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渦輪車爬山路時的動力表現

哇!沒想到平價休旅車掛上蝸牛,都變成葉問了--要和“1250轉扭力35.7公斤”的車比低速扭力(煩請賜告是哪一台),再來是駕駛樂趣,然後要和G37S比低轉速的加速性(感覺高轉速延伸性應該穩輸--畢竟人家一台抵咱們兩台的身價吔),最後,還要和150HP/車重1200Kg上下的車子比油耗。看著看著,不覺渾身飄飄然!
其實,樓主關心的僅是“陡坡出彎再加速低速扭力“,所以,往後的討論是不是應該關注主題?自認為劣者的車子不算是“小”排氣量的車子。沒有插嘴的餘地,一直到有大大談到“大熱天高海拔等正壓時間更久“,才忍不住跳下來,就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意見。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謹向樓主和y大致歉。
建議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大大,可以估狗“汽車高山症測試“,有專業雜誌舉辦實際測試。不但剛好選擇了清境合歡山當試場,而且很客觀的包含“自然進氣”,“增壓”和“混合動力”,很可惜,約莫是當人財路,自然進氣這篇竟然消失了!不過沒關係,在增壓篇還是看得到蛛絲馬跡,就不說嘴,免得再起波瀾。簡單說吧,就是,1200立方公分的引擎,還真的很明顯,其次是1500立方公分,而2000立方公分的引擎,雖然是單渦輪,又是比較早的產品,反而影響最少(汗,不算誤導)。
然後,劣者技術爛,車子也上不得臺盤,更何況凡是出遊必定攜老扶幼,所以,差不多轉速超過2000就不由自主的鬆油門。凡有車靠近屁股一個車身,必定打方向燈然後靠邊。沒想到,在“非超不可的情況”下超過水泥預拌車車,也不表示“別人也是用拼速的心態跟你跑”。小弟受教,下次改過。
比較好奇,既然轉速都在40000轉以上,那麼車速該是多少?是在哪個路段跑(翠峰派出所上下差很多喔)?期望能有當代拓海分享行車記錄器,讓我等凡夫俗子景仰。
Btw, 在下學車時,就是開M35,在集用場還玩過拖砲車和拖車頭,不知道算不算大cc自然進氣的車?
simonsu8879576 wrote:
哇!沒想到平價休旅車...(恕刪)


說真的,1250轉35.7公斤扭力真的還好而已,QX70的5000轉37公斤扭力比這還好開(車還更重)
kazamisa wrote:
上坡渦輪是很輕鬆
對於小排量NA是來的有力
但缺點就剛剛說的
低速近彎在渦輪未增壓前+近180度髮夾上坡
這是罩門


這就是鼎鼎有名的Turbo Lag. 用D檔,上坡就是會有這個困擾.彎道前減速, 轉速會掉下來, 但並未降檔, 再踩油門時, 處於半離合 ,會有一陣子加速無力. 上坡及減速後立刻再加油,也是會這樣.

渦輪要啟動, 就是要有足夠排放廢氣來帶動,這就需要有足夠的轉速.

如果是DSG, 用S檔自排, 一路上轉速都保持在扭力高原區. 我是習慣用手排模式 ,適時降檔保持轉速在扭力高原區, 都完全不會有Turbo Lag.
GOLF5TDI wrote:
這就是鼎鼎有名的Tu...(恕刪)


可是我覺得那應該不算是TURBO LAG欸
只是單純轉速沒到渦輪開啟時機

我覺得真正的TURBO LAG
應該是發生在急加減速下
進氣不足時發生的油門無反應。

simonsu8879576 wrote:
哇!沒想到平價休旅車...(恕刪)


顆顆~~NA車在高山上本來就有高山症啊,TURBO也有只是因為強制進氣效果

會比自然進氣好的多,高山症的狀況會比較小。

高山問題是氣壓低,氧氣含量相對少,強制進氣優勢較大問題是進氣方式

如果是機械或是電動式,那沒有廢氣推動渦輪問題,一開始就可以有優秀的

強制進氣效果,但如果是渦輪式,在廢氣量不夠時,高山症的狀況依然存在

,當廢氣量夠時才會有改善,但!!!在這種地方依然是無法發揮到車子平時

該有的水準(很多車主覺的沒差,那是因為平時並沒有使用到該車真正性能)
------------------------------------------------------
「有關專家」曾經給出過數據:溫度每上升2.5度,發動機功率下降1%;海拔每上升300米,發動機功率下降1%,溫度和海拔是自然進氣發動機最主要的外界影響因素。我們做一個粗略的計算,青藏高原和海平面相差大概4000米,按照每300米下降1%,算下來汽車在西藏的發動機功率會下降到0.99^13,大概是87%,而渦輪增壓雖然也會有影響,但是在功率方面的影響程度較小,兩者最起碼相差10%的功率了。
當然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受高原影響小一些,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影響,至少達不到原有的最高輸出是肯定的。渦輪增壓也不是能持續給發動機恆定的進氣壓力,它的進氣壓力跟渦輪工作轉速有關,也是在線性變化的,因此才會有渦輪遲滯現象的發生。要注意的是,渦輪增壓車在高原上的「乏力感」可能沒自然吸氣車那麼明顯,但低速時的渦輪遲滯導致的乏力現象,到了高原可能會更加明顯,使得渦輪增壓車在高原上起步低速行駛更加困難。

因此在高原地區行車,還是建議採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ar/xnnp9.html
---------------------------------------------------------

沒找到「有關專家」的數據,但這確實可以解釋渦輪增壓車仍有高山症只是不明顯



家有愛貓初成長 http://rnsk.hopto.org/blog/

Ryunosuke wrote:
有些人,因為自己開...(恕刪)


這張圖不就說明了為何近年小排氣量渦輪成為主流原因?
因為車廠無法在NA基礎下調教出符合日漸嚴苛環保法規的車了。
且在缸內直噴/雙渦流技術普及到一般車款時,昔日小排氣量渦輪車的遲滯已經被消彌不少。

我本身也是開小排氣量渦輪(1.6),新車期間有次保養我需要用車,業代借我他的NA直六3.0(270HP)代步。
我在市區時其實也不覺得有多好開,上高速公路100KPH以內不覺得有比我的170HP/26KG車子有力多少。
到林口坡時剛好幾個車道都很空,我就是著拉點轉,那顆NA引擎到高轉的動力輸出才真的是迷人之處,
一路源源不絕,但是確實轉速要維持,就這樣享受短暫的歡愉後到林口下交流道發現油表已經掉了半格(笑)。

GOLF5TDI wrote:
採用VAG車系的DSG...(恕刪)


我上一台車跟你一樣是GOLF V TDI,我是2.0 DOHC還改了SUPERCHIPS的晶片(185HP/39KG),
那時我也覺得DSG真的是神物,又有自排便利,動力銜接又如手排高效率,還沒有人為打檔失誤。
後來因為DSG閥體故障,標達雖願意免費維修,修完我也有點擔心長途通勤會再出問題而脫手。
換了一台1.6T汽油車,搭配就是八速自排(ZF8HP),一開始覺得這變速箱好"溫柔",
不像DSG給你很明確的換檔感,如果不是使用SPORT MODE,
那換檔的平順如絲真的讓習慣DSG戰鬥換檔感覺得我很不適應。
但好玩的是在動力不如前一台車的狀況下,搭載八速自排的這台車硬是在0-100比前一台車快了近一秒。
後來研究才發現ZF這顆變速箱也是跟DSG一樣有軸鎖定功能,等於傳輸效率也不輸手排。
這點從搭載ZF8HP車款自排幾乎都比手排加速快一點可以得知。
所以不用停留在以往AT都是低效率的傳統觀點,不管手自排或自手排都有可能做出很好東西。

Han-Tung Li wrote:
到林口坡時剛好幾個車道都很空,我就是著拉點轉,那顆NA引擎到高轉的動力輸出才真的是迷人之處,


最近幾次經過南向林口上坡道, 我都是切S檔上坡, 一路就是動力源源不絕的感覺. 尤其是快上到林口交流道前 ,常遇慢速大車檔道, 減速後切出再加速, 加速力道瞬間湧出, 毫無Turbo Lag 的感覺, 也都是在3000 RPM 內完成.

DSG的S檔就有這個迷人之處 ,全程都處在扭力高原區, 毫無冷場. 如果只會使用D檔, 每一次減速後的再加速, 就要頻吃Turbo Lag了.

Han-Tung Li wrote:
這張圖不就說明了為何...(恕刪)


這點我從來沒有否認,但問題在於"環保法規"上。

今天用汽缸容積來算排量,真的是好的嗎??小排量+渦輪確實是個靈活的運用方式

但就以常說的幾轉就開始有最大扭力好了,跟本錯的離譜。

前面就有人指出,有裝壓力表看過嗎??首先輕油門跟重油門就不一樣了

同樣轉速下你輕油門跟重油門,節氣門開度不同 噴油量不同 燃燒出來的廢氣

會一樣多??推動渦輪的力量會一樣大?? 但一堆人確會自己為的說

幾轉就是最大扭力值.....事實上,你當下可能真的不是最大扭力值.....

而且你也不會一直在最大扭力值,除非你就真的燒這麼多的油,產生這麼多

的廢氣去推動你的渦輪.......

省油是因為日常行駛下小排量的優勢,而當你要超車,大踩油門讓渦輪提供

更大的氣量,但這個大踩油門我想應該沒多久吧,超完車後回到巡航,油門輕

了,繼續回到小排量省油的狀況下。

NA車可就無法,一旦排量小,油省了,但要超車自然就沒動力,排量大雖然

有動力,但一般狀況下就是比較吃油。
家有愛貓初成長 http://rnsk.hopto.org/blog/

allan_yang wrote:
我說科學是指cm³...(恕刪)

沒有列出變速箱檔位 以及齒比

渦輪車 也是要靠變速箱才能建功的

20年前跟後的變速箱 能比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