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車專用道只有一個字形容
就是"爛"
沒有公車專用道之前
上下班經過羅斯福路車雖然多
但是速度都不慢也不太會塞車
尤其是公館這一段因為地下兩線車道其中之一會用作調播車道
地下兩線都是給車流量大的方向使用
小汽車不需經過圓環紅綠燈很快速的就通過這一段
現在不但少了調播車道
又少了原本的地下單線車道給公車使用
之前公車專用道還在建的時候我就在想公館地下道不知要給誰用
應該不會蠢到給公車用然後叫小汽車走圓環吧?
沒想到台北市政府還真的這麼蠢
還沒建好我想大多數的人就已經預見這種規劃非塞車塞到死
重點是專用道上的公車真的不多
加上有一票公車也不走專用道(要右轉基隆路、福和橋、新生南路、辛亥路、師大路、和平東路)
常常都是空蕩蕩的
現在我坐公車花的時間也比以前多
開車經過羅斯福路更不用說
一天大概有20個小時在塞車
所以說他"爛"真的只是剛好也
不過能弄出一條公車道
最後坐公車也沒有比較快
開車也沒有比較快
這真的是很了不起的規劃
要做到交通順暢的確要很大的功力
交通問題一直是台北市改善的重點
建高架橋 鐵路地下化 蓋捷運 公車專用道
功能各不同
要機車減量 要靠捷運的路線完整 公車的接泊規劃
要汽車順暢快速到達 靠高架及鐵路地下化後的拓寬工程
惟獨我覺得台北的公車專用道規劃粗劣 個人不予茍同
之前仁愛路公車專用道上x有巴士撞死小朋友 該家長在網路上指出了台北公車專用道的規劃缺失及X有巴士草菅人命的事實 該文後來還集結成書出版
今日公車非但未成為交通便捷的象徵 反成市容毒瘤 我想也是市政當局一再姑息養奸所造成
台北市的路都並不寬闊 且線道複雜 用大體積的巴士跟本就是錯誤
改成中小型車輛 一來可增加班次 多增就業機會 二來可汰換成類似瓦斯車的車輛減少空污
大家在路上也不會看到大巴士進出站牌用硬擠的方法卡住兩車道 再慢慢給你散步前進的狀況
其實這些可憐的公車運將大哥們 也有業積的壓力 有規訂幾班要跑完 只好隨人顧性命
台北市經營公車的方式 真的應該通盤收回檢討!!
只是 擋人財路的事誰要做?? 就如同台北市地無三里平的狀況一樣...永遠無解
不看藍綠 有辦法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市長 我一定支持!!
可是我一定要來附合一下
羅斯福路的公車專用道根本就是亂搞!
不僅對交通沒有幫助,反而製造更多交通問題
交通局長真的應該下台(每次我經過都罵一次...)
1.公車專用道之前成功是因為信義路、仁愛路,或是新生南路大安公園段的車流單純,都是單行道,而且紅綠燈並沒有很密集且完全同步,公車走的才很順,又不會搶道
2.羅斯福路完全是不同的狀況,從新生南路、和平東路、基隆路辛亥路四個方向匯集的車流量本來就大,拉走四個線道根本等同塞車(為什麼四線,因為候車亭算一線)
3.儘管作了專用道,可是專用道外頭還是有公車在跑(因為要右轉),所有汽機車就被左右夾擊,機車亂鑽的情形更嚴重。除了叫令人詬病的公館一號出口特別壅塞外,師大路的台電大樓出口附近,也因為路口本來就較小,明顯比以前慢的多。
4.為了維持公車專用道有用的假象,台北市政府派出大量警力取締路邊臨時停車,這個舉動的確讓車流較為改善,但是並沒有比以前沒有警察抓,大家還能臨停的時候好,況且,不管汽車或機車在那裡臨停無可厚非,公館捷運是大站,怎麼可能沒有要接人的需求?你可以說那裡是紅線不能停,但是請想一想那條紅線是為了改善交通而畫,還是為了逃避管理人潮責任而畫
5.更荒唐的是,許多車子因為羅斯福路擁擠而改走汀洲路,尤其是往中永和要上福和橋的人,使汀洲路比以前更塞,汀洲路本來已經非常小了,現在每到上下班真是苦不堪言
6.搭公車的有受益嗎?以往公館出口有一片很長的遮雨棚,下雨或大太陽大家都可以躲在下面,現在候車亭遮不了陽也避不了雨,小小一個只能擠五個人,下雨天萬頭鑽動,每個人要不是淋雨要不是曬太陽,公車因為紅綠燈堵成一長排,前面的載完客因為紅燈走不掉,後面好不容易等綠燈過來載完客繼續等紅燈,乘客上車效率一點也不好,明明看到車在前面,就是上不去,公車排排站的時候廢氣和熱量之驚人,你絕對不會想站在那個候車道上
不好的政策,要有負責的勇氣
拆掉專用道也許很困難,可是拆掉才能解決不當政策製造出來的問題
Gary.hs wrote:
公車專用道的設計是為了希望大眾多多利用公車等大眾運輸,
而不是有事沒事就把自用車開到路上.
恕我難以同意
照這個邏輯風景區應該把門票提高三倍以限制遊客人數
登山客應該不准點火以免造成森林火災
學校應該要求家長親自送小孩上學以免被綁架
全台北市畫紅線,是不是就沒有人會路邊停車?
有這個需求,就會有這個行為
一味的限制,不去探究其原因,不從根本解決
問題永遠會存在
公車專用道的設計是為了鼓勵利用大眾運輸沒錯
但是是在公車在專用道的幫助下更快捷便利的前提下
羅斯福路的專用道影響的不只是其他用路人
也拖慢了公車乘客的時間
當然不是說專用道就不好
只是羅斯福路的專用道實在是錯誤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