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國外機油發展現況及趨勢討論,飛踢台灣神油的假象及技倆~~


toyulong wrote:
這樓最大的辯論對手大...(恕刪)


20 30 40 50就是黏不黏的問題
跟TBN VI HTHS等等這些數值沒關係吧?
inconceivability wrote:
經驗分享不是天馬行空...可知果機油的底子不好,在高溫高運轉下一定會早衰,甚至積碳油泥都出來了
所以我才會一再說,如果運轉摩擦、高溫與油質毫無關連...
那機油的壽命應是以年限計而非里程數

(恕刪)


很抱歉
提一下不同看法
如果高溫定義不是200度高溫或說發煙點,(因為機油快燒了)

"機油高溫高運轉下一定會早衰"的說法,基本上我沒看過相關研究與說明
積碳油泥也與機油高溫高運轉下無直接相關
積碳(燃燒室?)
油泥(礦物油在引擎長(時)期低溫運轉比較會發生,現在機油技術好,降低發生機率)
有些引擎壞掉一堆黑,失水失油的因素為多

運轉摩擦、高溫不是影響油質"主因"
縮短機油壽命
最大因素是燃燒後一大堆的物質汙染機油才是主因(灰塵影響也有)
舉個例
變速箱油=多久才換可知
差速器油=幾乎不用換可知

以上僅供參考 觀念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以免誤導別人~謝謝
gonwu wrote:
經大大這樣一說,可能..但後來學會怎麼去感受熱衰竭的問題時,.(恕刪)


很多人提到"熱衰竭"
就我所知提一下看法,機車cvt傳動過熱影響很大
機車傳動過度摩擦後,會產生高熱
傳動散熱也是(無油)氣冷
此時該硬的不硬(彈簧過熱會變軟),動力傳遞損失
(可搜一下有很多討論)

至於說"條件都一樣"也"熱衰竭",只有機油不同,假定果然如此下討論
"說條件都一樣"(多嘴一下基本上不可能一樣,氣溫、風向、濕度...還有最重要的~感覺),
排除電系就單以引擎摩擦、潤滑來說
除了機件過度摩擦造成損失動力傳遞
還有其他可能嗎?
過度摩擦是損失動力原因
最大就是太高溫過熱使機件過度膨脹(引擎壽命縮短)
其次溫度尚可時,也有全開油門燃油過濃燃燒後產生的汙染,破壞機油部分潤滑使過度摩擦(引擎壽命縮短)

所以應朝降溫與駕駛技術思考,而不是用提高機油"番數"增加黏度來抗高溫(卻也帶來溫度提高)
如何降溫是首要,只有氣冷扭力小引擎又用"高番數",不是妨害散熱嗎?
應用適合天候,有點黏又不太黏,尋求在適合hths數值下最大流量的機油循環
要紅線運轉確實全合成油會比較好(抗磨損hths3.5為佳參考vw認證)

盡量使燃燒完全一些也很重要,路上看過柴油車冒黑煙吧
吃汽油的汽車機車一樣會,(用化油器的機車燃燒情況更糟,噴射較好)
油門大腳一踩,轉速拉不上去,一樣一路黑煙(原地空檔油門全開就能看到黑煙一團排出)
所以駕駛技術也很重要,除了控制溫度(太低也不好)、油門與轉速配合不讓轉速掉,機油才不會被過度汙染破壞潤滑油覆蓋(飆車請至賽道)。

以上僅供參考 觀念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以免誤導別人~謝謝
garylife wrote:
運轉摩擦、高溫不是影響油質"主因"
縮短機油壽命
最大因素是燃燒後一大堆的物質汙染機油才是主因(灰塵影響也有)
舉個例
變速箱油=多久才換可知
差速器油=幾乎不用換可知


這樣不是矛盾?
最大因素是燃燒後一大堆的物質汙染機油才是主因???
如果溫度不夠高如何燃燒?
再問那高溫又代表了什麼樣的用車情境?

再想一下
若以引擎2~3千轉,行駛一萬公里
與引擎5~6千轉,行駛一萬公里
請問以上其溫度與摩擦次數會一樣嗎?
如果這兩點不是影響油質的主因,那機油以里程數做更替的參考是沒道理的

閃火點與質變也不能劃上等號,能說只要機油沒有燒起來代表油質便不受影響?不是這樣說吧
積碳油泥跟油本身設計有很大的關係,高溫只是個觸發的媒介
當然這個都只是相對多或相對少,煉油製油的技術當然也一直在進步


變速箱,差速器講得好
你看它的磨擦頻率與溫度跟引擎差了多少倍

我一再強調東西好用與堪用是兩回事
機油一定是線性的衰退,不會是瞬間到一個臨界點崩盤


補充一下
我的機車經驗我講過很多次了
難道高番orRacing就不會有這種現象嗎?當然還是會,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且那是有好一陣子都是那樣用車,不是只有一兩次...我都講我不到半個月就破千,時間也不只一個月
討論該怎麼排除變因,聚焦在對照部份...這應該是很基本的東西
明明我就是那麼單純的比較,怎麼反到是有人一直將我的條件複雜化

機車的引擎跟傳動是共用潤滑油品(這一段我用紅字會看的會比較清楚)
加上引擎轉速偏高,冷卻又差,負載也重...油的考驗理應比汽車還大
最初步的判定就是需要被潤滑的部份有沒有"操灰搭"...有表示用車需求的潤滑不夠...破功了

大家繼續換我潛水
Mask W wrote:
Valueparts...(恕刪)


有一句話說得好"售貨員最強力推薦的 就是庫存做多/賺最大的商品"
API認證跟車廠認證的不同之處 就是一個是石油商 一個是車廠 說穿了兩邊的利益是相對的
我也是看了比較表才知道API SX 跟MB229.X居然有那種天差地遠的差別
說穿了API是油商為他們自己利益創造的能出貨最低標準 礦物油都要能過關
而礦物油在加入添加劑之前是種叫做柴油的東西...要多少就有多少
老美阿呆們只要看到有個認證就安心了 而且他們有個出問題來告就好傳統
所以只要換油間隔寫短一點 甚至手冊註明激烈操駕縮短換油里程 責任就不在油商那裏了
汽車手冊上寫一萬換機油只是給最低標礦物油的最低標準 用好的機油當然可以延長
像是過了229.5 的機油可以三萬以上再換機油 可是你會這樣做嗎
我現在回廠都抱著年度檢查機件的心態 換機油當做給原廠傻必數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明明我就是那麼單純的比較,怎麼反到是有人一直將我的條件複雜化(恕刪)

因為操完車之後感覺到性能下降~車震動變大~加速沒力的因素太多...
或許有可能是機油造成的~~但是其它零件過熱當然也是會引響啦!!

尤其是速可達傳動~~它過熱了以後..性能本來就會有很明顯的引響..且超過機油的感受明顯太多~~

我自己玩改裝機車的~常常操完拆來看~碗公都變色變型了..這難道是機油衰竭害的?

我用15W60還沒多操就在五指山上斷曲軸怎解釋?

我用5W20跟團到台中車子還很OK怎解釋?

你們有你們的感受 使用心得 情況 但很明顯的 你與我的狀況真的不一樣
toyulong wrote:
這樓最大的辯論對手大概就是保守派的..........


我針對你說的這點來回應一下好了,其實後來不想在這篇回文,是因為不想繼續花時間討論下去,因為永遠討論不完,實在是太花時間也沒有意義,試用過兩款低黏度機油,包括現在車上的,之前我說過心得,如果說是省油,很抱歉真的沒有,我測試都是相同路程而且固定幾支油槍之下起碼經過1000公里以上測試,之前那款0W30更是經過一萬多公里的測試,只可惜就算是這樣,你們這些所謂自稱的改革派還是要有意無意的消遣別人,這就是你所謂的討論態度,老實說我看你的回文我不認為你是如你所說的想認真討論,我也承認後來會想回文也是因為你有意無意的意有所指才回的,我已經很厭倦嘴巴裡說要討論,卻一昧固執己見的人,從頭到尾看不到別人說的重點,一昧的低,一昧的輕薄,適用於你的不代表適用於其他人,跟這種自我主義的有甚麼好討論的?
有人就是不重視別人的看法,別人打了半天,文章落落長總還是覺得有人要曲解意思,還是要被貼標籤,既然如此,又何必討論?呵,相信你說的保守派有我一份,我自己對號入座了,如果我是保守派,就不會甚麼油都敢試了..不管任何東西,我都在追求最大效益..
麻煩看重點,重點是適用性,講了很多次,不是一號打騙天下,我累了,請饒了我,感覺上花一兩個小時打一篇文,總是被人家繞著彎刺,唉,我認輸了,以下你們繼續吧..

toyulong wrote:
科技越發達...生活用品都是越輕巧...可以打人的手機...早已被時代淹沒....
不管女孩量大量小..棉棉都是走輕薄路線..成人尿布薄到穿上褲子也看不出來一大包...
這就是進步....這就是科技....

科技也是人在用,你之前所說的保險套,難道不講感覺嗎?手機在智慧型手機當道的現在,愈來越大支,哪裡有走輕薄路線..棉棉輕薄用起來卻不舒服,誰要用,越輕越好,越薄越好,那乾脆不要帶不是更輕更薄,自己一直講感受,在別人講感受的時候卻帶刺回應,真的是很好笑

請不要再曲解我的意思了,經過一些制式規格甚至於加上認證嚴選之後,每種油相信用起來還是不同,每個人的選擇也不同,而不是把感覺放在第一位,OK?

inconceivability wrote:
討論該怎麼排除變因,聚焦在對照部份...這應該是很基本的東西
明明我就是那麼單純的比較,怎麼反到是有人一直將我的條件複雜化

inconceivability大,現在知道為什麼勸你不用這麼繼續認真了吧,不管怎麼說總是會被貼標籤,甚至單純的東西複雜化,勸你結果忍不住自己又認真了起來,潛水去,省下的時間可以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老實說,toyulong兄我很佩服你,因為你的分享都是自己經驗過了,但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同樣的油我放在不同車上,就會出現不同結果,要因應狀況而變,而不是同樣都是四輪或兩輪,就一定一樣,這是我的經驗,當然,也許沒甚麼參考價值,只是打打嘴砲,礙眼勿怪..
戰機機油哪裡買? 番數是???
這是我股購到的 複習一下

Q:潤滑油、潤滑脂的定義?
A:所謂潤滑劑,簡單地說是介於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具有減少因接觸而產生的摩擦與磨損的物質。
例如,潤滑油與潤滑脂都是潤滑劑的一種。
    潤滑劑最重要的功能是減少摩擦與磨損, 但在不同的應用上除具備這兩項最重要的潤滑功能外,
    還具備其他不同的功能。潤滑劑也因具動力媒介,熱傳導與絕緣等性能而用於非相對運動體的一種純功能性油。
    綜合其所具備的功能如下:

    ● 減少摩擦。       ● 液壓傳動。

    ● 減少磨損。       ● 防震。

    ● 降低溫度。       ● 密封。

    ● 防止生鏽與腐蝕。 ● 熱傳導。

    ● 清淨。      ● 絕緣。

Q:機油分為幾種?
A:礦物油,主要成分為碳氫化合物,由於礦物油的分子較為脆弱,不論是低溫或者高溫流動性都不好,
  常常會有氧化現象,通常礦物油的單價都較低,雖然潤滑的功能也最差,不過足以應付一般道路駕駛。
  
  合成機油,為礦物油和合成油做一定比例的添加所調製出的基礎油加上多種添加劑,添加劑有彌補礦物油之不足,
  穩定礦物油中的潤滑分子,其低溫流動性、高溫抗氧化性以及揮發性都較佳,
  通常包裝上都會印有Synthetic、Semi-Synthetic、Synthetic Based、Synthetic technology等明顯標示,
  通常我們稱之為半合成油或者部分合成油,通常這類的油品價格都較便宜。

  全合成機油,顧名思義就是完全都是100%合成的機油,這類機油的包裝往往會見到Fully Synthetic、100% Synthetic之類的標示,
  其字義代表著「全合成機油」,通常這類的機油由於品質較好所以價格相對較高,每個機油品牌都會有不同的添加劑配方,
  可抑制氧化且對於流動率、清潔、抗磨損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在引擎高溫操駕的場合,一般礦物油的油膜容易破損,而降低潤滑效果。
  合成油的黏稠度配方比較能讓基礎油基的高溫黏稠度穩定,所以更好用。

Q:美國的認證單位API(俗稱API甜甜圈)
A:API Service是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針對汽、柴油車引擎機油的品質做等級的分類,
  方便消費者了解及選購適當的產品,消費者只要看到瓶身上有API的認證標示,代表著這款產品通過了美國石油協會的認證,
  它的級數是以英文字母組合而成,譬如SH、SJ、SL甚至最新的SM,S代表著汽油引擎專用的認證,
C開頭代表柴油引擎的認證,1980年之前的認證從SA?SF,目前市售的機油產品中已經顯少看到這種等級的認證,
  1980年之後的認證從SG?SM,其中SJ、SL甚至最新的SM(2004年底出現的最新認證),這些機油除了擁有良好的潤滑與流動性,
  更符合當今非常重視的省油性特性,機油的好壞API的認證是關鍵之一,但並非價格高的機油就有最好的認證。

Q:歐盟的認證單位ACEA
A:原本的歐洲油品認證規範組織CCMC在1996年正式改組為ACEA ,
  ACEA Service是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Automotive Manufacture的簡稱,
  與API相仿屬於兩大機油認證單位,許多機油大廠為了搶佔兩大州市場,通常會將自家產品送至這兩大單位進行認證,
  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個利多,其實這兩個單位的檢測方式差不多,差別只在於等級符號的區別,
  ACEA是採用A1/A2/A3是汽油引擎使用的等級分類, B1/B2/B3/B4是輕型柴油引擎使用的等級分類
  ,E2/E3/E4/E5是重型柴油引擎使用的等級分類,後方的數字愈大代表認證愈新,依照品質優先順序分為A3、A1、A2等級。

Q:車廠單獨認證
A:除了上述兩個認證單位之外,許多國外機油商為了與某車廠建立良好關係,也會提供自家產品給該車廠進行測試,
通常這些車廠在測試的過程,不像油品認證組織如此的儀器化,大多以嚴苛的天候或者路測為主,這些原廠保證的測試對於消費者來說,
也是一種另類的保障,甚至有些車廠會在選用指定機油上,參考這些機油產品的車廠認證標章,
這點在國內汽車進口商非常普遍,如果您嫌原廠保養太貴選擇性太少,也可以至汽車百貨大賣場選擇具有車廠認證的油品。

Q:"黏度指數(Viscosity Index)"與黏度(Viscosity)
A:在俗稱API甜甜圈的中間,那個"20w-50"是美國汽車工程學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所制定的"黏度指數"標示,
  其詳細說明如下:"黏度指數(Viscosity Index)"與黏度(Viscosity)並不相同;
  黏度是物質對抗外力使其位移的阻力,黏度指數是溫度對應黏度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油品類的黏度會隨溫度的高低而改變,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牛油,它在冰箱中黏度大到凝結成固態,在鍋子中黏度低到宛如清水。
  將黏度與溫度的關係用座標來表現就會得到類似右圖的曲線,這條黏度對應溫度的線條就叫"黏度指數"。
  黏度指數越低,曲線的起伏較大,溫度稍變高,黏度就下降;溫度稍變低,黏度就上升。反之,黏度指數越高,曲線的起伏就顯得較小。
  引擎運轉溫度的變化十分劇烈:它可能會在酷寒的極地氣候中發動,也可能要在酷熱的沙漠中全速運轉。
  黏度指數低的油品可能在低溫時黏稠的無法流動來保護機件,在高溫時卻過於稀薄,同樣無法保護機件。
  雖然黏度指數越高對機件的保護越周全,但是黏度指數過高的油品,其過高的濃度不但會減損引擎輸出功率,
  不易流動的特性在冷車時會讓機油邦浦無法迅速抽起來潤滑機件。
  所以黏度指數不是越高越好,理想的油品是在低溫時有低黏度指數的高流動性,高溫時又有高黏度指數的穩定度,
  這就是複黏度機油問世的理由。

  cSt 40度---表示機油在引擎啟動時的保護性,理論上數值較低較佳。
  cSt 100度---表示機油在引擎高溫運轉時的保護性,理論上數值較高較佳。
  VI值---表示機油對引擎運轉時的保護範圍,理論上數值越大能保護的範圍越廣,數值高較好。

  W前的10代表低溫啟動指數

數字愈小低溫啟動性愈佳

W後的40代表高溫黏度指數

數字愈大機油黏度就愈高

所以黏度由稀到濃的排列順序為

  0W30
  5W30
10W30
  0W40
   5W40
10W40
15W40
  0W50
  5W50
10W50
20W50
  5W60
10W60
20W60

PS:現在機油多為合成機油,高溫黏度指數多表示可提供與標示同等級的潤滑效果,並不是黏度愈大的機油觸感會愈濃稠

補充一下"低溫啟動指數"和"高溫黏度指數"的差異:
"低溫啟動指數"→眾所周知,引擎在啟動的瞬間,磨損是最大的,流動性愈高的機油,愈能提早潤滑引擎降低啟動磨損,
然而在一些寒帶國家,由於氣溫很低,導致機油的流動性降低,機油別說提供引擎保護,連啟動都有困難,因此會有0w(-35'c)5w(-30'c)的寒帶機油誕生,
較低的低溫啟動指數,可以使引擎容易發動,並且快速潤滑引擎,以降低啟動磨損。0w(-35'c)表示在零下35度C時,機油仍能保持流動而不會凝結。

"高溫黏度指數"→引擎順利啟動後,溫度會愈來愈高,這時機油的高溫黏度指數愈高,愈能提供引擎週全的保護,不會因為溫度升高而使油膜破裂,
造成引擎因潤滑不足而損壞。在相同的高溫下,SAE60的機油較SAE50的機油,能提供更高的油膜強度。

以10W40和15W40做比較,兩者在引擎運轉時的高溫黏度(油膜強度)是相同的,但是在低溫時,10W的啟動性較15W為佳。
再以10W40和10W50做比較,兩者在低溫時的引擎啟動性相同,但是在高溫時,SAE50的油膜強度(高溫黏度)較SAE40為佳。

綜合以上補充:
"低溫啟動指數"主要是標示機油在低溫時,能否使引擎順利啟動。
"高溫黏度指數"主要是標示機油在高溫時,能否使引擎順利運轉,並且能在油膜(黏度)不破裂的狀態下,持續給予引擎足夠的潤滑。

Q:機油最佳之工作條件?
A:機油工作溫度為80~100度C。此時機油有最好的潤滑降溫效果。引擎才可保有最佳的工作效率與潤滑性。
  所以有些機器,要預熱到80度C,才開始運作。
  
Q:機油壓力的形成?
A:所謂的機油壓力,乃是表示機油從油底殼被機油幫浦抽起來之後、
  送往汽缸頭過程中所形成的壓力(阻力)值。
  機油壓力偏低或過高,都可能表示流動機油的量不夠,那就會導致潤滑與散熱不良,引擎早晚要出問題,
  機油壓力的形成,取決於機油幫浦與機油之間的關係,機油的番數越高,其怠速油壓值越高,相對的最大油壓也越高,
  但決不可能超過機油幫浦所產生的最大油壓。
  
Q:如何從油溫油壓值來分辨機油的好壞?
A:1.3000rpm轉速時,油壓不能小於6 bar.
  2.熱車後,固定油溫及轉速下,油壓值在新油與開一段里程後的穩定度。可看出機油狀況是否開始往下走,就是機油的耐用度。

Q:如何能對機油衰退做區分呢?
A:當機油到達工作溫度時,機油壓力穩定於一個數值做一紀錄(固定油溫、轉速下),於行駛後之機油壓力做一比較,
  如有異常的變化時,及機油品質已經開始有劣化的情況;
  例如:冷車發動後,當機油到工作溫度 65°C 時,機油壓力為 2.5kg / 平方公分,行駛過後下降至 1.8 / 平方公分時,
  如此無法維持穩定的機油特性,即此機油巳開始衰退。

Q:如果機油壓力值得知比原先高,此時有什麼狀況呢?
A:當機油到達工作溫度時,主油道的機油壓力必須符合原廠的規制數值,如有異常上升的變化時,
  即有可能機油在高溫運轉下產生焦狀固態物造成機油通道阻塞;
  一般常見於以下的都會區長期低速行駛的車輛,使用不良或不適用的油品,
  或沒有適時換油的動作,此時可考慮換其他較適用的機油或必要的添加於機油引擎清潔劑或施以專業的引擎清潔作業,
  如果發生也可以作為是否要加裝機油冷卻器降低機油在高溫運轉下產生焦狀固態物造成機油通道阻塞的重要參考(配合油溫的測量)。

Q:機油壓力的判讀?
A:每一品牌的機油,因為基礎油品質不同,所以油壓本來就有高低。
  油壓表的使用在於監控油壓的變化,如:1.冷車啟動油壓 2.怠速油壓 3.操駕後的油壓
  如油壓過低可能是機油衰退或機油不足造成的,因此如果油壓不足時要記得先檢查機油量是否正常,
  如正常的話就是機油衰退了也就是提醒你該換油了.所以,油壓愈來愈低時,就是該換油了。
  以後可以憑錶,以數據來判斷那支機油的耐用度,穩定度及換油時機。

Q:換下的機油髒不髒代表的意義?
A:機油髒的話表示此機油的清潔能力夠強 。但不代表其衰退速度。
  是否衰退要油溫油壓的穩定度。
  

Q:低黏度機油 (W後的號數)
A:低黏度機油的最大特點就,清潔性、流動性和低油泥,燒掉也不會有殘留物。例:5w30和0w40
  低黏度機油,除能在引擎冷啟動時,迅速潤滑各個微摩擦部位外,因其流動性高,可減少區軸在油中的轉動阻力。
  此外在狹宰的機油道中,油汞輸送低黏度機油所需之能量較少,可節省汽油的消耗,且此一省油的效果,在引擎轉速越高時越明顯。
  低黏度機油因分子細,流速快滲透力強,潤滑性佳,  其機油幫浦所需要的推力小,機油幫浦的負擔也小相對增加機油幫浦使用年限。
  所以怠速所產生的油壓也會有相對低於一般機油的怠速壓力值。
  
Q:高黏度機油 (W後的號數)
  機油的番數越高時(即越黏)(W後的號數),所產生的機油壓力會越高,引擎運轉的阻力也越大,相對的會影響引擎的動力輸出。
  但在高溫的油膜韌度能耐愈強。
  
Q:油品的黏度對機器的運作有什麼影響?
A:選擇正確的黏度有助於機械的適當潤滑避免產生機件過熱、耗電(油)過高、油耗增加、潤滑不足等現象。
  
Q:我要如何能看懂潤滑油之基本物性以及潤滑油判定有無指標 ?
A: 潤滑油之基本物性(常見於物性表Technical data中)
◆ VISCOSITY (黏度)::測量潤滑油流動性的指標 目前常以 ( SUS 或 cSt ) 判定。
可參考潤滑油黏度對等比較表以了解各種油黏度相對應之黏度等級。
◆ VISCOSITY INDEX (黏度指數) : 在油溫度愈高時黏度愈低,高黏度指數的油較不易因油溫升高而變稀薄。合成油的VI值較礦物油高。
◆ SAE No.:美國汽車工程協會 (S℃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常用於表示機油黏度 如:10W40 20W50。
◆ AGMA No.:美國齒輪製造協會 (American gear manufacturers ass℃iation) 常用於表示齒輪油耐極壓號數。
◆ ISO No.: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用來表示工業潤滑油黏度 如:ISO 32 46 68... 。
◆ POUR POINT (流動點):潤滑油會流動的最低溫度(以表示此油能至最低下限,但不表示是最低使用溫度) 。
◆ FLASH POINT (閃火點):潤滑油加溫至會閃火(明火)的最高溫度即稱之(通常表示此油能耐之最高上限,但不表示是最高使用溫度)。

Q:機油黏度指數的意義
A:機油黏度的W為英文Winter冬季的意思,代表著低溫時的流動值。是冷車時的啟動潤滑。
  位於W之前的數字愈小,代表著機油較稀薄,相反地數字愈大代表著機油愈濃稠。
  在 W之後的數字,則是機油高溫環境下的油膜韌度,數字愈大代表耐高溫的能耐愈強,
  這些數字代號是由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所規範之黏度標示,簡稱SAE,
  如果一款機油通過低溫與高溫的測試認證,就會標示如5W40這種複合式機油的黏度指數代號。
  
  例:"20w-50"是一種複級數機油(w表winter),表示這款機油具有SAE20,30,40,50等單號級數的特性:
  最低溫時有黏度指數20的黏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有30,40,乃至於最高溫時有黏度指數50時的黏度。
  複方指數中,W前的指數,用在『起動』時的參考。
  
  註: W後面是100度時的黏度(指符合規範範圍的黏度)。意思是指在引擎工作溫度(約在攝氏100度), 這支機油的黏度。
  
Q:「油膜強度」與「機油黏度」的關連?
A:機油會在潤滑部位的表面形成耐高壓的油膜,「油膜耐壓能力與機油黏度無關」,而與被潤滑物件表面的「附著力」有重要關係;
  我們通常將「油膜強度」大小的特性稱為油性(Oiliness)。
  一般而言,在相同的溫度下,「機油黏度」的高低會影響到機油的「油膜厚度」。
  「機油黏度」高者,「油膜厚度」會較厚,「油膜厚度」較厚的話,就會如上面英文所寫的:「油膜強度」就越強。
   按照這種論述,「油膜強度」與「機油黏度」是有關的。

  
Q:到底該如何選購機油呢?
A:正確答案應該是 依據引擎設計、行駛環境(天氣)、操駕習慣、車輛保養狀況來選購。
  但是在台灣說句老實話,應以"By feeling"為標準,市售機油種類繁多,
  如果要消費者依車主手冊規定使用最低標準的機油,絕對會對不起體內流著極速狂熱血液的自己,
  所以才會在車主手冊都說得相當清楚、在哪種氣候環境下用車該選擇什麼樣的黏度範圍都很了然的前提下,
  還是有很多人問這種「該如何選擇機油」的問題,對這樣不甘於安分使用原廠提供的機油,
  非要發揮龜毛精神的愛車人士,他選擇機油的依據是自己感覺爽不爽才對。

  起步猛、潤滑性佳、拉轉順暢、馬力提升極速增加。
  基本上效能跟機油扯不上關係,只能改變原本車子性能框框內的輸出特性,並不會改變框框的大小。
  
Q:購買機油要注意三件事?
A: 品質、黏度、油基,

一.品質
引擎內部工作條件嚴苛,機油必須能抗高溫、抗氧化、耐磨性、不腐蝕金屬和橡膠、防鏽、防油泥、防積污、酸安定性、清淨性、分散性、消泡性等,通常機油廠商以各種添加劑達到這些要求,各種添加劑種類和劑量之間必須化學平衡,因此對上述條件作實際引擎測試可綜合評估一款機油的品質。美國石油協會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API)根據當代引擎技術,制訂機油品質測試規範,四行程汽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SA→SB→SC→SD→SE→SF→SG→SH→SJ,柴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CA→CB→CC→CD→CE→CF→CG。API隨著年代和引擎科技的進步而制訂更高等級的機油規範,目前汽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SJ,柴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CG。機油廠商必須將機油送至API作實際引擎測試取得認證之後,才可於機油罐上使用甜甜圈(donut)標誌,如圖一所示。若機油罐沒有甜甜圈標誌,但宣稱符合API之SH規範,這是機油商自己宣稱的,並未送至API作引擎實測取得認證。

二.黏度

美國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merican Engineers)制訂引擎用機油規格如表一所示,分為低溫氣候使用之機油如0W~25W (W表示winter冬天低溫氣候),還有夏天高溫氣候使用之機油#20~#60,引擎機油對於黏度的需求有:

低溫啟動性好:即低溫時黏度要低,使得機油能迅速流動到達各機件以發揮保護功能。根據美國寒冷地區的引擎實驗,引擎磨損有70是啟動時造成的,尤其是冷車啟動造成的磨損極大,只有30磨損才是運轉中造成的。台灣的氣候沒有美國寒冷,啟動造成的磨損比例沒有美國嚴重。從上面數據知道,低溫流動性好的機油可大大減少引擎磨損,美國MOBIL公司曾就20W50機油和5W30機油做啟動磨損實驗,發現20W50機油造成的磨損量約為5W30機油的2倍多。

寒冰時機油不可結凍:結凍的機油會打壞啟動馬達,嚴重時造成引擎大故障,這和冷卻水箱不可結凍原理一樣。在台灣的冬天,車子可到達最冷的地方是合歡山的清晨,假設溫度是- 5° C,單級#40機油凝固點約是- 9° C,那麼可使用單級#40號機油上合歡山嗎?不妥,因為此時機油雖沒有結凍,但黏度非常高,像麥芽糖一樣,車子很難發動,就算勉強發動起來,冷啟動磨損可能造成引擎內傷了。適合冬天合歡山清晨的機油是15W、10W、5W、0W等機油,其中15W是可接受的黏度,10W已是令人滿意了,5W和0W以上效果當然更好,但價錢昂貴。
高溫時機油黏度夠: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的油膜強韌不破裂才可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夏天溫度30° C,適用#30機油,40° C適用#40機油,50° C適用#50機油,但也要配合車輛負荷、操駕激烈程度、引擎新舊程度做調整,待會後面有更詳細介紹。像沙烏地阿拉伯全年高熱氣溫約50° C,所以使用#50機油。在台灣的夏天,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 C,所以基本上最適用於台灣的是#40機油,但這只是基本選用原則,實際上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用車情況調整,有人適用#30機油,有人適用#50機油,甚至賽車選手適用#60機油。

高溫時黏度不要太高:黏度太高會阻礙活塞在氣缸壁上的滑動,成為引擎內阻力,使引擎耗油、引擎溫度上昇、轉速拉不上來、馬力無法發揮等問題。較稀的機油阻力低,比較省油,但又怕機油太稀沒有足夠強韌油膜保護機件,所以機油黏度的選用必須在省油與抗磨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黏度指數要高:普通機油在低溫時通常黏度很高,高溫時通常黏度很低,這種高低溫的黏度差異稱為黏度指數,一款好機油在高低溫的黏度差異越小越好,也就是黏度指數要高。通常黏度指數的比較是以40° C的黏度和100° C的黏度來計算。有些添加劑可改善黏度指數,所以通常機油添加黏度指數改善劑,可改善高低溫的黏度差異,使成為複級機油如10W40,低溫時符合10W流動性,高溫時符合#40黏度。

根據個人用車狀況調整:
(1)新車的活塞與氣缸間隙小,且機件活動面尚未磨配(run in),適合較稀的機油,因為稀機油容易進入緊密間隙中,且可以幫助磨配。待磨配完成後再改用正常黏度機油。

(2)車輛在80000km內,活塞與氣缸磨損不多,間隙正常,可選用正常黏度。

(3)舊車在80000km以上,活塞與氣缸間隙已稍磨損,間隙稍大,可選用較黏機油,以幫助間隙的密封性。

(4)都市用車、常塞車、慢速龜爬者,因慢速塞車易引起引擎高溫,宜選用較黏機油。

(5)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因引擎溫度正常,選用正常黏度即可。

(6)輕負荷引擎譬如轎車,宜選用正常黏度機油。

(7)重負荷引擎譬如貨車,或是常常滿載的轎車、常爬山長陡坡的車,宜選用較黏機油。

(8)激烈操駕者,如常急加速、引擎轉速高、賽車者,宜選用黏機油,對於引擎常逼近紅線區者宜選用#60機油。

正確溫車方法:冷車發動稍微踏油門,使引擎轉速約在1500rpm約略30秒後,即可入檔慢慢上路,此時勿急加速,待上路約5分鐘後引擎暖熱即可隨意操駕。熱車發動則不必踩油門,發動後約5秒鐘以後即可上路。

觀念改正一:冷車發動後,以普通怠速700rpm溫車有二個缺點,其一是我們希望機油能儘速打上去,而怠速打機油速度慢了些,此時溫車以1500rpm左右為佳,但也盡量不要超過2500rpm,此時太高運速即高速磨損,常見某些修車工一發動引擎立即猛踩油門,此非常傷車,他對車基本知識不足又不愛惜客戶的車,這家修車廠以後不要去了。其二是此時冷活塞與冷氣缸間隙大,所以混和油汽易被高壓吹漏
gonwu wrote:
我針對你說的這點來回...如果說是省油,很抱歉真的沒有(恕刪)

您的車高黏度比低黏度省油?
那就這樣吧~我相信你~因為那是你的實驗結果~我尊重~(反正尊重你也不會信)
其他的我沒意見~
我也沒有酸人的意思~
你要這樣認為就這樣~~

還有..保險套真的是薄的用起來比較爽


內心OS:
算了..我也認輸了..你們繼續....


我來分享我騎腳踏車的感受好啦
我騎我阿嬤的登山腳踏車比的公路腳踏車還輕鬆
還要快~~~~衝呀!!!!
我就是我的感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