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一個全新的台灣品牌

同意

如果能夠開發出一種技術,只要家用電源充電1小時,汽車可以跑30公里,那要成為下一個明星汽車品牌難度就降低了

但是有兩個可能的問題

1. 台灣在這一塊的人才好像沒有很多,花10年培養起來後突然發現其他國家已經推出太陽照1小時可以跑60公里的技術.....
2. 我真的培養出這個技術,我才不會自己養個汽車品牌來使用,我會出貨給其他車廠...,讓大家都用我的引擎

obov wrote:

換回汽車產業,引擎變速箱通通不要用,改用新的能源模式,比較有機會。...(恕刪)
邏輯有點奇怪....Tesla這間「公司」過去沒有造車經驗,但是延攬了很多有相關經驗的人才啊
又不是一群完全不懂車子的人憑空幻想出來的
我認為要製造一台完全屬於台灣製的車其實已經不遙遠了,
至於這篇主張的從零開始只能說時代已經過去了!
(物價指數與競爭對手的數量增加等~)

就個人淺見,以納智捷的車來說,關鍵在於~
首先:引擎是自己研發出來的(其實好像是拿別人的舊引擎做修改的?),
但對於本就喜好強調油耗的台灣人來說,加了個渦輪並沒能引起什麼興趣。
我本身是搭過MPV但沒真正的駕駛過,平地行駛的確順順的很好乘坐的樣子,
但以市區行駛來說個人覺得相對轉速高了些~ 讓我覺得怪不得油耗差。
或許是車重太重的關係,這方面只能說是取向錯誤。

再來:零件;變速箱不說(因為其實許多大廠的變速箱也不是自己生產的。),
只是,整台車搞得讓人閒言閒語的說是拼裝車,是滿糟糕的。
車型方面設計師也找外國人,完全沒有屬於台灣人的風格在,
或許中規中矩的車型比較討人喜歡沒錯,但對於我來說,
我比較希望納廠的車格能更有品味些。

最讓我想吐槽的一點:底盤&懸吊部分來說,也許對於嚴董來說,
COSTDOWN很重要! 但是每每看到那橫在後輪的扭力樑就覺得這台車很沒價值。
或許沒錯,很多國產驕車也都採用扭力梁設計,而扭力樑或許也比較耐用(?)
但是既然是自有品牌,也有意與進口車一較高下,為何是採國產車的設計呢?
還是說這方面也有所謂的專利問題? 這方面我真的不懂~

至少我覺得,台灣人喜歡車子的外型+油耗 >> 實用性,
當然實用性方面也不是說完全不考慮就是了。
台灣人才其實夠多,只在於伯樂能否識得千里馬罷了,
所以要設計或研發什麼的,絕不是問題。
至於車內的電子配備始終只是個噱頭,用久了就平淡無奇了,
實用性的電子配備才是真正能滿足使用者的。
最後,品管方面要多多加強,因為都是國內自產品牌了,
平質也要相對拿出來給大家看才是。

對於以上所述僅是不懂車的我給予的見解,如有任何錯誤請不吝指教。
想像一下,講了這麼多重要條件其實對岸幾乎都有,
為什麼對岸的十幾個自有汽車品牌卻跨不出國內?
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

ageofline wrote:
邏輯有點奇怪......(恕刪)


您好~

您說的延攬人才~ 先不說台灣人才~ 說說國外人才~
1. 錢要給足~
2. 心要照顧~ 不可委屈~
3. 台灣的居住與人文環境要適合這些國際人才~ 政治亂..社會亂.. 殺人詐欺無罪???

現在台灣的環境只有人才外流~ 沒有人才進台~ 只有外勞進台...

若真要讓台灣強大起來..
要有一個痛定思痛的機會.. 讓台灣重重摔到底...
大家從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開始重新...
但是效果是20~30年後才看得到的!

如今還沒開始啟動... 那看到效果的那天就一年一年延後吧...
人家韓國日本新加坡早就在前面~
現在是大陸要追上來了~
硬體砸錢就超過台灣~
再給他們10年~ 20年~
軟體絕對可以追上來...
台灣新聞只會報大陸負面新聞~ 台灣人早已蒙蔽... 還自視甚高...

另外北部以外不說... 中南部的婦產科你去走走看~ 太多外配~
很多外配教育水準不高.. 對他們的小孩教育自然每況愈下...
這些小孩20~30年後都是台灣的"棟樑"....
你可想而知台灣的未來長甚麼樣??

吸引技術人才? 不如先吸引高知識分子來台灣就業, 結婚生子~ 把台灣的基因洗的好一點!!
台灣人缺少浪漫和想像力 不夠大膽 什麼都要面面俱到 又要兼顧成本 最後變成了四不像 行銷力也不夠 車主間的凝聚力也很重要 如果經營的好 品牌形象及價值自然會產生
shiorizero wrote:
我認為要製造一台完全...(恕刪)


嗯, 集結大家的討論就有一個問題了, 那就是台灣品牌的新創車廠的定義對大家是什麼? 是所有零件,原料皆為MIT,?還是物件可以從其他國家,公司引進,再以台灣人力改造搭配? 人事局限於台灣人?還是台灣創立,內部人事國籍不限?

BlueMoon2100 wrote:
想像一下,講了這麼...(恕刪)



因為國際上普遍認為Made in China 就是 cheap shXt....
你多出去參加國際展覽的話~ 太多外國人不知道台灣..
Taiwan = Thailand ?? Taiwan = China???

Made in Taiwan如果大家不珍惜~ 不共同維護~ 台灣永遠走不出去...

Made in Korea
Made in Japan
都以國家的力量撐了20年吧?
台灣政府還在內亂....
新政府更不喜歡黑手製造業.... 喜歡生技啊!

對不起說了太多負面現實...
若台灣真的愛自己~ 就多多支持自己的MIT!
至少不要再用韓國貨了... 對台灣的打擊太多了....
阿吉辣站起來 wrote:
台灣人缺少浪漫和想像...(恕刪)


哈哈哈, 我現在想很多網友看到我這篇原文當下一定一直翻白眼吧! XD
橫空出世,說實話不是不可能,例子多得是。
Pagani、Koenigsegg都是,不過人家有很強的汽車工業底子跟一定的名氣。

無名從頭開始的,像樓主提到的Tesla,或是最近我有在注意的電動超跑
Rimac Concept One
人家是克羅埃西亞的新創公司,一出場就主打電動超跑,可以去google看看。

但首先,華人的投資資金環境講求低風險,短期回收。最好都是錦上添花,
沒人在雪中送炭的。最好我投十家,十家都是已經在賺錢的公司,每家都
靠投資賺上一點錢。

歐美的投資資金有一部份是專門找有前途的新創公司在投,有實力,有夢想,
有concept,但缺資金的。十家只要投中一家成功,可能就比上面講的投十家
都賺錢還要賺多好多倍,但相對也一定是高風險。前提是你的公司idea跟實力
是有投資的價值的,這就要有初期投入成本。

所以如何找到一筆錢去發展一個想法,燒錢燒到到有人願意進來投資是很重要的。

當然,一家能造出自己汽車的公司也未必要走含金湯匙的路線,也有先做車子
販賣改裝,然後自己開發造車的例子,像日本的光岡自動車。

另外不管做什麼樣的車,不要把台灣市場當成首要市場。台灣的汽車市場相對
是封閉的,一開始就做一定吃力不討好。 等把公司經營做到一定規模,能好好
養活自己後,再來考慮回饋鄉里吧...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