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時能有像大陸汽車周報和小強實驗室這樣性質的節目呢?


eclair_lave wrote:
不知道您有沒有查過...(恕刪)


當然車體結構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
但若是多了前後的防撞鋼樑(內鐵)的話,
對於乘座者是多一層保護的!
老運將 wrote:
即使是如此,那也是...(恕刪)


可以省工也可以偷料

少裝後內鐵可以少掉內鐵.潰縮柱.相關螺絲等費用,以及對重量斤斤計較的日本車(因為重量稅)來說,控制車重是必要的
(連寬度也關係到稅金分級,所以才會有像青鳥那種寬度明顯較窄的車型),因此日本車中低階或廉價車款不少都是沒有後內鐵,輸出到其他國家或授權生產時,如果該國法規沒有強制要求(比如美規),便不會特意再裝回去後內鐵

至於修理要花多少錢,車廠是不會太幫你想的,同樣的在日本本國,修車很貴但因為車價便宜,如果要修的價格太誇張,考量到修復成本
消費者會考慮直接賣掉事故車(反正日本也是中古/報廢車的輸出大宗)然後買台新車


老運將 wrote:
當然車體結構的安全...(恕刪)


正如之前所言,後內鐵需要車後的副梁(行李箱下)做支撐,在沒有支撐的設計下使用後內鐵,撞下去有機會內鐵沒事
但行李箱該區變形(初代tiida等那一票共用底盤的車型就有類似問題)

如果單純就是內鐵能承受住的撞擊撞擊,那這樣的動能也不足以壓迫到更前端的乘客室內,因此並不帶有防護效果,除非這車體真的太小,沒有足夠的動能吸收空間(潰縮區),非得再加一級緩衝來吸收動能不可(比如K型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