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con wrote:
MIH想要用白牌套殼換ID的作法用在電車上,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
個人也無法預測MIH目前模式是否會成功,
但電動車能跳過以往內燃機造車的關鍵技術卻是不可否認,
若如你所說只單純套個ID,那麼個人也認為沒機會成功,
但反過來想,共用底盤的事這些年在傳統車商間也成顯學,
如VW的MQB與豐田的TNGA,雖然共用底盤但品牌間還是有差異化。
一樣的道理,在電動車上共用底盤還是有不同的發揮空間,
可以說傳統造車的重點多放在機電整合度上頭,
而電動車時代以後,因少了引擎跟變速箱的技術門檻,
可以把更多精神放到UI、UX以及各種新科技上頭,
如全自駕、娛樂系統、3C整合等等…可以發揮的可能性還很多,
而這種品牌腦實話說鴻海沒有,亞洲都難有,或許中國有機會,
但目前歐美確實有些新創的品牌車商漸漸冒出頭角,
如Polestar、Rivian和Lucid Motors等等…
我想這類重視新體驗的新創公司才是鴻海的目標客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