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國外機油發展現況及趨勢討論,飛踢台灣神油的假象及技倆~~

mrlai wrote:
我印象中這邊所講的高...(恕刪)


那已經高級到破表了~~小弟的車有API加持就很讚了~~~哈

其實~ACEA來看就很足夠了~~~~~再挑一點也是可以更高級點~~~

這邊只是提點大家如何看認證這樣~~~~~~

不要再被一堆台灣自創神油~一堆什麼都沒有哩哩摳摳的油騙去了~


想必樓主的主旨是這樣巴~~

低調的小孩~ wrote:
那已經高級到破表了~~小弟的車有API加持就很讚了~~~哈
~...(恕刪)

我的認知也是如此,可惜這棟樓好似很多人不是這麼想啊.
mrlai wrote:
我的認知也是如此,可惜這棟樓好似很多人不是這麼想啊.(恕刪)

是啊...很多人的心態都跟影片中的師徒3人一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9Fab1oE_k&feature=related
(被刪~修改重發)
參考一些文後
個人歸納出一些看法,請各位大大先進,如觀念有錯誤請不吝指正~謝謝

早期機油號數(SAE),對非冬季適用溫度大致30就是攝氏30度依此類推(參考早期機油適用環境溫度表)
也由於技術限制,黏度很容易受剪力破壞,所以10w40用到後來會有變化,喪失原有黏度變成接近15w35 20w30...

現在則進步很多,黏度變化較慢
SAE30已經適用於攝氏40度以上
同樣的
複級黏度機油適用溫度也放寬了,所以以單級機油來論SAE30是最適用於台灣的溫度

而其他的級數如10w30.5w30.0w30...在台灣當然也都能用,商家各有訴求

特長各有差別吧!願意給愛車更好的油無可厚非

至於流動更快的機油5w20 0w20...顯然需要個別車廠背書才能使用(就像t牌的2.6)

同樣的,對於高黏度機油適用溫度也應該注意,高黏度機油流動慢會積熱(相對於低黏)散熱慢,溫度不適合就像水龜只半開,散熱恐怕來不及,引擎過熱後間隙過小摩擦力增大,恐怕有造成過度磨損的疑慮!?

結論

因應環境溫度使用機油仍有其需要,但由於技術進步(+黏度變化小),早期認知的SAE30"低黏度"機油已適用於台灣四季。
低黏度機油(用"稀"字容易有錯誤印象)適用溫度範圍擴大,自然高黏度機油就被排擠了
所以
除車廠個別建議之外,
個人認為cp值最高機油,台灣市面上依序大致是符合認證之SAE30其次是10w30 10w40 (以上請選購第二類基礎油以上製造之機油)5w40 5w30 0w40 0w30
以油耗來兼顧cp值,10w30 5w30
以抗磨損兼顧cp值,選車廠(vw mb)最高認證的5w40或大於=3.5的"30號"機油(5w30)


其它一些想法

黏度指數與(同樣基礎油?)同級數相比才有意義
頭又大的2.6依joy1632提供圖表,顯然是油耗與磨損不成比例之臨界點

大引擎大扭力的輸出才需要黏度較高機油(扭力大所需才會大於2.6)
但小引擎小扭力高轉速用黏度較高機油出問題,恐怕是散熱不良潤滑不及

高速運轉引擎最需要的是散熱(過熱後間隙過小摩擦力增大,不過熱3.5足已=參照vw標準)
高負荷行駛(怠速、起步、爬坡、爬坡檔位不對=混合比過濃)才是機油壽命縮短主因
爬坡時如檔位不對(高負荷)是最容易傷害引擎與縮短機油壽命的行駛方式

更換機油高負荷與一般行駛
====高===一般==
機車1500~3000(也參考車種、機油品質或一年)
汽車7500~15000(也參考車種、機油品質或一年)
機油耐用度可以參考早期測試
Mobile01: 本文作者因違反使用規範, 部分內容將不顯示
http://www.nightrider.com/biketech/oiltest1.htm(也有公司提供檢測機油壽命的服務)

以上僅供參考 觀念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以免誤導別人~謝謝

低調的小孩~ wrote:
那已經高級到破表了~...(恕刪)

國人都是用高級到破表的機油當爛油用, 明明就是很長效的油, 3000~5000就換掉了
guggy50 wrote:
這棟樓可能吵到1000樓應該都還室雙方互相堅持己見吧
.(恕刪)


如果把爭執點簡略列出
不要離題太遠
應該是很快有初步結論

至於油溫升高(=引擎升溫)推論要用"高番數"機油
並不妥當(如何降溫才是重點,太高溫造成超過機件設計膨脹係數啥油都沒用)
機油就是要"有點黏又不太黏"

在機件間隙公差越小之下,機油太黏只怕散熱不良
散熱是機油重要功能之一
黏度過高,流通量會不夠,散熱就慢

以上僅供參考 觀念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以免誤導別人~謝謝


guggy50 wrote:
所以之前我一直提問...到底標準慘考在哪裡?
90~110適用 HTHS要多少才安全??????????
沒人答的出來...所以也不知道推這種HTHS要幹麻
不然就寫越高越好越安全吧
恕刪)


就如
meridian大大所說
HTHS是高溫高剪切黏度的意思, 衡量的溫度是150度
===========
油在高溫會變稀在剪力(攪拌)之下也會變稀
t牌提供臨界值2.6
vw504.00 507.00認證要求至少3.5
選一個吧!
至於越高越好越安全是否定的
大氣溫度決定後面號數
較黏摩擦力大、流動慢、散熱慢
"有點黏又不太黏"(適合氣候)才是好的
而在引擎越趨精密、材料與機油進步之下,氣候的限制可預見會變小

以上僅供參考 觀念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以免誤導別人~謝謝

meridian wrote:
國人都是用高級到破表...(恕刪)


就當他在促進台灣經濟麻~你說是不是啊@@
我不知道這一篇還要討論甚麼?在講也是繞圈圈,同樣的觀點不同人提出來講,爭論的還是那些點,我提的一些問題,也不見樓主回答,因為這一些也是我的疑問,本來以為有高人可以回答我,只可惜很失望,討論的一樣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問題,真正專業的還是沒人講..

這一點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黏度也只是規格而已,舉個例子..

機油的黏度規格,就如同人穿鞋的尺寸,每個人穿的鞋子尺寸都不同,有人腳大穿鞋,有人腳小穿小鞋,如此而已,選擇最適合自己腳的尺寸,穿起來才會舒服,有人腳大偏偏喜歡穿小鞋,或是腳小偏偏喜歡穿大鞋,只要能穿,也沒人說不行,只是弄得自己不舒服而已..

不同種類的鞋子,例如球鞋跟涼鞋,買的尺寸可能就會不同,之前去一家開了十幾年的老店買鞋,買了一雙球鞋跟工作鞋,老闆就建議球鞋買大一號的,工作鞋買小一號的,當時還很納悶這樣子對嗎?沒想到一穿上去兩雙鞋都很舒服,不禁佩服老闆賣了幾十年鞋的經驗(亂入一提,只看規格,經驗不重要嗎?),就像相同是球鞋,NIKE跟愛迪達,你去買的尺寸可能就不同,就算是同樣NIKE球鞋,買JORDAN系列跟其他系列,可能腳型與鞋型的不同,買的尺寸可能也會差個一號甚至兩號,有可能一號走遍天下嗎?

同樣的,用機油也是,先選你適合的規格,就這樣子而已,手冊上都有寫適用的番號,覺得台灣翻譯本不可信,前面也有大大建議去找原廠規格,從那些規格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同牌子有可能適用的番號也不一定一樣,專業一點可以從更細的其它數據找尋,例如參考HTTS,40度與100度的動黏度,或是TBN等等,剩下的就是自己使用起來的感覺了,有人喜歡穿NIKE,有人喜歡穿愛迪達,同樣NIKE有人喜歡JORDAN系列,覺得比較舒服,有人就是覺得不好穿,這種事有對錯嗎?

如果有看我的文,從來沒反對過機油的趨勢在往低黏度發展,只是以目前的情況低到多少而已,拿一些商家自訂的0W5或是0W2來舉例,與那些喜歡自訂規格的台灣神油有何差別,到底是誰極端呢?(我知道講到這個有些護衛隊又要來砲我啦,麻煩如果礙您的眼請無視這段,免得又是一些口舌之爭

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那時日本以及北美流行的是30黏度,但歐洲的認證只到40黏度,現在日本及北美流行20黏度,但歐洲認證只到30黏度,也或許十年後,日本以及北美流行10黏度時,歐洲認證會到20黏度,但不管怎樣,不變的一點就是,你自己適用於甚麼黏度,自己要知道,就這樣子而已,若是只知道照書做,相信很難找出最佳解答,而且大家也不會一直爭論相同問題了。

就像FIT要保養,我也是選30甚至於也想用20黏度,但以目前台灣能買到的20黏度,價格都不是我能接受的,所以就先選30黏度,但其他老車,我就不會去用20黏度,因為十年前的規格並沒有那麼低,當然也不是不能試,只是沒本錢試,也沒有那個必要,因為光改用30黏度,省油效果有限,畢竟十幾年的引擎沒針對省油作設計,搭配低黏度機油也沒甚麼用,這時候我自己試用的結果,最適合此台車的反而是40黏度,就這樣..

或許我人生的第一台摩托車,Attila,用的就是10W30原廠機油,因為事隔多年之後回去查規格已很難找到資料,當時的原廠金帝牌應該是10W30,我每一千公里準時進廠保養,一年後爬坡原本可以60公里上的,剩40公里不到,原本極速可以騎時速100公公里的,變的90公里不到,但到了當兵回來,這台車也沒壞,還是可以騎..

後來學會自己買機油,中油福利社買9000SJ,10W40,用在另一台比我早半年買的同型號車輛,騎到現在十幾年了都還很健康,要騎個90幾公里並不是難事,重點不在於黏度,而是機油品質,為何後來迷信全合成油,因為9000SJ這罐,中油自己說是嚴格定義的全合成油,而後來的9000SL,卻沒這麼說,估計是有用上GroupIII的基礎油,試用的感想一直覺得9000SJ比較好用,後來比較懂之後,才發覺可能的原因在於9000SJ應該都是用GroupIV以上去做的,如果你有注意賣場價格,9000SJ價格似乎一直比9000SL高,或許也是因為成本的關係..

很多人說操到爆,機油黏度的不適合或許是一個原因,但買油的時候,油品的來源或許更是重要,即使是大廠機油,卻是跟來源不明的商家買的,有可能就會買到假油或是台灣自行分裝卻賣高價的機油,商人手法很多,像我就買過台灣制偽德國牌機油,只能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在拿個例子,汽車的輪胎,今天你13吋的輪胎,改成17吋,或是原本185/60/14,改成225/40/14,若周邊沒有經過機密計算的一併改裝,那就是用上了不合規格的輪胎,同樣的,那也只是型號而已,一種規格,不代表輪胎的性能,但原本185改成175,因為接地面積小了,可能有助於省油,但卻喪失了抓地力或是穩定性..

在同樣的開發成本下,抓地力與輪胎的壽命,永遠都是反比的無解習題,只是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抓地力與壽命隨著提升,但兩個因素成反比卻不會改變,如同機油的效能與長效一樣..

規格就算一樣,每個人喜愛用的品牌也不禁相同,有人喜歡米其林寶寶,有人喜歡國產瑪吉斯,同樣規格有人會特別看輪胎的重量,有人喜歡用輕胎,也有人會看磨耗指數,那些都是更細的規格,就如同機油選完黏度規格,有人會進一步看其他數據一樣..

但同樣型號的輪胎,有人可以開個10萬公里,有人卻開個三萬就磨完了,開三萬的人覺得開十萬很不可思議,開十萬的覺得只開三萬就換是天方夜譚,可是每個人用車環境不同,開法也不同,車輛也不同,要怎麼去比較呢?就算是同車種,往往在網路上也是會看到同一條胎壽命差一倍的情況,你又怎麼去解釋呢?

有人用了不好的5W50,用了好的0W30,就說0W30是好的,5W50是不好的,或是反過來,說5W50是好的,0W30是不好的,其實都不客觀,比較是要在同樣基準下比較才有意義,更何況很多大廠機油,型號分得很多,裡面用的料也差很多,台灣制或原裝進口也有差,而不是只單單看黏度去分..

至於多久要保養,一直也是一個爭議吵不完的話題,很多前面大大都講過了,或許可以提供一個觀點,很制式的照原廠建議里程數保養,當然沒有問題,甚至照國外建議里程數保養,也沒有問題,但是有沒有注意到,沒有車廠提供引擎無限保固,頂多就是三五年十萬公里,或許有更好的,但就是沒有無限保固,以前好的品管是東西用越久越好,現在品管最好就是東西保固完就開始要修,家裡有一台TOYOTA 美規COROLLA,14年來都在原廠保養,而且是版上所說很浪費的方式,每五千必進換油,一切照原廠規格保養,包括原廠機油,14年下來,其它不說,引擎一樣吃機油,一千公里吃掉一公升,而且打開機油蓋,可以看到裡面油泥的情況,修理一樣是掏自己荷包,所以,原廠制式標準真的適用於所有狀況嗎?可以思考看看這一個問題,當然,如果沒打算車子開這麼久,是不用這麼去計較,反正該修的時候車子已經換了..

談到熱衰竭,也是很多人討論的問題,其實熱衰竭這個名詞,個人也是從網路上爬文學來的,高溫是機油的殺手,不知道有沒有人對這個講法有意見,好壞機油的差別就在於,有些好的機油能承受高一點的油溫還保持油膜強度而且也不容易飆高溫度,差一點的可能高溫油膜易破裂而感覺難騎,這時休息一下讓油溫降下來就恢復原有效能,這一點我前一篇有舉過例子,這是個人認為的熱衰竭,不知道與其他人的是否同樣?也許個人,開的騎的也不是甚麼好車,冷卻系統沒那麼的好,所以比較能感覺到這一方面的差異吧

另外好的機油比較能經歷多次高溫之後還能維持原有油膜強度,而差一點的機油可能經歷幾次高溫,就算油溫降下來也無法恢復應有的油膜強度,也許就是俗稱的油膜破裂,我相信這樣子情況車子應該不會感覺好開或好騎才是,以上網路爬文與個人長期的經驗..

個人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時開朋友的車,一上路就發現,奇怪怎麼方向盤一直會拉向另一個方向,有的明顯有的輕微,但還是很容易感覺到,每次問車主,都回答,不會啊,沒感覺耶,結果有一部是兩輪胎壓相差過大,一邊40磅,一邊28磅,開起來當然歪歪的,以上類似狀況發生過兩次,不同車主,還有一台是檢查時定位整個跑掉,而車主卻恍然不絕,另外還有一台是開起來就覺得前輪抓地很怪,一看之下前輪磨耗嚴重,經過詢問才知道新車之後四萬公里沒調過胎,前輪快磨光了..

個人的坐駕前輪上座軸承很早就磨損了,因為想說換避震器時一起換,所以一直撐著,常常調胎做定位,技師都很仔細的調整,但可能因為軸承因素,不容易調,有兩三次技師試車回來之後,我一開出去沒多久就發現會歪,雖然不明顯,但開回去調整,技師的回答都是,不太好意思的說,因為軸承的問題,相信同樣問題,其它車主可能就過關了,這家是01很推薦的高雄輪胎廠,個人也覺得這家真的很好,只是某些細微問題,還是要自己注意,好的車廠每天車很多,有時仍難免有小小的遺漏,像上述問題,也不是每次調胎都會發生,只是偶有情況,也不能怪技師,是自己車子有問題,經過調整過後問題一樣解決。

順便提一下胎壓,胎壓比是打氮氣還是空氣重要的多,之前臨時充當司機載過老闆一段時間,那位老闆也是很會開車的人,有一回他突然跟我說,胎壓怪怪的,我開去車廠檢查,胎壓都只剩25PSI,打回35PSI後,整台車開起來就很不一樣,就會覺得比較Q,比較舒適,比之前悶悶的好很多,從此才學會怎麼去感覺胎壓夠不夠,現在自己的車,胎壓不夠或是怪怪的,都可能比較容易的發覺。

啦哩啦紮的囉嗦一大堆,只是想說,很多事情都是車主平常可以學著去注意的,不單單是機油而已,輪胎胎壓有沒有異常,定位有沒有跑掉,甚至於煞車,有兩次公司的車輛前煞來令磨光了,都是個人發現的,問了其它人都沒感覺,繼續磨下去,換的可就不只來令了,這些東西若是平常學習多注意,可以省下無謂的保養費用,輪胎煞車有時更是一條命的問題,真的有時很不懂,為何有人對於感覺這麼不屑呢?試著去學習而不是批評不是更好..

gonwu wrote:
或許我人生的第一台摩托車,Attila,用的就是10W30原廠機油,因為事隔多年之後回去查規格,當然的原廠手冊寫得應該是10W30,我每一千公里準時進廠保養,一年後爬坡原本可以60公里上的,剩40公里不到,原本極速可以騎時速100公公里的,變的90公里不到,但到了當兵回來,這台車也沒壞,還是可以騎..

後來學會自己買機油,中油福利社買9000SJ,10W40,用在另一台比我早半年買的同型號車輛,騎到現在十幾年了都還很健康,要騎個90幾公里並不是難事.....(恕刪)


寫的很好
但我對這點比較有意見
因為影響機車極速的原因有很多種
而最大原因是周邊零件老化、磨損
你因為這樣就自己認定是機油的問題
會不會有失公允?
gonwu大大實在寫的很好
拍拍手,有用心到,比喻的又很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