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能是這世界上最適合電動車發展的幾個國家,首先是溫度,目前鋰電池的最佳工作溫度是10度到30度,基本上台灣除了夏天會超過35度以外,基本上不會低於10度,電池怕冷又比怕熱更嚴重,台灣提供了電動車最合適的氣溫。
第二,台灣還有非常集中的高速公路使用率,撇開中國還是美國這種大陸型國家,即使是西歐,出了大城市以後,可能有上百公里都有點荒涼,但台灣小,可是高速公路又很發達,只要在休息站布滿快充粧,而且限定充電時間,以現在主流的100Kw快充(400V*250A),30分鐘都可以充進50度電,即使Tesla ModelX有100度電的電池容量,充個30分鐘,馬上就能獲得200公里以上的續航,更不用提Leaf這種小車,只有50度電左右,30分鐘基本上就能把電完全充滿了。
市區其實可以鼓勵百貨公司、大型停車場廣設慢充粧,所謂的慢充指的是7Kw(220V*30A),基本上就是家用冷氣的容量,如果附近有足夠的電容量,現在慢充已經開始有11Kw的規格,想像一下在市區吃飯、逛街,基本上都是1小時起跳,利用這些時間,也能獲得接近100公里續航的里程,這就是電動車的最佳使用方式。然後晚上回家再利用家裡的充電粧,一個晚上可以充至少50度電以上,完全滿足日常行車需求。
大家不要拿汽油車的使用方式來看待電動車,年紀稍大有用過早期Nokia的人都有印象,以前Nokia充一次電可以待機3天以上,然後還可以換電池,所以我記得當時都是帶著一顆備用電池在身上,然後應付一週的電話需求,可是到了智能手機時代,一天一充都已經無法滿足,現在都是找到插座就把手機接上,不然就是行動電源無聊的時候也拿出來接上,這個就是使用方式的變化。當然電動車需要基礎設施的大幅配合,但不要忘了現在的加油站體系也是經過幾十年的累積才有今天的規模。
對消費者來說,在這個20年左右的過渡期當中,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上,有條件的可以買電動車,沒條件的買汽油車也很舒服,但政府真的要想清楚什麼才是對台灣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