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背後的車廠戰略思維

id1191876 wrote:
說到這個「因為日本缺...(恕刪)


我說的缺電是大規模發展EV純電車后,日本可能會出現用電滿負荷的情況

不是說現在缺電

它現在缺不缺電,我真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路面上的汽車都是純電動汽車,這個電力供應的深度就要很深了

目前能做到這種深度的電力供應的

全球只有歐洲美國中國有這個基礎和潛力

所以缺電的意思

是缺少擴大電力供應的潛在資源


日本的核電站現在已經很密集了

再造也很多人反對

只能往火電和天然氣電站發展

日本土地規模也有限制,也沒有落差大的水電資源

所以說日本電力供應擴大的潛力是很小的

現在日本靠石油進口,還能滿足汽車等的運行

如果大規模換EV純電車,電力資源又不能靠進口的,完全自己發電能滿足這種需求嗎?

就算它能

路面上都是EV車的這種電力供應的壓力應該也是很大的吧

萬一來個什麼地震海嘯的天災怎麼辦

這不是某個工廠停工或者沒電視看這麼簡單了吧

所以日本並不適合發展EV純電車

這也是從它目前本身的條件局限來看的
小弟比較贊同台灣未來發展純電車,地小人稠,再適合不過了,至於日本,我相信它有它的考量,不需擔心^_^!

至於電的來源,我個人是贊同核電,就算現在一些所謂的綠能發電,都是靠著優渥的補助在發小財,廢核電,樹根一拔,樹枝焉有不枯的道理~!核電沒廢再加上日夜電價差異的推坡助瀾,台灣可以撐得住一定比例的電動車市場,但絕對無法完全取代油車就是~!

至於氫能源,個人不看好,氫從何而來?如果現有的加油站混搭加氫站遍部各地,再加上路上跑的,說實話,任何一個環節有疏失,都是挺恐怖的後果~!
VC66-C Mi Max3
我一直幻想 無線充電 + 電動車將會試未來大好商品
但缺點XXX 自己想像 電動車最缺的就是電源 跟 續電 一直沒辦法突破
假如無線充電真的研發成功 那麼就不會有加電站問題 開不夠長遠路程
電動馬達 加速性跟馬力都比引擎好 停車時就一直充電 要開就有電
但也會有其他衍生性問題
swallowman wrote:
小弟比較讚同台灣未來...(恕刪)


台灣電動機車都沒推廣起來

電動汽車就更不看好了

電力資源潛力來說,台灣也不太豐富
4年累計行程50萬公里的老E6

全程開冷氣的情況下仍能跑260公里

不服不行

http://www.autohome.com.cn/drive/201407/822634.html

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抗衰減性能優良
dongmark wrote:
台灣電動機車都沒推廣...(恕刪)

不論電動機車或汽車,法令混亂也是很大的障礙,電...台灣可以自己生產,油只能靠進口,如果東海油田跟南海油田台灣也能分杯羹,那該多好阿,不要小看越南,它還是石油輸出國家耶~!

我個人沒法接受全島佈局氫能源鏈,安全性堪慮,出了事它可不是像瓦斯一樣而以,台灣的日夜用電落差很大,這方面可以再多加利用~!
VC66-C Mi Max3
swallowman wrote:
不論電動機車或汽車,...(恕刪)


越南是亞洲第三大石油輸出國。。。

東海應該問題不大

南海就別提了

反正祖宗的領土和資源被我們這兩代人敗光就對了

很難想象現在那地方還叫South Chinese sea

大陸台灣都是一群敗家仔

反正祖先的家底夠厚

少個什麼島,什麼海的無所謂
先從製氫談起:

現在生產氫氣的主流是「蒸氣重組法」
主產品為氫,副產品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只能排掉
其成本每公斤約一美元,但如果副產品不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會吃掉輸入的能量)
而是其它可賣錢的東西,則每公斤可望低於一美元。(德國在這方面已經成功了)

而日本是打算利用褐煤來製氫,(這方面日本已經完成技術開發)
現在正在進行設備驗證,驗證完成後就準備進行商轉
據說光是拿澳大利亞拉特羅布河谷一地的褐煤來製氫,
所產生的能源相當於日本40年的能源消耗總量。

再來談液化氫的運輸:

接著一定會有人問:「每公斤約一美元的氫氣上那買?」
台灣每公斤的氫氣是賣1000~1100元,怎麼和我說30元差了35倍?
這是現今液化天然氣的宿命:「後段成本過高」
液化天然氣的後段成本中的運輸費用(不是廠到廠,只是海運費用)是產地價的2、3倍,

拿我們公司來講,和日本一家廠商談合作,已經談一年多了,還談不下來
原因不為別的,就卡在後段成本中的運輸費用過高,
我司每單位產品的成本價(不含利潤)約在22~24元,
日方打算和我司簽:「每個月至少50萬個單位、一次簽7年」,
一套設備以日本的算法(每月500個工時)每月產出45萬個單位
在日本生產要捉二套設備,但如果在台灣生產我司只要捉一套設備就夠,
因為在台灣每個月最少能抓到700個工時,
(一天24小時、一個月30個工作天=720個工時-20小時設備保養)
可是光運輸費用(廠到廠),不含關稅每單位產品就要16~18元,占了成本的70%(不含利潤)
每個月光運費就要800~900萬元(說真的直接成本價賣他,我只要賺運費就夠了)
所以我們有認真評估是否直接把廠設在他們廠隔壁(這是我們大幅降低運輸成本的唯一方法)

而日本對大幅降低氫運輸成本的技術也以開發成功

以上二點只是日本對於「氫能」步局中的一小步
日本還有很多對降低氫的後段成本之技術及氫的新運用方法、氫能的安全問題、看法想法....
今天到此為止,有機會再聊

備註:
現在日本1m3的氫氣約160円,和日本汽油同價
日本的國家政策是要在2030年前把1m3的氫氣降到40円
2050年前把1m3的氫氣降到20円
id1191876 wrote:
先從制氫談起:現在生...(恕刪)


據我了解

初期工廠直接設立在澳大利亞生產液態氫的

因為褐煤加工的運輸也很困難

褐煤脫水加工后,直接當地分離氫

然後用LNG船運出來

其實提取氫沒什麼技術含量的

LNG船的運輸和成本才是問題

到岸后的存儲運輸也不好弄

開加氫站,賣氫能源車,都是需要政府引導投入

更重要的,還要把氫能源汽車推廣起來,這都是錢

初期氫能源汽車肯定超級貴,這個過渡期起碼要10年左右,才能把車價降下來

中後期市場穩定做大了

說不定就自己開煉氫廠了

這都是一環扣一環

做到這地步,話說你們是什麼公司啊

這塊領域基本和石油公司有的一拼

甚至比石油更危險,資本投入更大

不是有錢就能進入的吧

一般的私人股份制企業能做這一塊生意基本不太可能吧

其實新能源肯定是有好處的

只能說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

日本在氫能源領域資本擴大的足夠廣,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方向

如果說用褐煤,俄羅斯和中國的存量就占全球一半的量

甚至更便宜

舍近取遠用澳洲的

主要還是目前澳洲的褐煤加工技術比較成熟

而俄羅斯和中國的褐煤都基本沒在開發

不過如果從長遠來說,如果氫能源真的推廣起來了,最終肯定是電解水提煉氫的技術成本優勢會超過褐煤

最終還是看誰的電力資源多電便宜,誰就有優勢

所以氫的提煉,萬變不離其宗

掌握了電,煤,天然氣,重油,輕油的資源,才能叫未來的氫能源大國

像日本這種什麼都不具備的,只能儘早入場,給自己佔個不那麼被動的座位而已

但這一塊,其實日本已經落後德國很多了

德國的氫能源汽車已經在德國上市,賓士的燃料電池巴士已經有50台投入運行了累計200多萬公里

更重要的是德國的煉氫技術已經很成熟,加氫站也已經建設了1000個左右

德國本土也擁有大量的褐煤資源

但即使這樣,德國還是以電動汽車發展為首,燃料電池發展為輔

估計氫能源真正成形,怎麼也要40年左右吧

氫燃料電池早就在軍事上大規模使用了,如果要到民用普及,關鍵的關鍵

還是要看未來20年氫能源車輛的安全性能

dongmark wrote:
做到這地步,話說你們是什麼公司啊...(恕刪)


先回答你這個問題好了,不然每次都像在寫企畫書累死了
我們公司做的佷雜,朋友常說:我在職業欄應該填「服務業」
因為我最主的工作就是跑脚和陪酒

「宏全」這家公司不知你知不知,如果不知道Google一下便可了解

這家公司也是我跑脚的對像之一,因為我後面的大老板有更重要的事要忙
所以在他眼中相對沒那麼重要的公司,就都交給我來打理,
那你一定會想知道「宏全」派什麽人來應付我,
是主任或課長嗎?答案為以上皆非;
那會不會是個一般職員嗎?答案也不是
那會是個經理嗎?很遺撼也不是

而是名片上的這位爺



到現在你一定會想:
這麼大的公司又是這麼大的官,想必能拍板的金額肯定不小
但我只能告訴你,我不知道
因為我和宏全之間在喊的金額,要下面這位大爺才有這個權限


這樣雖然沒告訴你「我們是什麼公司」,但你大概也會有點概念
宏全國際並不是我在台灣打交道的公司中最大的,
還有二家比它大,我的窗口都是他們公司的小老板

另外等有空時在來教你算一下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