的六根庄自然亦不例外。但在日治時期,由於這些防禦結構體對於日人的殖民統治構成障礙,因此大部分聚落的隘門、土牆等防禦設施,在日治時期以市區改正為名拆除,或不予修繕,任其自然損壞。時至今日,大部分隘門均已不存,但位在佳冬的西隘門則很幸運的保留至今日,北隘門則幾乎是重建而成,東隘門僅餘3面石碑,南隘門早已灰飛煙滅。
老狗這次來到南臺灣的佳冬,和家人開著家中的小銀在這座客家村莊中四處繞繞,找到了名列古蹟的西隘門,以及民間重建的北隘門,然後還在敬字亭旁找到了東隘門的3面石碑,另外,還在北隘門旁找到了屏131線的舊路標,一併彙集中在這篇文章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些照片,遙想先民墾荒的艱辛。
-
西隘門

近看西隘門,仔細看才看的出來門額上的彩繪是泥塑蝙蝠圖案。目前這座隘門還有通行功能,不知會不會那天來個普龍共開著超高車輛過隘門?

原來在門額的後方有夾層,人可以躲在夾層中,從圓形銃孔中攻擊門外的敵人。

從村莊內的方向看西隘門。隘門與卵石圍牆可以說是座簡單版的城池,而防禦力當然不如官方興建的,像鳳山縣新城之類的城池。

這是在西隘門旁的解說牌,第二段很清楚了說明「褒忠」二字在客家人心中的意義。
在皇帝比天大的年代,御賜予客家族群的「褒忠」,就是皇帝給予的榮耀,也像是烙印一樣的存在客家人的心中。

在隘門附近古厝的牆上的文學作品。

後來在佳冬街上,好多地方都見的到這一系列的作品,查了下才知道是「六根詩人步道」,在村莊內主要的古蹟附近,都有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小聚落創作的詩句。

要離開之前,幫難得來到南臺灣的我家小銀和佳冬西隘門合影留念。

-
北隘門
北隘門的門孔下方似乎有被車輛撞搫的痕跡,雖然這是後來仿建的,但也不忍心見到它被撞到。

這3塊鑲在北隘門內的石碑是真正的古物。「港東里建立褒忠碑」立於1820年,即碑上所書之嘉慶25年,大意為在地的粵籍墾民協助官府平亂,受到皇帝賜字「褒忠」為獎勵,因此鳩資立碑紀念之,碑上所寫的有組織名與個人名,以及捐款的金額,也就是「功德碑」的意思。
很可惜的是古物遭不明人士噴漆破壞,但也不見有關單位派員處理。這莫名的噴漆留在碑上也好多年了,對這已經有200年歷史的古物而言,可說是莫的傷害。

另一邊是塊大理石碑,就是仿建這座隘門的功德牆。
從這碑上的時間來看,應該是1981年仿建的,轉眼間也快40年了。

從村莊內的方向看北隘門。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的出來,這座隘門是後來仿建的,建築結構與西隘門並不相同,少了夾層。

我們在這裡四處晃晃時,發現了地上這個—從前的鄉道屏131公里數牌。
這種類似石碑的公里數牌,現在很難找到了。

在北隘門附近的伯公。客家人所稱的「伯公」就是福德正神。

-
東隘門

看完了老狗的佳冬六根庄隘門分享,有沒有想到這個南臺灣小村莊走走的欲望?
佳冬雖然是個小小地方,但因為開發的時間早,而且經濟在近代沒有太大發展,因而留存了許多客家古厝與老建築。建議利用天氣溫和的冬季去走走,體驗當地深遠的文化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