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日人領臺後,為疏解本土農民人口過剩、糧食不足等問題,因而積極開拓臺灣荒地。花蓮為全臺開拓最遲地區,因而成為日人積極開墾目標。七腳川地區在1908年發生的七腳川事件後,原屬阿美族七腳川社的土地被沒收,成為日後全臺第一個日本移民村—吉野村的土地來源。1910年,總督府成立荳蘭移民指導所,而後開始招募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農民來此地墾荒。在1911年,吉野移民村成立之後,陸續建立吉野圳、吉野神社、吉野村尋常高等小學校(現 吉安國小)、醫療所等公共設施。所以,在四國地區的原鄉信仰亦伴隨來臺,成立「真言宗吉野布教所」,主祀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另有八十八尊石佛,可能是當時創建布教所之住持川端滿二,遵循當年空海遺規,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成為吉野村眾信徒許願供養之佛。
二戰終了,日人引揚,「真言宗吉野布教所」更名為「慶修院」,由臺人接管,主祀神明亦順應臺灣人民風俗改奉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雖然如此,但整座寺廟空間、建築,以及原祀奉的不動明王與八十八尊石佛仍在寺內,而佛堂本體則仍保留出軒式入口,有木欄杆、寶形造四角鐵皮屋面之造型,為全臺少見的具有江戶風格之日式寺廟建築。
慶修院曾於於1964年與1972年進行較具規則的維修,至1997 年被列為三級古蹟。2003年,花蓮縣政府進行全面性的整修,將八十八尊佛像重新完整呈現原貌。2005年12月25日,及2012年1月31日,我們家曾造訪此地,在本文中一併放上2張舊相片,做為今昔比對。
第一組照片,放上在2005年與今年拍的慶修院佛堂。2005年拍攝的這張,可以說是剛整修完成之後幾年的照片。如果不說去那裡拍的,很可能被誤會去日本玩耍了。而從今年8月的照片中,很明顯的可以見到經過了14年,遊人增加了許多。這座在花東唯一的日式寺院,變身為熱門景點。
- 2005年攝

- 2019年攝

慶修院的大門口,現在遊客非常多。因為遊客多,所以大門口多了個拍照用的相機座,可以把相機擺在上面和大門合拍紀念照。

因為有了相機座,所以到此一遊的紀念照出現了。

慶修院曾入選宗教百景。現在進去參觀要買門票了,但從前免費。

大門入口橫匾。

進入大門,也可以說是廟門後的左邊有手水舍,是日本寺廟的「標準配備」之一,是供參拜者在參拜前潔淨身、心、意之處。

在相簿中找到一張2005年來訪時,在手水舍拍的照片。
當時後方還有個大鐘,現在大鐘移開了。

大門正前方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聽說以前的人生病了,就到此膜拜、繞行這座石碑,祈求神明祛除病厄。雙手合十,跟著手持念珠的住持或布教師,口唸「南無大師遍照金剛」並繞行石碑108遍,據說病人往往因而痊癒。這是官網上所說的故事,就相信它吧!!
- 正前

- 右前

- 左前

回到佛堂,這是慶修院中最有可看性的建築,也是古蹟本體中最大的。

佛堂側面,「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流露濃厚的江戶風格。

佛堂前方的不動明王雕像。至於「不動明王」,個人的印象中是任天堂遊戲中的角色....XD

無憂樹,佛陀在該樹下誕生,所以它是佛教聖樹之一。

慶修院內的庭院,面積不大,但非常精緻。

庭院水池旁的觀世音菩薩。

在佛堂後方的建築中,展示許多充滿日本風格的裝飾品,同時也是紀念品店。至於展示些什麼,有興趣就自行欣賞吧!
- 1

- 2

- 3

- 4

後方建築的後面圍牆上有許多吉野移民村時期的舊照片,以及故事說明,花點時間看一看,會更了解這座由日本人所設的移民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另外一批海報,是有關吉野移民村的宗教信仰,身為佛教寺廟的慶修院自然一定要自我介紹。海報中的文物,現在都還在慶修院中。
至於與日本人的原生信仰-神道教有關的神社"們",大部分隨著二戰結束後反日的情緒高漲而消失於臺灣島上,位在花蓮的神社也不例外。
- A

- B

- C

- D

- E

側邊走廊上的裝飾,濃濃的日本風。

從庭院中看去,更是讓整棟建築充滿日本味。

建物之外的枯山水。這個位置遊客比較少,所以破壞的少。

現在慶修院中有不少商業化活動,「納涼祭」是其中之一,這裡提供浴衣租借的活動。

還特地設置了一處拍照的場景和相機台。

日式庭院一隅。照片右下方的石桌上原本有副大象棋棋盤,現在不見了~~

為什麼會說這裡有副象棋棋盤?因為我們家在2012年1月造訪時,2個小子曾在這裡玩暗棋呀!!

個人很喜歡慶修院內的日式庭院,因為保存的很精緻而漂亮,雖然空間並不大。


左邊是另一棟建築,現在充作多媒體展示廳,播放介紹短片的地方。

慶修院年度行事曆,用這種方式書寫很有特色。

慶修院內另一邊的迴廊,是四國地區八十八尊石佛所在之處,石佛旁邊的這面牆做為祈福卡牆。這裡掛了許多祈福牌,是拍照的好場景。
- A

- B

- C

- D

八十八尊石佛的來由,是「真言宗吉野布教所」開創者川端滿二追隨真言宗開山祖師「空海大師」的遺規,走遍日本「四國八十八箇所」所請回的。

這些石佛像有新有舊,應該有部分是2003年整建時重製或複製的。少部分石佛風化痕跡明顯,應該是日治時期遺留至今。
- A

- B

- C

- 風化明顯的石佛

- D

- E

- F

- G

老狗個人認為:賽錢箱=塞錢箱,基本上是捐獻求平安的概念。

老狗我忙著四處走走拍照,而這2個「傳機司」,準備畫起來了!!

所以,他們寫生,我繼續拍照。。。


真言宗開山祖師「空海大師」石像。


佛堂建築是帶有濃濃日本風「宝形造」屋頂的傳統建築。正面採出軒式入口「向拜」出簷,格局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略成方形。

三邊帶廊附有木欄杆。

內側中開間向後延伸為布教壇,進深四間。

佛堂右後方,凸出部分為布教壇。

「宝形造」屋頂的頂部,屋頂上舖金屬浪板。

佛堂建築正面的出軒式入口。木構架上的頭貫雕刻,同樣是濃濃日本風。

木架上的斗拱、木鼻等構件,造型很有日式風格。

佛堂週邊的迴廊。


佛堂內側。
- 左前

- 正前

- 左後

這片應該是功德牆。

佛堂內向後延伸的布教壇,現在變成神龕。


布教壇內的神桌,在日式建築內設臺灣傳統神桌,帶了點衝突的感受。

另一側的木鼻,造型和臺灣的傳統建築完全不同。

欄杆,從造型來看就可以得知是日式建築。

佛堂內的鼓。

迴廊,在另一側。

迴廊上方的屋頂。

迴廊走道。

在「向拝柱」上巧合的發現,該說是時代的眼淚嗎?

出軒式入口處,木構架上的頭貫與木鼻。

從前放在手水舍旁的鐘。

這座鐘上有「慶修院」3字,應該是二戰後的產物。

百度石是日本寺廟的基石,由此出發至主殿參拜,往返百次方為完滿。
- 正面

- 背面

另一尊不動明王石像 。

又逛到這八十八尊石佛像。個人對這些石佛像挺有興趣,因為每尊的表情都不同。


這裡有片大理石,上頭標示這八十八座石佛像在四國島上的所在位置。

用小看牌說明「四國遍路」。。

接下來,來找找日治時期留下至今的佛像吧!
這組照片中的2尊應該都是。


頭頂上方的祈福卡,則是練拍照的好場景!
- 1

- 2

- 3

老狗又逛了一圈,這小子竟然還在畫。。。


沒想到下起雨來,雨中的慶修院,景觀變差了。

要離開了,來拍個兩張到此一遊照吧!!

到此一遊之雨中即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