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Pan wrote:
電池先生http:...(恕刪)
你這個引用有問題。
以電動車家用充電來說,合理範圍為input 100-220V 10-30A AC。
如果不看某些電動車可以雙輸入的話,也就說就是每台需要INPUT AC 1KW ~ 6.6KW左右,大約跟空調或一些高耗電電器差不多。當然也是未計轉換損耗。
(而且不充飽、不耗完,對電動車電池會有些保護作用)
拿110V 20A來算,2.2KW聽起來很小,但如果充滿8小時(台電二段式計價離峰23:00至次日07:00)就有17.6KWH。
聽起來不大,但已經足夠應付大多數通勤族的需求(20-50km)。
電力負荷部份,1000台大約是2.2MW,然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99%BC%E9%9B%BB%E5%BB%A0%E5%88%97%E8%A1%A8
這邊有個數據需要去查,也就是離峰時間基載的發電量,以及離峰時間備載率。
個人看法是以10萬台,也就是220MW來算,對電網供電能力衝擊不會很大。(尤其要注意這是離峰時間)
不過我手中沒有數據可以支持,因此只是猜測。
Homo sapiens wrote:
你講的這個是後端的問題 我當然知道阿 實際上在常溫超導體能解前 都要依賴超充電站 不可能在家自己設置
但你想要一般人用電動車如果一切都跟不上汽油車方便性
一般人根本不會去換電動車
特別是前端消費者用戶這端的問題 你充一台電動車充飽要一小時 根本太不方便 不如繼續使用汽油車了
那電動車很有可能永遠只會注定是小眾玩意
首先,電動車的能量獲取方式,跟一般內燃機車輛有很大的不同。
對於電動車來說,公眾高速充電樁其實並不是最主要的能量獲取來源,反而是在家利用離峰時間以相對低功率充電,才是佔比最多的部份。
這跟內燃機車輛全部要到公眾使用的加油站加油,有很大的不同。
方便性的部份,差別在於回家需要掛上充電槍充電而已。
只有某些狀況下,比如忘記充電或100km以上的長距離移動,這時才會有需要動用到公眾高速充電樁。
而且公眾高速充電樁也不是給車主充到滿的,一般來說比較像充到8成或增加20%電量,就離開換下一位充電這樣的模式。
至於大眾能不能接受電動車,會跟價格成反比。
只要價格夠低,就會逐漸吸引消費者入場使用。
Gogoro就是個例子。Gogoro 1很貴,口碑很好但票房不佳。
但Gogoro 2一上市就不一樣了,消費者實際入手價格,降到跟125-150機車差不多,然後就看到越來越多人選擇gogoro而不是萬年單缸只換殼小綿羊

這其中又以鋰電池成本影響最大。
如果在電動車上,50kwh的鋰電池只要10萬台幣,那就表示這台電動車售價會遠低於50萬(合理應該在30-40萬左右),且滿電可行里程高達50-100km。
加上適合市區行駛以及高扭力特性,那就應該會吸引不少人,考慮採用電動車。
但目前現況是電動車鋰電池,每kwh都是數萬甚至6位數字台幣起跳,導致總體價格高昂(每台都破百萬台幣),這才是推廣電動車目前最大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