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與渦輪增壓的差異性..........

meridian wrote:
由此證明turbo一定會lag所以才要電控渦輪?


太不認真了!

就跟你們說,光一顆渦輪你們都沒辦法正確的搞清楚了,還想談整個"動力+傳動系統"。先向樓上的phenix大大學習吧,能在01上細談講到那樣的水準跟涵蓋度,其實是很難得的。

那只是一段捕風捉影的文字,坦白講。
大部分狀況低轉速被感受到的遲滯是原廠為了保護機件、改善駕駛體驗設下的障礙,想看看用手排變速箱調車時,油門一點就增壓,你停得進車格嗎?


TT的目標是在相對小的排氣量下榨出大馬力,所以他的渦輪必須夠大,硬體選擇上至少有三種,雙渦輪或者機壓+渦輪又或者是這個約10年前提出的電動渦輪輔助。
為了更好的頂端表現,渦輪必然不能太小,但其實應用VGT以後,只要搭配適當剩下都是控制問題。
以下是2005年後各家小排量渦輪引擎的輸出曲線,可以看出從10年前開始,Lag就已經成為一種使用者體驗改善的問題,而不再是存在於系統中無法避免的瑕疵了。
Phenix wrote:
你講的所謂 TUR...(恕刪)


回報一下Phenix 大大的好文章,確實不錯。好文章回饋一下,幫忙加點料。

為什麼只談渦輪,先不談其他"動力+傳動系統"。
一個駕駛者,無法準確感覺廢氣渦輪在低轉速時的 Turbo Lag 有三個原因:
A."體感差、無法精確察覺並分辨車子的變化"。
B."車子差,到處Lags,也不用在乎廢氣渦輪的 Turbo Lag"。


以上兩點的駕駛者,也沒必要跟他浪費時間討論"Turbo Lag"。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一級好車!真的沒有Turbo Lag(or any lags),上面裝有如Novocain大大車上的機械渦輪雙增壓(或TT概念車的電子渦輪增壓)",而不是便宜的"廢氣渦輪"。

至於 Turbo Lag 的對策跟原因,Phenix 大大的文章裡也提到了(幾乎都提到了,真的很不錯!):
Phenix wrote:
就是不管甚麼時候都一直讓渦輪葉片旋轉就好了阿:(對策)
這又會延伸出額外的問題, 如果不管甚麼時候渦輪葉片持續旋轉的話, 代表引擎一直在增壓狀態
如果過彎收油 (放開油門 ~ 減少空氣進入引擎) 但是渦輪葉片還是持續增壓等到再採下油門的時候
前面的壓力因為沒有釋放掉的關係, 會又跟新增加的壓力疊加起來, 不釋放壓力的結果就是炸引擎:(原因)


傳統對策:其實低轉速的Turbo Lag 問題幾十年前早就解了,就是"強迫增壓"(一直轉)。 Novocain大大車上的"機械渦輪"就是一種、TT概念車上的電子渦輪是最新的發展方向(為了解決機械增壓耗能的問題)。

原因:至於 Turbo Lag 的主因,文中提到的"怕炸引擎" 才是真正"廢氣渦輪石化動力引擎",在低轉速會有Turbo Lag 的主要原因。(整整17棟樓,只有Phenix大大的文裏,講到Turbo Lag 真正的原因。)。

其他"動力+傳動系統"部件,當然也可能造成Power Lag。不過這樣到處lags的"爛車"拿來討論幹嗎!

有幾位網友確實厲害,看來是愛車玩車的行家。連"LANCIA THEMA 8.32",這樣博物館級的一代怪獸都出現。







ARCHERCHU wrote:
題~如果今天3.0的na與2.0的渦輪增壓呈現出來的馬力扭力都一樣的情況下,開起來的性能表現會是一樣的嗎?
ex:3.0 na 馬力250匹/扭力35公斤米
2.0 渦輪 馬力250匹/扭力35公斤米



說真的一樣的馬力馬力扭力來說...
最後都是CC數戰勝一切...

到拖尾速的時候大CC永遠比較吃香

chousport wrote:
說真的一樣的馬力馬...(恕刪)



這是萬年不變的定律

C C大 呼吸夠 中高速爽

不是排氣大聲就會跑
BBdog3388 wrote:
回報一下Phenix...(恕刪)


我其實講得很淺

解釋那一段我只是先把渦輪的基本工作狀況帶入
但其實我沒怎麼解釋怎麼解決續壓的問題 (算是解釋一半)

在開始討論避免 Turbo Lag 的解決方案之前先講一下渦輪的基本工作原理

1: 引擎發動 ~ 這時候渦輪葉片受到排出廢氣的吹動開始轉動, 但是轉的不快沒鳥用

2: 引擎轉速升高 ~ 連帶的渦輪葉片轉速也加快, 如果有渦輪壓力表的話就會看到開始做動

3: 渦輪葉片隨著引擎轉速加快也隨之加快, 輸入更多的空氣進入到引擎裡面燃燒

4: 引擎 ECU 同時間計算出所需要的供油量, 引擎排出的廢氣繼續推動渦輪葉片帶入更多空氣 (回到 2 )

5: 車子遇到彎道需要減速, 駕駛鬆開油門, 但是同時間渦輪葉片還是一直在轉動帶入空氣 (慣性作用), 所以需要一個洩壓閥把排氣端的壓力先釋放掉
這樣也可以讓葉片轉的沒那麼快 同樣有引擎剎車的作用

所以可以看到關鍵在於怎麼樣讓管路維持住壓力, 其實不完全是葉片持續轉動, 但是葉片如果不轉的話不帶入空氣就沒有壓力
這一點很簡單吧

但是駕駛要入彎, 油門不能不鬆阿!? 何解?
這時, 大概最容易的方法就是 偏時點火 ~ 在引擎電腦的程式裡面打開這個功能, 之後只要有 5 的情況的時候
電腦多噴額外的油進入排氣頭段, 渦輪引擎的排氣頭段溫度相當高 只要油氣一進入就可以自然
然後廢氣就衝向渦輪葉片繼續推動維持住渦輪壓力
這時候我們在排氣管尾端就會看到熊熊火光噴出來就是這樣 (跟噴火龍那種三流東西是不同的)

但是這個功能一般來說, 大概只會在 WRC 跟 DRAG RACE 上面看到, 一般渦輪車也不是不能用
使用這個功能其實只要有對應的ECU MAP 就可以了, 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是非常規點火狀態
所以會對三個地方造成額外的負擔 渦輪葉片, 排氣閥門, 排氣頭段
簡單的說太常玩這功能就是想要自己車子的引擎早死就對了


解2, 始解 (XD)
既然偏時點火這麼傷, 換個方法吧, 掛個 NOS 下去, 但是這個方法只適合直線, 而且NOS 噴完了就沒力了, 你餵他偉哥都沒用
所以 PASS

所以最簡單的方式還是要回到基礎上, 別妄想用小顆引擎就推的動大顆渦輪, 轉速沒出來就是會超難開
以前 911 那樣搞叫做魅力, 反正人家是跑車來著, 開不慣那是你家的問題 (80年代跑車商是這樣的態度的)
在自己的家用代步車上面這樣搞叫做勇氣十足, 在長輩眼裡叫做吃飽了撐著沒事找事幹不務正業


"但是我對於 Turbo Lag 這件事很耿耿於懷阿! 我完全不想要有所謂 Turbo Lag 這回事"

以人類汽車工業發展到現在來說, 就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延遲這回事的
唯一的差別在於說 人體感不感受的到而已
想要沒有延遲只存在於思想裡面

你想 碰 ! 完成了!

所以 Turbo Lag 或是系統延遲這回事, 其實是必要的存在, 因為人的腦袋沒辦法去適應接受不存在於 LAG 的系統
舉個例子, Tesla 剛開始販售 Model S 的時候, 就發生過有人剛交車要開出展示間的時候就直接撞上門口的柱子
其實就是因為車子的反應快過駕駛以往習慣的速度, 這只要適應了慢慢就可以克服的


所以想要很徹底的沒有延遲的話, 機械增壓就是針對渦輪增壓所提出的改善方法
將渦輪葉片本來是以廢氣驅動的方式改為皮帶驅動, 這樣子只要引擎一起動就是進入準備增壓狀態

B U T !

機械增壓雖然好, 但是皮帶驅動的部分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總會衰退, 久了之後工作效率就會降低
所以又多了一項耗材, A N D

渦輪增壓基本上可以對應的轉速幾乎是無上限的
只要材質跟設計跟的上 幾乎甚麼車種引擎都可以安裝

但是機械增壓的效率相對於渦輪增壓來說, 增壓值不像渦輪增壓那樣子可以任意增加減少
想像一下速克達的驅動皮帶就知道
如果把連接的飛輪 (PULLY) 縮小的話就可以加快機械增加轉子的速度就可以增加更多壓力值
但是在怎麼增加也還是很有限
所以機械增壓的效率約略就在於 50%~65% 之間這樣 (比如說 200匹馬力增加 50% = 300匹馬力)
但是這個不是沒有市場歐

因為不需要複雜的排氣管線, 對於一些車室空間狹小的車種是比較容易安裝的
而且如果使用在高性能的大排氣量引擎上面的話 也是一樣可以達到高性能輸出
著名的 FORD GT40 就是個絕佳案例


"那我把瀨尿蝦跟牛丸結合在一起做成瀨尿牛丸可以了吧? 笨蛋!"
理想是美好的, 現實是殘酷的!

結合在一起能不能產生 1 + 1 + 1 > 3 的結果
以目前我有看過的案例來說, 在出力上也只是作到大概 1.7 左右的結果而已
因為這個結合的案例是以機械增壓在低速區段做動 然後 高速交給渦輪帶動
所以整體而言只做了 1 + 1 而已(工作區域分開)
這樣做是個實驗, 所以也延伸出後面的電控渦輪的產品

但是我個人對於電控渦輪的了解實在很少
我個人對於這個設計的見解是這樣的
渦輪為串連式設計, 分隔工作區段, 減少渦輪延遲效應

好處, 反應快, 動作靈敏
隱憂, 電子元件不耐高溫, 控制程式難以修改 (這一點見仁見智), 增壓範圍有限




----------------分隔線又來了---------------

寫一寫熊熊想到之前的解釋其實還是沒有很完整的解釋 NA 跟 CHARGE 的最主要特性區別

最主要的特性區別在於, 增壓引擎對於高低海拔的空氣濃度改變有著很強的適應力, 而自然進氣引擎則很難去適應
為何呢?

在車子開到高山上的時候, 空氣的濃度變稀了, 引擎每一個行程所能吸入的空氣量減少了, 因此引擎的性能會降低
增壓引擎的電腦有針對進氣含氧量的感應, 因此當感應到含氧量降低的時候, 電腦會自動改變供油的狀況以及整體引擎運作的狀況來對應降低的含氧量
但是自然進氣引擎對於這一點就無能為力, 因為自然進氣引擎的動作就是吸入排出, 沒辦法對應這種狀況
不過啦, 現在的引擎都改為噴射電子控制了, 所以這一點的影響就小的多了 但是相對於增壓引擎在這種低氧含量的適應力還是偏弱了一點就是
先天設計架構上就不會去考慮這樣的狀況

而自然進氣引擎的扭力曲線相對於增壓引擎來說, 是相對比較陡峭的, 主因就在於如果是高性能的自然進氣引擎, 所能消耗的空氣量就是那麼多了
那麼想要更多馬力的話 只能讓引擎轉得更快 爭取單位時間內提共更加綿密的動力輸出
簡單的說, 想像一下 百烈腳 一樣, 一腳踢不死你多踢個幾腳 這樣

所以 80~90 年代超級跑車一律都是 自然進氣 為啥?
因為大眾喜歡, 而車廠對於渦輪的了解其實還並不是很多, 其他的相關還有就是材質的演變, 大眾的接受度

基本上引擎所能提供的能量就是跟容積正相關, 引擎越大越有力
因為單位時間內所能燃燒的油氣更多

而為什麼頂級的跑車喜歡使用 V12 引擎架構
因為在相同的單位時間裡面, V12引擎可以提供相對於四缸引擎 的 四倍引擎出力
打個比方, 一樣都是 3.0
一個是 L4 (直列四缸), 一個是 V12 (V型排列 12缸)
L4 引擎在一秒內完成一個動力傳輸 (吸壓爆排)
V12 引擎同樣是一秒內 但是可以完成 四個動力傳輸 (吸壓爆排)(吸壓爆排)(吸壓爆排)(吸壓爆排)




chousport wrote:
說真的一樣的馬力馬力扭力來說...
最後都是CC數戰勝一切...

到拖尾速的時候大CC永遠比較吃香大笑

大排氣量引擎給你一具超疏齒比的變速箱還是只能看著人家揚長而去

BBdog3388 wrote:
太不認真了!就跟你...(恕刪)


chousport wrote:
最後都是CC數戰勝一切...
到拖尾速的時候大CC永遠比較吃香


一分錢一分貨,大CC數最後還是贏的。

可是也是250以後的事了,台灣是可以常常跑到250以上嗎?

menter wrote:
一分錢一分貨,大CC數最後還是贏的。
可是也是250以後的事了,台灣是可以常常跑到250以上嗎?


所謂的「大cc數」指的是多少排氣量算大cc數
這個定義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為何大排氣量在時速250以上會比較有優勢?
就我所知
以ford mustang 2.3 turbo(314匹)為例
至少目前為止還找不到一台3.5升以下的自然進氣市售車可以跟他匹敵
無論是極速或是加速能力
penny216 wrote:
想看看用手排變速箱調車時,油門一點就增壓,你停得進車格嗎?(恕刪)

咱家機械渦輪雙增壓正是手排六速,可以試著回答這樣的情況

其實現代的手排車除了改為電子油門以外另有自動提升引擎轉速的功能

只要離合器不是放太快否則是不會熄火的;實際測試在平路到四檔都還可以免踩油門

五檔之後有機會再玩看看;至於倒檔若非開闊空間距離較長,否則一般停車根本控制離合器而已
Phenix wrote:
我其實講得很淺 解...(恕刪)


佩服!我的專業在車電及主動安全系統,動力+傳動部份要向你學習了。

搞不好我們同事過。我也認為AUDI 電子渦輪還無法量產,應該是高溫造成電子件壽命不足的問題還無法解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