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汽車本質與操控性的關係

操控性....好不好?
你可以做一个小测试
买两包50kg的米(有信心可以加多一包)
放在车尾
去跑高速公路
如果车上感觉不变
这是好操控性
ariete wrote:
中型房車比較這篇我貼...(恕刪)

我比較好奇的是這台Accord真的不比這台Camry[操控]差嗎?
Motor Trend的總評提到這臺Camry是這幾台車中擁有最好handling的
handling的中文翻譯不是操控??

台灣人普遍認為Accord超控比Camry好,但那是成見或算是台灣的現象
不同的規格和車輛設定影響應該很大
實際跑看看才是真的客觀數據吧?
就像Toyota的歐規車和Toyota國產車應該差異不小

因為無法預期駕駛人的素質和習慣
所以如果要比較
駕駛人主觀部份很難納入吧
就像老的911到底算操控好的車還是不算?
一般人可能很容易去撞山吧
如果是要評估這點那應該算是好不好上手吧?

shanyu0811 wrote:
我是指那位批評的仁兄...(恕刪)


你前面說 避震沒有緩衝 難道不就是指 避震行程不夠?

你說緩衝的力道跟原廠一樣軟 什麼是緩衝的力道?

低速壓縮阻尼? 低速伸張阻尼? 高速壓縮阻尼? 高速伸張阻尼? 哪一個? (這裡速度是指避震器活塞速度)

我沒有說軟好或是硬好 我要要強調的是 在不同環境下 有不同的設定 車輛設定並不是 1+1=2

下雨天 雪地 防傾桿可能就會拔掉車子的抓地力比較好 拉力賽的避震器行程就要非常長 車子就要夠高 而且壓縮阻尼一開始著地要軟 接著要夠硬再撐住騰空下來的車子 如果輪胎不夠好 防傾桿就不能太硬 並不是防傾桿加粗 就可以增加 "過彎極限" 或是 "輪胎抓地力"

硬一點的防傾桿只是讓荷重轉移更快 但不是更多 理論上更多的荷重才是增加抓地力 但是這還要牽扯到懸吊幾何跟輪胎接地面積等 因此我才會說 不是 1+1=2

對於一般市售車輛 在無法改變懸吊幾何的情況下 就要考慮 降低後的 roll center (滾動重心) 跟 center gravity (車輛重心) 的相關位置 如果車輛重心低於滾動重心 降愈低側傾愈大 還有考慮 bumpsteer (側傾時的 toe 變化) 很多市售車 降低車子都會不好開 都是因為 bumpsteer

很多跑車為什麼要把車高壓這麼低? 如果當初設計 懸掉幾何就是搭配這麼低的車高 那就沒有我上面講的問題 不過還有另外一個因素 車身低可以減少高速時的上揚力 想要在不加尾翼而仍然保持高速穩定性 只有減少空氣流過底盤或是加速空氣流過底盤這些方法

重心高低跟側傾重不重要? 只是車輛設定的一小環節罷了 就像胎壓一樣 要依據使用狀況來設定 除非沒有更容易的方式調整車子 那我會考慮調整防傾桿 或是利用防傾桿調整整體平衡 到是不會用防傾桿來增加車輛極限

吉普車是一個很差的例子 如果跑拉力 誰先翻車? 吉普車上賽道也不會翻車 我都可以開我的休旅車上賽道

好一點的例子是 拿 GTR 跟 Gallardo 或是 997T 比? 比車高 GTR 輸 比 車重 GTR 輸 比 馬力 GTR 輸 比配重 GTR 輸 比輪胎 GTR 輸 比單圈 GTR 贏

車子真的沒這麼容易翻車 硬一點的車翻車機會還比較大 你不能說車子側傾就是要失控 就是要翻車 "事實上並不是你感覺得那樣"

減少防傾跟降低重心會影響操控極限嗎? 應該會差"一點點" 但是一定是好的嗎? 不一定

你可以看一篇 Roger Chen 發起的操控性討論 如果搜尋我所有的發言 應該第一頁就看的到
Jaku 峠
Jaku wrote:
你前面說 避震沒有緩...(恕刪)

我要先感謝你願意跟我分享經驗
而不是懶的討論
那我會考慮調整防傾桿 或是利用防傾桿調整整體平衡 到是不會用防傾桿來增加車輛極限
減少防傾跟降低重心會影響操控極限嗎? 應該會差"一點點" 但是一定是好的嗎? 不一定

上面那一段話是你說的,而你那段話的確證明是有效果的,我沒說的東西,不代表我沒注意,例如輪胎抓地力!!
我只是有點生氣你當初的否定,基本上你PO的那幾段我完全認同‧
不同的環境,本就需要有不同的調整,總不能高低差很大的賽道(ex:Laguna Seca),還用很硬的懸吊去跑‧


對於一般市售車輛 在無法改變懸吊幾何的情況下 就要考慮 降低後的 roll center (滾動重心) 跟 center gravity (車輛重心) 的相關位置 如果車輛重心低於滾動重心 降愈低側傾愈大 還有考慮 bumpsteer (側傾時的 toe 變化) 很多市售車 降低車子都會不好開 都是因為 bumpsteer---
所以我覺得降低多少取得一個平衡是自己要作的功課,但是我不會作,所以我用的是倍士豋套裝黃桶+短彈簧,換之後的確有過灣比較犀利的感覺,而且避震效果也夠Q,也許是該設計就已經幫我計算好roll center & center gravity,所以我覺得降低車高有助於操控,不過我的討論真的已經被你拉往賽道了,我必須要提醒你的是,剛開始的比較是在於市售車與市售車的比較,我只是舉一個我更換防傾桿,來提醒哥吉拉網友,並不是每一輛車的操控都一樣,就算是原廠,每台的底盤設定也皆不相同,光一個防傾桿就讓我有不同於以往操控的感覺,也許是我詞不達意吧‧是我的錯!!


---你說緩衝的力道跟原廠一樣軟 什麼是緩衝的力道?---
我這裡是指壓縮的力道,降低車身後,不需要考慮相對於底盤離地高度調整較強的力道嗎??那相對於降低前就比較沒有緩衝‧我這樣的說法或認知有錯嗎?避震器調整一直是我不懂的地方?煩請賜教‧Thanks!!<===我已經在看你跟我說的討論串了!!應該會有收穫!!




大家討論有點離題 不過是很好的資訊

至於汽車本質 小弟個人認為一台本質好的車 從藍圖開始就要有種觀念 我設計這台車是在汽車原本所扮演的角色基礎上 研發出一款可以讓汽車產業更進步的車 而不是從只為了賺錢的出發點設計一輛車

例如 一台舊瓶新裝的車 在增加了許多表面看似很科技和光鮮亮麗的配備後 以中改款方式販售 讓人耳目一新 這種車的本質就沒有一台全新設計注入更高一層安全防護配備的車來的有本質

如果以我個人的見解 就能理解為什麼本田車迷總覺得本田的車最有本質 因為本田的車設計理念總是走在最前端 不像豐田一樣只顧著專注於製造一輛符合大眾口味的車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看法
本質對於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
真要說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定義實在很難

只是當車子比不過別人時
本質這東西就會被拿來打打嘴砲
把自己喜歡的本質搬出來講
因為沒有辦法被規範清楚

ZestJDM wrote:
大家討論有點離題 ...(恕刪)


至於汽車本質 小弟個人認為一台本質好的車 從藍圖開始就要有種觀念 我設計這台車是在汽車原本所扮演的角色基礎上 研發出一款可以讓汽車產業更進步的車

我同意 this one +1

例如 一台舊瓶新裝的車 在增加了許多表面看似很科技和光鮮亮麗的配備後 以中改款方式販售 讓人耳目一新 這種車的本質就沒有一台全新設計注入更高一層安全防護配備的車來的有本質

我不同意this one,
如果是真的话,1A2B应该老早消失在这地上
麋鹿測試 wrote: 在都會區車速不到60km/h的狀況下,任何懸吊的差異 應該也很難讓一般駕駛所感覺出來才是。

那種車速,我的確感覺不出來麥花臣跟雙A臂的差別 (大概要70以上的省道 + 急彎才有點感覺)
我只能感覺到,貨車的葉片彈簧避震比較不舒適
Jaku wrote: 從你講重心低會改變避震行程 抑制側傾會增加過彎極限 我就知道要馬就是不要討輪 要馬要講很多

說到這個,我要贊同一下Jaku
話說Civic Type R從EK9(六代Civic為基礎)演進到EP3(七代Civic為基礎)的時候
EP3的車體增高了,過彎的側傾也增加
但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過彎極限依然是增加了~~

我的雷諾,過彎側傾也比同事的Altis(Corolla9代)多一點
但是操控信心還是比同事的車好很多
shanyu0811 wrote: 抑制側傾會增加過彎極限
也只是強調過軟的底盤設定
容易導致車身的扭曲

我不瞭解你的明白

我只有看過,某些車身很軟的國產車,改了過硬的避震之後
可以從車門處觀察到車身的扭曲現象
我以前也跟你一樣是個嘴砲咖 直到我的帳號中了一箭
拍泥當搞笑郎 wrote:
麋鹿測試 wrote...(恕刪)


你知道我最喜歡的美國跑車 Corvette Z06 是用 葉片彈簧嗎?
Jaku 峠
拍泥當搞笑郎 wrote:
那種車速,我的確感覺...(恕刪)

引述前文
我開BMW
當我把RD防傾桿裝上時
可以調整前後軟硬
前軟後硬
前硬後軟時
的確會有不同的操控感覺
轉向過度或轉向不足
甚至比較之前的原廠防傾桿
也有差別
而當我在高速的感覺時
的確覺得車體更扎實

<=====其實不要曲解我的原意
就沒有什麼贊同不贊同的問題!!

更何況你自己的camry
過軟的底盤跟過軟的懸吊我相信上下山
不用賽車手的時速100
稍微快一點平常人5~60就可以讓你有很嚴重的側傾
更別談操控了

<=====我相信你絕對不會拿camry的例子來告訴我側傾有過彎也強,
更何況我一開始就強調了"過軟"的底盤跟"過軟"的懸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