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國外機油發展現況及趨勢討論,飛踢台灣神油的假象及技倆~~

dleoil wrote:
請你去問你們韓文版主

版大說----- OK.
那就由我來說吧!!
只要不是"假機油",那甚麼牌子或這"SAE"........都不是重點!!


突然冒出這兩個"韓文版主&"版大說----- OK." 是什麼啊??

再來看看你說的只要不是"假機油" 問題是你家產品的認證本身就有問題了

還要別人去相信你賣的不是假機油

你上面回復有引言917樓 代表你有看917樓

但是你回答的內容 牛頭不對馬尾 有答跟沒答一樣 內容也只能給你3個符號...

如果我是顧客原本想用你家的德力機油

看了你的回文後也只好搖搖頭 選別家的機油了

dleoil wrote:
請你去問你們韓文版主...(恕刪)


老哥~~我們一直很敬重你是油界的先驅~前輩~~對你經營台灣油品市場的決心表示尊重~~看完以下資料再說吧!!

以下就是我們DLE老兄所認為的~~德國神油(只要打德國~~別人就會對他油品有信心??) 這樣也沒有錯!~~畢竟專業的人才也不多~~很多廠商都是被油商拐吃騙幹給騙去的!!




請問妳們看到了甚麼?~~我就看到一堆英文跟紅色的中文批哩啪啦的寫了一堆~~講真的~~寫了那麼多我根本就看不下去!!~~重點在下面的研究數據

1.比重 0.854
2.-30度黏度 <6600
3.100度黏度 17.5
4.閃火點 (FLASH POINT) >200
5.流動點 (POUR POINT) -27
6.黏度指數 (V.I.) 150

好了~~以上這六個數據~~建議DLE老兄回去改一改!!~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度動黏度 消費者你們不用管~反正CP值小於6600就對了!! 這就是專業油廠的水準???
閃火點也是一樣 消費者你們不用管~反正比200度多就對了!! 這就是德國人的度量衡標準??
流動點是攝氏-27度~~請問一下-30度的CP值到底是哪裡來的??~~還有!~5W50的VI竟然才150!~這一種東西就是德國的科技大廠所製做的嗎??~~那一些研究員是幹甚麼吃的??

試問~~你們去買一台車~~當業務員跟你說:老闆你不用管那麼多!~這一台車馬力大於100就對了啦!!~~極速在150以上就對了啦!!~~~你們要去買嗎??~~撞到不會死就對了啦!!~~這種說法你們聽得下去嗎??

DLE老兄~~小弟我不是檔你財路~~是希望你能進步!~~朝著你所講的目標正確的向前走!!~~你的理念很好!~但是你也跟別人一樣被耍得團團轉~~~我看到了真的是很替你心疼!!

附贈一張PETRONAS的原廠信狀表供你參考:
http://www.petronas.com.my/downloads/lubricants/pdf/PEO/Syntium3000SM.pdf

很多東西在規格上是不可以有模糊地帶的!!


我本來想說大家不要砲了...一家資本額登記一萬元的代理商,請個業務上來打打廣告,已經夠偉大了,薪資一個月都好幾個資本額去了說...更別提要幾百萬以上的認證費用,怎麼可能花下去啦?!沒認證是正常的,好唄?!

不過看到黏度指數150,偶差點噴出來...這機油不是超高級的嗎?!超級跑車都在用說~手摸起來還超古溜的說...靠!黏度指數比偶現在用的一瓶150元的還爛,這怎麼可能啦?!害偶對這種高級神油的幻想一下子全破滅光了...
好心沒好報,誠摯終召嫉.....
你抬個人名出來
我也沒在信的啦

簡單的說 這就是廣告文
你就慢慢賣吧

我們普羅大眾 用不起 也用不到 這麼高貴的油
至於 那些問題
你不想答 不願答
還是答了會穿幫
那是你家的事
沒人逼你
1.比重 0.854
2.-30度黏度 <6600
3.100度黏度 17.5
4.閃火點 (FLASH POINT) >200
5.流動點 (POUR POINT) -27
6.黏度指數 (V.I.) 150
------------------------------------------

我有點忍不住 想要開砲了.....
1.號稱酯類機油 比重才0.854....
不要跟我說你不知道酯類密度比較高....
可見得0.854 酯類比例有限.....
MOTUL 300V 5w40 比重0.893
第一點就有點打槍了.....

2.-30度黏度<6600可以幹嘛?
0w 5w就是這個水準....
第2點算你過關

3.100CST 17.5 老實說 以SAE50的規範16.3~21.9來說 偏低
第三點有點打槍

4.閃火點 高檔貨 至少也要高於230.....寫的>200 有屁用?
除了超低黏度的機油之外 閃火點高於200 算是入門而已好嗎?
這樣失油 會不會有點高啊?我真替你擔心....
第4點嚴重打槍....

5.PURE POINT -27度 也只是普通水準而已
300V 5w40 -36度....
差距自己看著辦吧.....不是很優秀說

6.5w50全合成油 VI 150.....
這.....說真的還蠻爛的 至少也要165/170
依照你提供的100 CST數據與VI....可以回推40 CST 129.....
5w50的機油來說....低溫時的保護性不是很好 過黏了
可能熱油速度也不是很快.....

SPEC的規格 說真的 德國油廠出報告水準都這麼"優秀"嗎?
----------------------------------------------------
前面就給你台階下了....沒想到這麼想被砲
乖乖看戲不是很好嗎?

哀.....

aapp9999 wrote:
老哥~~我們一直很敬...(恕刪)


幫補刀,連結應該是http://www.petronas.com/downloads/lubricants/pdf/PEO/Syntium3000SM.pdf
的確,aapp大大所說的,原廠一定會有一個確切數值,而不是在打馬虎的。

hsuchiehhao wrote:
1.比重 0.854...(恕刪)


老哥~~你說的第二點跟流動點有差異可以證明這一份報告是有問題的!!

所謂的流動點~~就是機油結冰的數值-27度

至於第二點的-30度C的黏度標準<6600則是流動性

厲害的事這一款神油在-27度的時候結冰~~結果竟然還驗的出來他的-30度黏度


口乞食包目垂 wrote:
幫補刀,連結應該是h...(恕刪)


老哥~~我不是來開刀的!!~~我們的台灣油界菁英被德國人騙~~我們應該要感到難過才對!!
aapp9999 wrote:
老哥~~你說的第二點...(恕刪)


跟你們這些外行嘴炮車友很累,你去找出相同多元醇酯機油數據在比對,不要比那些沒有此成份機油.多元醇酯應用在極冷與極熱的地方,所以要以前製油觀念來講是不一樣.所以它顛覆以前高黏度觀念,這種老觀念還存在所以你們永遠被人牽著鼻子走,你們有發現第二支多元醇酯化學物性在來比對.拿那種舊油在跟這種新產品比較會笑掉大牙,你叫MOTUL-做出一支多元醇酯機油在來比對,用雙酯要與多元醇酯比那差一大截.國外新觀念不是我們這種小地方可以認知.連基礎油的特性你們基本都不知道還在講其他笑死人,光拿大廠來壓那些你們可以胡冗的車友,這些數據早就問過德國油廠,多元醇酯特性做出來就是這樣.不要沒博假博.我們汽車工業與油品有進步嗎----還是停留在代工.

我們辦油還像台灣同業這樣--用騙的我在這裡發言你們回覆都被看成瘋子.德國人沒有像我們台灣人吧.這些化學數據他們研發學給我們會假嗎.我們比你們還謹慎-------用油觀念要進步.


API基礎油的分類是按(基礎油的特性)來區分,而不是以所使用的提煉過程來區分的。Group I的基礎油並不一定就優於或劣於Group II的基礎油,雖然Group II的基礎油有較低的硫含量與芳香烴,及可能較高的VI值與氧化穩定性,但可能它的添加劑的溶解性不如傳統溶劑精煉的Group I基礎油,基礎油是否適合調配成潤滑油,是以最終潤滑油的性能表現來衡量的.-----------------


They are also renowned for their film strength and increased lubricity which is useful i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many applications. The major application for polyol esters is jet engine lubricants where they have been used exclusivel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is application, the oil is expected to flow at -54 C, pump readily at -40 C, and withstand sump temperature approaching 200 C with drain intervals measured in years. Only polyol esters have been found to satisfy this demanding application.

它們也著名於它們的油膜強度和增加潤滑,在許多的應用中,這些特性都有助於減少能源的消耗。多元醇酯的主要應用在於噴射機的引擎潤滑油,它們為此專用已超過30年。在這項應用中,石油預估在-54 C下流動,汞是在 -40 C,在每年換油週期測量之下,潤滑油槽的承受溫度則接近200 C。唯有多元醇酯被發現能夠符合這嚴苛要求的應用。

aaron-lin

teabox wrote:
許多網友要注意國外的里程數單位跟台灣不同,1000mile=1600km,台灣的保養手冊希望你多進廠保養,"長期下來保養里程數間隔都已經自動縮短了",台灣有人甚至還把一些怪觀點帶去北美問技師怪問題被笑。

例如國外建議10000mile保養,台灣保養手冊乾脆要你10000km保養也因為整數,然後再加上台灣氣候拉~走走停停啦~環境嚴苛啦~三五千換機油保養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一開始也認為台灣市場跟機油消費觀念很有趣,長期下來,一般保養廠5000km換機油這5000整數的數字是怎麼來的??根據在哪裡?

我想了很久,最合理推測就是上面的想法,英里自動變公里,環境嚴苛再減半,而且是早期喔~(現在機油技術比以前好很多,國外許多的保養里程間隔也自動拉長許多)

我也很懷疑5000km換機油這5000整數的數字是怎麼來的??根據在哪裡?

看來我6、7千公里才換是對的

這是偶之前用的機油~兩百多塊一瓶~

廠牌 Axxp
型號 ExxxSPORTS
黏度標示 5W-50
40度黏度 100
100度黏度 18.5
黏度指數 206
這瓶恐怕就比貴公司上千元的神油要好用多多~

206看到沒?!一瓶也才兩百多,貴公司作得出來嗎?你們知道什麼叫慚愧嗎?!

兩百多偶還嫌貴,換同廠更便宜150元一公升的SxxT 2000,黏度指數還是優於貴公司的150!偶已經用兩箱去了,引擎順又有力!

貴公司神油規格那麼普通,別家大廠隨便一支最便宜的油都要比你們好,你們只能去找一些不懂油的車主作生意罷了!

對了!給貴公司一個善意的提醒!API或MB認證要是沒認證,就不要打到網頁或包裝上誤導消費者,這是奸商的行為喔!
好心沒好報,誠摯終召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