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疑似內湖捷運的車廂...在基隆港

kawli wrote:
說內湖線車廂太狹窄...(恕刪)



thomasho wrote:
樓上說的是........(恕刪)


對不起,我這鄉民踩到你們的地雷了,真是抱歉啊~~
不過公共政策都不能有別種聲音的話,那大家何必來這個版討論勒?
上週末搭木柵線的時候仔細看了一下車廂外內的寬度,內湖線就是差在車廂內璧比較厚而造成車內空間狹窄!這是事實對吧?看新聞兩排椅子對坐,中間走道剩下約40公分的空隙也是事實是吧?我想這樣的空隙一但有乘客站在那裡,站的坐的都不會太舒服吧?(除了考慮肢體接觸的問題,也請考慮一下空間不足造成的心理問題...)
高運量?中運量?你看中山高這是高運量還是中運量?
我上班騎機車,我也有汽車,但是我現在已經很少開車了,假日要出門或是下雨天上下班,我大都選擇公車和捷運,我只是站在一個USER的角度來看這車廂問題,沒有大大那麼專業,就叫我搭捷運的鄉民好了...

adia1222 wrote:
不過公共政策都不能有別種聲音的話,那大家何必來這個版討論勒?


是沒錯啦,但問題是都已經進口進來了才出聲音,會不會太晚了一點?~
就算想退好了,應該也已經不可以了~

chriswyf wrote:
"EUROKOR"還...(恕刪)

身為男人 好像對於這種重機械都有種無法免疫的病....
http://www.wretch.cc/album/victorwang99
狗熊 wrote:
是沒錯啦,但問題是都...(恕刪)
當初那些人在決定運量的時候
也有很多人在發聲呀,質疑的人也不少
但意見似乎都不被採納
不是早晚的問題,而是決策單位根本不接受他人意見
只要內湖線一開通,應該就可以很簡單的看出當初的中運量決策是否正確
因為在閒聊的那個捷運篇不能發言所以到這裡來放個圖吧
這是內湖線的軌道圖45度角感覺好像看不太出來大小
不過現場看軌道感覺也是沒多大






最後一張圈起來的地方是因為這條路才鋪好沒多久就被挖成這樣
當然還不只是這裡而已
當初還高興了一下路終於變好了.........離題了
ptx wrote:
當初那些人在決定運量...(恕刪)


話說在民國五,六十年代
開始有人在構想台北捷運的時候
當時還沒有捷運局這個單位,所以是由交通部及台北市政府各自下去評估的

交通部根本不想去理這檔鳥事
(不論是民選首長or國家公務員,在位時間根本很難看到捷運完成
也就是說功勞送給別人,若有弊端卻一定會追溯到自己身上
在這種前提下,哪有一個國家米蟲會用心執行?)

市政府只好自己出手
考慮了自身的能力及資源 (當年直轄市政府不像現在這麼有power)
選定了在當時還沒什麼人煙的東區 (這樣比較好蓋)
設計了一條坐不了太多人的中運量 (相對於高運量而言)
而且完全不經過重要的交通樞紐(原始規劃不走松山機場)
算是台北市版的"交差了事"

整個木柵/內湖線有很多中運量系統的優點 (只是在今天都變成缺點了)
1.全套國外引進的專利系統,由系統公司一手全包土木,機電,車輛....出資者省時省力
2.所需腹地較小,土地徵收阻力相對小
3.總施工經費較低 (後續營運成本是另一回事)
4.全線高架,施工期短,約四年可完工, 順利的話就可以在下任前拿來炫耀了

大家可以發現,初代的北捷六線當中 (淡水/新店/中和/南港/板橋/木柵-內湖)
只有木柵-內湖線完全只在台北市境內
如此一來也巧妙的避開了麻煩的平行單位溝通協調問題
在在都可以看出,木柵-內湖線在設計之初與其他線的大不相同....

到目前為止所說的,都還只是紙上談兵的階段
還沒真正開始蓋
時過境遷,東區的人口開始多了
中運量是否夠用也有待重新評估
這個時候,有個很大的官說話了(忘了是哪個總統or行政院長)
宣示了蓋台北捷運的決心
威權的時代,長官都開口了, 代表要是沒做出來,下面的人就準備提頭來見吧!
這下可不得了
原本整天打蚊子的市府及交通部官員
全都動了起來
為了怕砍頭,也為了爭功,誰也不讓誰
交通部版規劃的是全部都要蓋高運量
市政府後來也發現,中運量根本不夠用
但是如果此時換計畫,那麼功勞就全給交通部拿去了
而且如果中運量施工順利,木柵線會遠比其他線早很多年完工
市政府仍可炫耀
"這一條長得完全不一樣,又很快蓋好的捷運,是我們市政府做的"
所以中運量就這麼保留下來了

妥協之後的木柵線,留下了許多伏筆
1.由原本的系統公司全包,硬是拆成許多小標,好讓人分一杯羹
施工延誤,品質低落
2.馬特拉的VAL256系統,原本只是一對/兩輛車, 硬要改成二對/四輛車
火燒車就是因兩對車系統不連動而來的
3.站體一律設計成三對/六輛車的容量的巨型結構
原本的土徵優勢完全不存在
4.中運量的專利系統註定要受制於人
後來的吵架鬧翻,割地賠款,以致於今天要全面換系統

這就是我們今天得到的的變形中運量系統
車廂狹窄不是問題的所在 (都說是中運量了,哪能跟淡水線比?)
比起木柵線,它的差別只在內部空間規劃不同,而非絕對尺寸上有大差別

問題應該是我們必須為了以上的各種理由
而接受一條註定不夠用的中運量?

官員說的沒錯:
來不及了,不能改了
謎之音:不是車廂不能改啊!俺說的是中運量不能改啊~~


有一本講台北捷運的書
捷運白皮書-4444億的教訓
劉寶傑 / 呂紹緯 著

對於捷運的內情說的蠻詳細的,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
勛-XT wrote:
因為在閒聊的那個捷運...(恕刪)


原來樓主住在內湖呀!

其實當年如果可以選高運量捷運,那當然投贊成票!
當年選舉時好像有一個腹案,由捷運圓山站設第二月台,轉運至內湖線,當然這是芭樂票啦,青菜摃

內湖的沿線風貌,也因捷運高架段有所改變了!










不知道大大是看到這個嗎?我看到好幾節車廂!還有好多進口車跟工程用怪手~~在基隆港下船的

JOSE1303 wrote:
不知道大大是看到這個嗎?我看到好幾節車廂!


有看到喔,車廂呢有實際看過(但當然只有外面)質感還不錯喔~

真好想試搭看看~~~



JOSE1303 wrote:
不知道大大是看到這個...(恕刪)

是阿是阿 就是這艘船和這些車廂
http://www.wretch.cc/album/victorwang99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