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1的G值可以超過2甚至在某些彎道能上3,
改裝房車賽的G值都能靠近1.3~1.5,這數值隨著不一樣的彎道半徑會有些變動,但是...
你如果能找出G值不高,循跡表現卻頂尖的車種,小弟肯定是萬分佩服。
當然乾地上的G值不等於濕地上的G值,賽道路面濕滑時,市售車幾乎都降到0.6甚至0.5不到,這之中當然會出現乾地上輸了抓地力的AWD,濕滑後反而佔上風的狀況。
gtr35是特例,不過還是比不過後驅車在濕地上抓地力的表現,信仰跟物理是衝突的,通常啦。
我看過夠好的後驅車濕地skidpad可達0.8以上,相對來看,三菱的四驅系統一向被認為略勝subaru,evo同場較量也只能到0.7附近,雖然你也可以說阿,這個不同啦,那個不一樣啦,重量有差別啊,輪胎尺寸也有差brabrabra...發現了嗎,如果四驅真得所向無敵,應該是打下去就鴉雀無聲吧?對啦,其實輪胎的配置遠比驅動方式重要,搭著雪胎的前驅車還是會在雪地上砲打搭著四季胎的四驅車。
最大側向G值通常出現在有限的動力輸出下,所以這個測試中的速度是一點一點慢慢的往上提升的,一旦"打滑",G值必然下降,這~是物理,所謂的轉向中性、過度或者不足也是從這邊延伸出去的,前驅車轉向不足,其實是個算不上正確的說法,學理上談的是前置引擎車轉向不足...對,Benz也是轉向不足,講究50:50的車輛才會在這個狀況下轉向中性,後置引擎車則轉向過度。
在這個G值的分析中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你一定猜不到,但是老師會教,我就不多說,這問題的答案就是後驅車為何濕地G值能贏過四驅車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