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嘉5011 wrote:
K霸,你還少說一個德...(恕刪)
阿嘉5011 wrote:
K霸以前汽車百科不是有個龍騰談車嗎????你知道他是誰嗎???我覺得他的觀念也蠻正確的.
K霸可以請教一個很蠢的問題嗎????????機油你真的感覺不出來嗎??????
連換完新油後開出服務廠門口也感覺不出來嗎?????
就是新油的順暢感呀..........也是無感嗎???
汽車百科??龍騰談車??? 我沒啥印象.... 我是1987離開台灣的,印象最深的是香港的汽車雜誌,跟台灣的汽車購買指南. 汽車雜誌裏長提到的,香港著名車手呂米高因為大家一起參加過遙控飛機的比賽,所以私交還不錯. 他的駕駛技術在當時我的眼裡是" 神的領域"




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許多腦筋動的快的人就開始引進一些希奇古怪的東西來台灣賣.各大汽車雜誌的頭1/3版大都是廣告, 每個都說的飛天鑽地
加一樣馬力變大3~5%甚至更多,有時真想一次全梭了買他個2,30樣,全部都裝上, 看看馬會不會加倍,省油變成原廠的一半


我自己有試過的是4爪火星塞, 龍捲風( 裝在空濾管內及排氣管尾端,武藏點火裝置,系導線+超高電壓線圈, 改TURBO, 省力煞車加強器, TNT引擎補缸劑(還是請師父拆火星塞,用針桶一缸缸注進燃燒室, 排氣管前中後段 從土炮到 MUGEN N組..高效能空濾, 機油更是不知用了多少種,..........絕對可以寫本書啦.... ( 敘述被呼弄的慘痛經驗


90年初期來加拿大後,還更走火入魔的把進氣岐管,缸頂拆下來拋光, 工程浩大,成果金光閃閃 ,但是裝上後誰也看不到!!! 後來認識一位專攻流體力學的博士,問他有關其管表面光滑對氣流"滑順度" 的影響,據他敘述,越靠近管璧,其實流速是很慢的, 管子的中間才是流速的關鍵, 後來好像也有讀到拋光岐管是浪費時間的白功....
改車唯一的定律 , 要有效的加大馬力 = 加大容積!!!! ( TURBO則是加大壓力)其他543的改裝,發揮都是有限的!!!!
我每天在摸新車已經20年了, 車好不好開, 引擎,變速箱,底盤工作正不正常,這我多少分的出來,但是機油的新舊.以前在台灣的我,好像還有點FU,但是現在...




我真的分不太出來.....車順就是順, 不順的未必是機油的問題, 像昨天我把阿魯的前齒換掉 . 因為整理了10個月了. 汽門,化油器,火星塞,點火正時等細節都一一的照原廠手冊的規範重新設定了.馬力輸出也很好, 13000RPM 說到就到,但是就是跑起來覺得砂砂的 , 打開一看,原來齒尖已經稍微磨損的 (說也奇怪,這我反而騎的出來



)
新舊齒尖的對照,大概差1~2MM吧,!!! 或許我是選擇性的頓感啊!!!





裝完後當然要去小跑一下!!!砂砂的感覺不見了



如果我一直朝機油方向去試, 相信這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昨天小跑時,有幸見到一輛罕見的930 TURBO,在此跟你分享一下!!車主說光是改裝零件就花了超過 6 萬美金, 現在馬力約480HP, 沒 AC,沒音響,沒動力方向盤. 最重要是車主已經60好幾了 , 尊重啊!!!!!








katanalover wrote:
騎一輛跑10幾萬英哩的汽冷老 BMW, 奔馳在鳥不生蛋的地方, 氣候有冷有熱,相信溫差覺對大過鬼島. 車子萬一掛點,可不像台灣打個電話,救援就到了喔!!! 再北極圈, 連汽油都難找一萬多英里機油檢測完還是OK.如果機油真的如有些人說的跑個幾千,甚至幾百就開始保護不了引擎, L1大早就被凍死在北極或是在美國的沙漠被烤乾了!!!!!
"氣溫"對引擎機油來說並不是個重大劣化因子, 因為不管外部氣溫如何, 引擎的工作溫度
會被限制在相對小的範圍內.
對引擎機油嚴苛的環境是高濕度與高頻率的負載變化,
水, 會乳化機油, 改變機油特性.
負載的改變是摧油..減速..停..摧油..這樣的週期,
這表示機件間的相互運動加速度變化劇烈, 加速度代表"力", 力帶來傷害,
同時動作的變化也帶來溫度的變化, 機件間隙的變化, 碳與熱的聚積,
機油負責抵抗這個改變.
上述這兩點其實都是時間的因子.
美加地區幅員廣大, 不同地區溫差雖大, 但定速行駛哩程長, 大陸型氣候乾燥,
即便是大都會如New York Manhattan, 停等紅綠燈間距都沒台北市短.
台灣北部都會面積很小, 人口稠密度世界數一數二, 濕度高, 落塵大, 距離短,
在台北市上班時間通勤, 十公里就可以花一小時, 也就是說同樣的哩程, 引擎運作
時間更長.
台灣人均年哩程是1萬公里,而美國是2.6萬公里.
拿美加的交通狀況來比台灣(尤其是台北)是沒有意義的.
這些比台灣環境惡劣的地方,要比塞車,台灣應該比不上度上印度,要比砂塵,中東應該遠超過台灣, 非洲??!!!我相信非洲人一但來台灣一定覺得台灣是人間天堂!!!
還有就是說台灣塞車的人,我猜大概半數以上是台北人.請注意台北只是台灣北部的一小角, 住在東岸的台灣人,相信" 塞車"這兩個字是很難出現的. 台北人發言時請以台北代表的身分陳述事實,但是請不要自動的就跳出來代表全部的台灣人!!!
台北人眼中的台灣, 贊同的人不知會有幾多????

說到溼熱, 有過每東南部的人應該都知道, 它的環境是不會輸給台灣的!!!! 我去阿拉巴馬受訓時, 那種悶熱, 覺對跟台灣不相上下!! 這就跟台北人眼中的台灣, 加州 & 紐約,這幾的地方只是美國的一小部分. 並不能代表美國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