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enova wrote:
對本產品的研發理論,...(恕刪)
有一種東西叫做"偽科學",
通常就是利用許多科學上的名詞,
配合上一些看似合理的科學基礎理論,
所以一般民眾看了之後,就會相信它說的是真的,
然後後面就可以開始隨便去吹牛了。
前面引的一些理論,都是網路上和教科書隨手可得的基礎理論,
但是很可惜的,是東拼西湊的東西,
(我想問的,那些寫出這些東西的人,你真的知道你在說些什麼嗎?)
加上現代知識分類太精細,誰都無法精通太多方面,
所以沒有機會接觸的人就很容易相信。
磁石省油器,奈米省油器,生化省油器,
或是市面上賣的液態鈦項圈,水晶改變磁場之類的產品都是這樣。
科學上的理論或是結果要成立,是需要很繁複的驗證,
不光是看結果,也要看背後的原理推導。
針對這一項產品的敘述,請容我提出一些看法,歡迎廠商一起來繼續討論,
如果您能說服我,我必定動用我的資源,
或許無法讓您拿到諾貝爾獎,但是上個Science期刊肯定是沒問題的,
畢竟單靠這一樣東西就可以省油10-25%,這絕對是台灣之光,世界的救星。
小弟剛好也有一些有機化學的背景,可以跟您分享一下。
汽油之間的吸引力也是用微弱的凡得瓦力來維持(所以汽油比水容易揮發),
要說把"汽油分子團"變小,這可是比把"水分子團(用氫鍵)"變小更加的沒有說服力。
增加表面積可以增進燃燒率,這點是對的,
但是最簡單的方是就是增加壓力,修改噴嘴(如增加噴口數目),就可以霧化更完全,
這就是噴射引擎會大勝化油器引擎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而相對於汽油,柴油因為分子量更大,所以需要更高的壓力去霧化。
如果霧化之後太久,分子間的凡得瓦力又會讓他們聚集,
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車輛使用缸內直噴,直接混合空氣,
避免已經霧化的油氣在經過進氣岐管後再度大顆粒化,
大幅改善霧化不完全的問題,所以實在不需要再費心了
您的產品似乎是連接在油路上,油品連霧化的階段都還沒,
根本就是液態,如何能讓分子間的距離變大?
(我猜會不會過不久會有產品裝在噴油嘴前?)
還有請不要用"催化"這個名詞,這在化學上有很嚴格的定義,
通過您省油器的油,化學結構改變了嗎?
有和您的省油器內神秘的魔法石產生化學作用嗎?
沒有的話,請不要用"催化"來營造神秘高級的形象,謝謝。
對了,我倒是忘了還有一個最快的方法:就是加熱嘛!!
水加熱會汽化,汽油加熱也會汽化,
所以直接加熱汽油,讓他可以增加溫度,
分子間的動能增加,撞擊強一點,就可以"比較"容易霧化,
但是又不能讓他真的沸騰汽化,所以就用一塊黑色的物體,
因為黑色物體容易吸熱,順便把溫度傳給通過的汽油,這就是您所謂的遠紅外線。
這一點我不能說您錯,因為光線中能傳遞熱能的就是較長波長的微波和紅外線,
利用某波段頻率的能量可以讓分子震動(紅外線),轉動(微波),
但是他們都無法讓汽油分子增加表面積,無法讓不存在的"分子團"變小,無法霧化。
您也沒有必要去提"遠"紅外線營造神秘高級的形象,
引了一堆算式,您結果證明了什麼?您想證明什麼?
我也可以跟您說1+1=2,所以我的產品可以省油。
請直接說加熱就好了,謝謝。
另外您開口閉口的量子力學,
我學了N年都還不能好好解釋什麼是量子力學,
您倒是引用得很自然。
至於那個高級礦石複合粉體,還有神秘的魔法石(南天真元素?),
小弟用"釔鋇銅氧"的"高溫超導"材質是不是比您的高級多了?
其實我要說,用簡單的陶瓷就可以了(好巧喔,您也是耶),
我的油管已經是黑的了,已經有相同的效果,要更強的話,
因為黑色塑膠導熱太慢,金屬又過快,
陶瓷材料最為均衡,加以霧狀面吸熱效果又最好,
那我為什麼不直接裝一塊黑色霧面陶瓷,包圍整個油管就好?
成本100元都不要吧?(開發成功麻煩請付我原創的費用)
(我還沒問,您的裝置那麼短一截,還是裝在油管外,汽油是能吸收多少溫度?
增加那些微溫度的汽油,是又能提高多少能量?對燃燒的幫助有多少?)
而且如果有效,就應該是所有使用的車輛都會有效,
所有使用的車主都會有效,怎麼會是不見得每一位都會有效?
也就是說,有沒有效的主因是來自個別的車輛,個別的人,
那位什麼不乾脆說就是控制在黃金右腳和周遭環境上呢?
我覺得您願意提供讓廣大車友幫忙做實際測試,那真是太棒了,佛心來著。
但是我建議要做,就該做雙盲測試。
(醫學上常用,幾組給藥,幾組給安慰劑,看看是藥物的實際效果還是心理作用)
您如果願意提供100件試用品,那就應該另外製作相同外型類似重量,
但是就是普通的一樣東西,多做100-200件。
然後徵求200到300輛車測試,
如此這300樣產品中只有100件是真的產品,另外100-200樣是理論無效的,
(而且要做到讓測試者不能彼此聯繫,無法區分拿到的是真品還是假的)
這200-300樣的資料要預先紀錄,封存,不得更改,
然後等大家用完了,回收使用資料,再來比對是真的產品有用,
還是因為天候/地區/時間,還是使用者的心理作用。
其實上述的雙盲測試,不單是針對您的產品,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熱心車友提出用了98之後"明顯"的感覺到比95有力又省油等等,
這個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油是車友自己加的,加完心裡就已經告訴自己這是98,應該會有OOXX的效果,
然後開起來就會很自然的找各種符合的跡象來加深印證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小弟簽名檔寫的:
沒有取得資料前就創立理論,是錯誤的做法。
我們會為了迎合理論而扭曲事實,卻不會為了配合事實而改變理論。
真正該測試的方式,是請別人幫你開去加,不要告訴你是加哪一種油(98/95/92),
然後您自己開完這一桶,寫下您覺得是哪一種油,
連續做幾次,您才可以確認是真的油造成的差異,天候/地區/時間影響,還是心理因素。
(或是輪胎灌氮氣的效果,請別人幫你去灌,不要告訴你是不是氮氣,
全部換上籃色氣嘴塞子,你開完後去,分辨得出來的話,在去問問朋友來印證,
連續試上好幾次再說有沒有明顯效果)
回到您的產品,我並不是即刻否認說它一定無效,
或許真的有,或許真的您發現了了不起的配方,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不會是您提出的那些原理。
最後僅提供一個白癡驗證法:
這麼神奇有效的省油玩意,
絕對是去拿世界性的大獎,上世界出名的期刊,被各大車廠爭相採用,
不會淪落到付費時段,第四台購物頻道,網路購物中心去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