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要條件客觀,不能上打下 強打弱沒有意義,例如車重.馬力.胎寬盡量接近,一般民用電車超重,目前電車採用的輪胎和煞車跟油車都一樣甚至比油車性能車款更小胎寬且煞車也沒加強,開在路上呸久一點都要擔心煞車系統過熱,給你大馬力在賽道也無法完全發揮,加上電池也會過熱。純粹要輸贏的話,電車只要把多餘電池拿掉,甚至只要夠跑一趟的電力即可,輕量化幅度會勝過油車,加上重心比油車低。看指標廠例如保時捷真的想把GT3 RS變純電時自然不會弱,但這不屬民用階級,一般人也買不起。對一般老百姓來說,目前電車操控是不如油車...因為太重,為了保有民用幾百公里起跳的里程數加上目前電池技術所以很重。車廠也是當一般家庭用車在賣,可選擇車型和車價極少,都在衝出貨量數字,現在談誰最快實在太早,等車型和各階層車價都有了再說吧,不過那時油車早停產已久。車廠可以做出極輕電車那肯定操控極強....問題是賣誰,可跑里程數太少,紐柏林沒有獎盃沒有獎金,況且列入紀錄必須是量產車,搞一台賠錢的量產車只為了刷扭柏林要夠財大氣粗。電池技術很可能早有進步但不會這麼快拿出來,價錢也不會便宜,無法衝經濟規模,先賣目前的技術賺一波再說,後面再提價賣新款...那都N年後的事。油電之爭一直是假議題,目前絕大多數電車車主根本都不是呸車族群,純粹看數據爽,但全世界的規範加上時代進步,電車趕上來只是時間問題,重點是新臺幣沒有油電之分,目前則是個人選擇,有多少錢買什麼車,不要硬去比油電強弱,就算開小牛的直線加速比電車慢一點,它還是一千多萬的小牛,也可以換成一千多萬的電車,最後都是在比錢,而非油或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