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前篇 ▓
鹿野梅花鹿公園,外掛瑞和火車站 — 賞玩梅花鹿不用去日本,到臺東鹿野就可以悠哉賞鹿了! — 臺東兩天一夜鐵道快閃行旅 (六)
這次到臺東兩天一夜的快閃行程中,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蓋「鐵道旅行•幸福美好111」紀念章,所以離臺東市區比較遠的關山與池上2站,就利用回程中下車蓋章,順便在車站附近走走,然後再搭上後1或2班車往下個站。雖然訂票時比較麻煩,但是比起騎機車,不僅較不受天候影響,而且時間也節省許多。池上和關上可以這樣規劃,因為這2站都是大站,而鹿野和瑞源兩站,則因為台鐵停靠班次過少且離臺東車站較近,所以選擇在早上騎機車前往。不過單程從瑞和站到臺東站也要騎上快1小時,時間上真的沒有搭火車快。
言歸正傳,雖然關山站是大站,逆行(北上)車次比較密,不過在關山站下車,附近到底有什麼可逛可看的?一般人如果到關山玩,通常都是租個腳踏車,環鎮自行車道繞一圈就結束了。火車站附近似乎完全沒景點。但是老狗擅長從平凡中找出不凡,在網路上蒐尋不少資料後,得知關山在臺東線鐵路剛通車的年代,當時火車速度不如今日,從玉里搭火車到臺東是要花上快一天的時間,這時關山就成為玉里到臺東的中間站,因而一時商賈雲集,火車站前街上有旅社、百貨行、藥房等現代市街會出現的商店。由於關山做為交通節點,人潮逐潮聚集,甚至還曾經存在有戲院。但是這些商店慢慢在在交通變的更快速、便利時候就日漸衰退,最後只留下陳蹟。老狗就打算利用這2班車之間1個小時又17分的空檔,來看看並紀錄這些過往歷史陳蹟。不然或許幾年後就再也看不到它們了。
▃▅▆▇ 里壠驛 ▇▆▅▃
從477次新自強號下車後,蓋好紀念章後走出現在的關山火車站,往右手邊走個300公尺,來到舊關山火車站前。臺東線鐵路其實是拼拼湊湊,在不同時間點用不同方式「湊」出來的。從臺東到關山的鐵道,最早是1910(明治43)年由私人營運的輕便鐵道,上面行駛的是所謂的輕便車,又稱手押車。之後由臺東製糖株式會社收購後,在1919(大正8)年改為軌距762mm的糖鐵,最早的關山車站就在這個時期設置,因為當時的關山舊名為「里壠」,所以稱為「里壠驛」。1922(大正11)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收購這段糖鐵路線,並與北方的花蓮-璞石閣線接軌後,稱為臺東南線。這時火車就可以由花蓮港直通臺東,只是速度以今日眼光來看頗慢。里壠驛站房的興建時間,大約是在此時,即1922年時。1937(昭和12)年時,里壠更名為關山,所以里壠驛便一併更名為關山驛。
1980年,臺東線鐵路拓寬為軌距1067mm,以便和新建的北迴線與南迴線接軌,構成環鳥鐵路網。而關山車站則隨著軌道的拓寬而向東移了200m,舊車站從這時候起先是作為貨運服務處,之後就廢棄不用。2005年,由臺東縣政府爭取經費修復,是臺東線鐵路僅有現地保存的日治時期車站建築。
「里壠驛」建築為和洋折衷式建築,左右對稱,仿北美地區尖屋簷草原穀倉(Peaked Prairie Barn)式樣。建築為磚木結構。前後為復折式屋頂(腰折屋根),兩端切角加半切妻屋頂,形成獨特的六角型視覺效果。牆面上部有一個半圓形的小氣窗,底下是縱橫相間的幾何線條四格式採光窗。左右延伸出兩坡水屋頂(切妻屋根),兩側外牆為英式雨淋板。雙面的六角型屋頂加上半圓及縱橫相間的幾何線條,是一種巧妙的藝術設計,全臺灣火車站大概僅有這一座是這種造型。
即然可能是全臺唯一一座這種造型的車站,那當然是走到正前方拍張紀念照。
雖然這棟建築已經有了文資身分,應該也一直會被保存,但何時會有天災來臨沒有人知道呀!
所以,能記錄快記錄吧!

轉個角度拍張照片,可以看到一點點的側面山牆與上面的小圓窗。

然後火車突然出現了,好像是莒光號。

走近一點,看看正立面繁複的裝飾線條。
1922年時已經開始流行折衷主義建築,所以里壠驛站房外的水平與垂直線條顯的相當多。

大門右方的腳踏車造景,其實這裡面現在應該是腳踏車出租站,只是店面設在新火車站內,這裡當作存放腳踏車的倉庫使用。

換個角度可以見到車站大門下方的天花板裝飾。
其實在1922年時,東臺灣還是相對落後的地方,在代表科技的火車站蓋上一座有著精緻裝飾的建築,無疑是日本軍國主義對於臺灣民眾的國力展示。

兩旁的建築外牆採用英式雨淋板,和洋綜合化的建築也是代表西化、洋人先進科技的意涵。

轉到建築的側面,可以看這些雨淋板,看的更清楚,是純粹歐式的作法。

在車站的右邊有一棵好大的樹,看樣子樹齡不小。

後來在樹下看到這面解說牌,才知道原來早就已經列管。

▃▅▆▇ 關山鐵路舊站站長宿舍 ▇▆▅▃
在里壠驛的右前方斜對面就是站長宿舍,一棟很可愛小巧的日式宿舍建築。這棟建築大約與里壠驛同時興建於1922(大正11)年,即臺東線鐵道全線開通時。在1997年之後,宿舍住民陸續遷出,因而閒置,至2009年由臺東縣政府爭取經費,在2010年修復,成為臺東線鐵道中,僅存完整保留的鐵道宿舍群。話說是宿舍群,可是老狗只看到獨棟的站長宿舍,所以就簡單來看看這棟百年木造建築吧!
從外觀來看,這棟建築完完全全是日式官舍的標準設計,連續基礎為磚砌。牆體是編竹灰泥牆,外覆雨淋板,屋頂為四坡水寄棟屋根。據說曾經有一度做為民宿營運,但是目前關閉中,只能從窗外看見內部的陳設。
現今站長宿舍的外觀,因為距離上次整修已經有12年,這期間或許沒再經過適當的維護,所以外觀看起來似乎不甚理想。

宿舍的門前有棟好大的大樹。

圍牆上有面簡單的解說牌。

轉個角度來看,真的像是無人維護的廢墟。老建築修復後最怕就是遇上這種狀況。

透過大門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玄關牆上有海報與舊照片。
或許是以此棟建築做為民宿,卻難以營運而再度荒廢。

走到建築的右側,可以見到側門與裏玄關。
整體來說,站長宿舍面積很小,做為民宿應該很難營運。

建築後方還設有乘涼用的座椅,另外好像還有一棟建築物。
不過也一起荒廢了!

遠方的建築物上有好大的壁畫,看起來很像是農會的倉庫,也是老建築。

▃▅▆▇ 里壠老街 ▇▆▅▃
從宿舍前往回走到里瓏驛,前方的大馬路就是里壠老街,現稱中山路。
※ 嘉賓旅社
從里壠驛出站後,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嘉賓旅社,位於右前方。嘉賓旅社興建於1940(昭和15)年。當時的關山位處玉里與臺東的中間點,行旅往返頻繁,所以由臺北來到關山開墾林業的吳嘉隆看準這個商機,興建了一棟有太子樓的平房,屋頂鋪鐵皮浪板,名「華香食堂」。二戰結束後,吳嘉隆於民國37年(1948)將「華香食堂」更名為「嘉賓飯店」,數年後在後方增建半切妻式屋頂木構二樓,提供住宿服務。之後,隨著關山大圳完工與南橫公路動工,帶來大量的住宿需求。因此將前棟的餐館改建為客房及套房,更名為「嘉賓旅社」。1980年臺東線鐵路拓寛完成後,火車站東移,且火車行車速度加快,各項因素皆不利關山商業發展,嘉賓旅社生意當然大受影響,最後終至歇業。
嘉賓旅社目前是閒置狀態,但保留了民國40年代的建築風貌。老狗從宿舍走過來,先見到的是1950年代增建的後棟,現在整棟建築包上了鐵皮。

繞到舊站前方,就會見到前棟,原本作為餐館,有太子樓的建築。

掛在門口的小看板,不知道是多久以前活動的?

因為旅社內部沒有開放,所以簡單看看外觀,就開始來走走老街了!

經過右邊某棟樓的後方,鮮綠色的外牆頗為引人注目。

這棟有著雨淋板外牆的建築,現在好像是民宿。

※ 大華行
往前走到與臺9線的交叉口,就會見到在轉角的大華行。大華行是一家於1950年開幕的百貨行,可以說是關山鎮上的百貨公司。當年的店主曾經是關山鎮代會的主席,對於地方事務可說相當熱心。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舊式的百貨行終有停業的一天。2006年,大華行終於停業,而店主也在2015年離世,半世紀的風華就此劃上句點。

位在轉角的建築,外觀帶有日治後期現代主義色彩。
在50~80年代,應該就是關山鎮上的黃金地段。

※ 榮華商店
走過台9線十字路口,來到了更為繁榮的那一段老街。因為在這裡有一整排商店、藥店,還有旅社。榮華商店很有特色的外觀即是其中之一。
泥塑的「榮華商店」四個大字就這樣掛在2樓外牆上,也算是特色吧!
從外面掛的布條猜測,這家店應該是賣制服的。不過現在制服的生意應該越來越難做了,少子化呀!

※ 福生堂藥房
在榮華商店隔壁是知名的福生堂藥房,相傳五分珠的配方就是在這裡開發出來的。福生堂早年稱為易生堂,創辦人開發出「五分珠」的配方,之後兒子移居台北後,把「易生堂」店名也移到臺北後,藉由各種手法擴大行銷,包括用「寄藥包」的方式拓展銷路,在廣播電台和後來出現的電視強力放送廣告。讓「頭痛,五分珠」、「嘴齒痛,五分珠」成為早年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五分珠」也因而成為二戰結束後,臺灣醫藥不發達時期家譽戶曉的止痛藥。
至於原本的「易生堂」老店則改名為現今的「福生堂」。這家老藥舖至今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了。

※ 東仁西藥房
在福生堂對面的是東仁西藥房,外觀看起來就像是老雜貨店一樣,看來這裡不止賣藥,飲料等生活用品應該也有賣。早年的臺灣鄉間,所有的生活用品就靠這麼一家幾近「萬能」的店,現在的人應該很難想像那個年代的生活。老狗從小在城市裡長大,說實在話也沒見過這種像現代「淘寶」的商店。
※ 金玉旅社
在福生堂藥房隔壁的是關山市區中最具規模的金玉旅社。金玉旅社原址據說是日治時期的警官接待所,二戰後成為一家小旅館。1964年,現任老闆接手後成立金玉旅社,之後把舊有的木造房舍拆除,翻新為三層樓鋼筋水泥建築。在1972年南橫通車前,就如同嘉賓旅社一樣,因為南橫公路的施工而帶來大量住宿需求,是金玉旅社的黃金歲月。但隨著時光流逝,現代的旅館一家家新建,金玉旅社這家超過50年歷史的老旅社,早就無法趕上現代的需求。如今當然還在開門營業,只是會有多少客人上門住宿?

※ 關山鎮公所
再往前走個幾步就到了關山鎮公所,當地最高行政機關。
鎮公所旁的碑文,說明了關山鎮的發展歷史。在公署旁看見這樣的記錄也真是少見,一般會寫的內容都是大樓新建的過程,少見寫當地的發展史的。

公所旁的佈告欄。可能是有新的佈告欄可以運用,舊的就改造成旅遊地圖。

站在公所外往里壠驛方向看,近百年來的在地歷史就在這條街上上演。
無論是興盛一時,或是落莫寂寥,都是時間流逝當中的過客。

老街逛到這裡,時間也差不多過了半小時,該往回走了。
路上見到遠方的阿勃勒盛開著花。

偶而也會見到像照片中,像是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老建築。


※ 中華大戲院
關山鎮曾經繁榮一時,因此也有一座戲院—中華大戲院。查了一下商工登記資料及網路資料,這家戲院在1964年斥資150萬元興建,到1966年辦理營業登記,開始營運。1987年變更登記,最後應該是在1990年代錄影帶盛行的年代歇業了。現在整棟戲院建築只剩下立面這一塊鋼筋水泥結構建築還在。

其實中華大戲院並沒有臨馬路,而是位在巷子裡。

走到側面的馬路一看,原來戲院建築後側的放映廳已經拆除,成了一大片空地。整座戲院只剩前面一小塊放映室與售票空間而已。

▃▅▆▇ 關山火車站 ▇▆▅▃
步行關山市區繞了一小圈,回到了關山火車站。
現今的關山火車站是1980年東拓後新建的車站,在前幾年的「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中更新外觀,變成現在見到的樣子。

離下班車時間己經只剩十多分鐘,進站等車去。
車站內部配置沒有太大更動,老狗之前來過一次,長的一模一樣。
不論是進站或出站都是從這裡。。

時間到,開門放狗(老狗),有票才能上月台等車。
因為這班車是普悠瑪,不開放用電子票證上車。
老狗利用等車的空檔,在月台上拍了一些關山站的照片,放在鐵路車站分享專文中。
十多分鐘後,遠方出現了紅色的影子,車終於來了。
這也就象徵短短1小時的關山市區歷史建築巡禮畫上句點。

今天的關山市區小旅行之行程,分享給網友們參考。

離開關山,跳上火車之後呢?
老狗在池上又下車了,而且走的是和一般遊客不太一樣的路線,請看:
池上市區散策 — 池上火車站、穀倉藝術館、五洲戲院、福原國小校長宿舍、多力米故事館— 臺東兩天一夜鐵道快閃行旅 (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