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電動車已退流行,台灣未來也會走上這條路?

水方人子19世 wrote:
不用看數據~ 電動車高速時無法太持久巡航溫度會讓電車啟動熱防護,這裡的長程是像中國或美國這種
但短程市區就是電車天下,但對岸二手車在比亞迪價格內捲價格也全面下修.
最近觀察很多關於電動車因為充電裝問題一直有負面的新聞,充電樁跟原廠的適配性也是一個問題(電馬會挑)
清水休息站本來位子就不多,但電車卻只有6~12有點少。會有充電樁焦慮也怕跟其他車主因為充電問題起衝突

有實例才講
特斯拉在台灣也有一段日子了,從沒看過有開到電池.電機過熱的
非特品牌也沒看過什麼相關訊息
之前TOYOTA油電系統過熱,倒是有過幾個例子

就跟油車一樣,正常開是很難發生過熱的
油車有水箱,電車也有自己的冷卻系統
現在下結論
都太早了
接著看吧
pokaichen wrote:
2020年,全世界總計,電動車佔新車銷量約4%,到2023占18%,目前成長趨緩
2020年,中國的部分,電動車佔新車銷量約6%,到2023占38%,還在持續成長
為何全世界趨緩但中國還在爆衝?為何中國沒有充電慢、缺充電樁的問題?
因為那根本就不是問題啊!

中國電車一台殺到35萬台幣,油車怎麼比?!
相較於歐美台灣,電車是一般油車的兩倍價,市占怎麼可能提高?

只開過油車的人總是想,加油5min就好了,充電這麼慢誰受的了
但電車可以做到「停車即充電」,不需要刻意跑去充電
一個充電埠的成本,連工帶料只要5000台幣以下,每一個停車位都裝充電埠是可行的
所以前面說,為何中國沒有充電慢、缺充電樁的問題?
因為電車夠便宜,帶動經濟規模起來了,稍微改裝過的插座就能慢充,遠比建加油站、運油便宜方便
「停車即充電」,不用特別去充電,哪來充電慢的問題?

中國能造出這麼便宜的車,已證明技術上可行,其他國家也行,只是要慢個幾年
目前台灣還沒有這個量,大部分人無法想像
但百萬N7賣爆也證明了,車價是市占關鍵。過幾年電車降到60萬,肯定賣爆
基礎設施的方面,不存在技術成本的問題,都會被經濟規模解決


歐洲審計院(ECA)早就發出警告,歐洲電動車生產成本較高,買一台歐洲生產的電動車最少要6萬歐元 ,如果歐盟要全面替換? 要堅持 2035 年目標,將不得不依賴廉價進口產品,主要來自中國。

這就是中國電動車低價搶市的原因
硬要全面替換為電動?歐盟可能會造成新的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 並損害其自身汽車產業。
先賠錢搶下市場 , 之後就能對市場予取予求
和台灣汽車市場一樣 ,不管廠商餵給消費者什麼車 ? 消費者只能照單全收

一台比亞迪的電動車只要約 1 萬歐元, 這價差太大了! 對比於歐洲一台電動車單單電池就要 1萬5千歐元的成本。
這1萬歐元中國製造, 賣一台賠一台是如何完成的呢? 背後有國家補貼

美國智庫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統計,中國從2009年至2022年,共投入1730億美元補貼(約新台幣5.64兆)支持新能源車業(包含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車)。
目前在中國市場,只有4家電動車企(比亞迪、特斯拉、廣汽埃安、五菱)一年能銷售逾40萬輛;若剔除美企特斯拉,僅3家中國電動車企能達到損益兩平。

據比亞迪2024年4月29日提交的財報,今年前3月淨利潤為45.7億人民幣,較去年第4季下滑47.3%,營收則下滑至1249億人民幣、衰退30.6%。
在整體電動車市場成長趨緩的態勢下,比亞迪公布2024 年第一季財報營收和獲利卻能比去年同期增長。

2024年中國電動車補貼,比亞迪一家就拿1/3,其餘幾十個品牌分2/3。
今年第一批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公佈,大約230億人民幣,其中僅比亞迪自己就拿了接近80億,已經超過1/3,第二是特斯拉,拿了接近20億,第三是上汽,拿了16.53億。

拿了80億補貼 , 利潤卻只有45.7億?這種數學令人費解?利潤從那裏來 ? 原來獲利是來自 "國家補貼"的金額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報告,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
報告分析,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2020年直接補貼金額約為2.2億歐元,2022年已增至21億歐元。比亞迪還受惠當局對電池製造商的補貼,讓中國佔電動車電池全球產量的 76%,而歐盟僅佔全球產量的不到 10%。中國還再追加購車補貼等。
《彭博社》同日報道指,據該項研究顯示,比亞迪至少獲得 34億歐元(37 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這反映比亞迪在技術及生產能力的顯著擴張,以及市場上日益增長的競爭力。

儘管歐盟的電動車購買量一直在增加,而此成長主要也是來自於補貼。
此外,充電基礎設施匱乏,70%的充電站集中在德國、法國和荷蘭。歐盟未能實現在歐盟範圍內建立 100 萬個充電站的目標。
歐洲審計院(ECA)的成員Turtleboom 在採訪時補充說:“(電動車)價格需要減半,而補貼似乎並不是一個長久可行之計……在歐洲生產時,僅電池的成本就已經達到 15,000 歐元。”

歐洲及美國加拿大澳洲將全面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 , 中國車自然傾銷往沒有限制的東南亞

泰國的汽車工業是眾多日本車廠扶持起來的 , 日本技術+泰國的廉價勞動力 ,如果打擊到日本車? 日本車不可能坐以待斃 , 後續要看日本車廠如何應對
pokaichen
美國晶片法案補助本土晶片製造390億美元,破兆台幣! 所以全球抵制美國不公平競爭?
plankton
『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所以大家都有補貼~只是金額不同?問題中國人口數是美國、德國的多少倍?直接講保護本國產業,所以用關稅手段,這個東西教科書都有寫,不用不好意思。
若歐美日固態電池領先,相信那時又是不同的說法了......

商人只看利益在哪裡就往哪裡飄。消費者只是吃瓜的旁觀者。
美國車廠除了特斯拉,其他的電車都還不成熟,也只能繼續賣油車了。

我是認為只要價錢降下來,買氣就提高了,其他這些都是藉口而已。

美國人一般買車就是買Camry, Corolla這個價位的最多,Model3/Y都比這個貴不少,不是不想買,是不想在車子上花那麼多錢。
水方人子19世 wrote:
不用看數據~ 電動車高速時無法太持久巡航溫度會讓電車啟動熱防護,這裡的長程是像中國或美國這種


這種不知道哪裡聽來的說法就不要發出來誤導了。

我自己在上海的電動車,在室外溫度40度的大夏天,早上從廈門出發一路開回上海,中間充了3次電,總計路程大約1000公里,12個小時左右,沒有所謂的“熱防護”這種鬼扯的說法。2024年,就是今年的夏天,整個江浙滬都籠罩在40度的天氣裡,而且這些區域的電動車保有量是百萬台級別,其中有更大的比例都是計程車跟網約車,沒有聽說過因為天氣太熱有大規模的問題。

再科普一下,今天的鋰電池,不論是三元還是鐵鋰,電池都是更怕冷,熱當然也怕,但是今天的電池包設計都是液體熱管理機制,簡單講就是水冷跟水加熱,早期的氣冷已經沒人在用了,電動車的測試也都按照汽油車規範,夏天在50度的高溫,冬天在零下30度的低溫,不要再聽說了。
燃油車只會淘汰成油電車 電動車只會更加流行
現代汽車若只靠人腦導航
未來現代社會基石 大數據就沒有了
別說落後一步 就步步落後了
何況是蠻荒 屆時整套都將是別國的

所謂外國退流行 不過就是所謂的歐美日韓 因沒錢 技術不如人 不想玩了
但隨著2024金磚會議後 全球權力將會轉到南方國家
屆時 氣候變遷公約 非南方國家將不得不認帳
不然就會被剔除在 新的聯盟外
小黃狗的春天
歐美日韓 因沒錢 技術不如人[拇指向上]。
政府應全面取消電動車所有補助
該徵的稅全面恢復,讓市場恢復正常發展
等燒起來才會
原来只有中国大陆的电车价格便宜啊.......
那其他地方普及率肯定不行
tteffuB 特肥吧
你們有牆,看不到外面的慘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