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車開超過五年的車主請發表您的經驗

沒想到這篇會引起這麼熱烈的討論
不過小弟希望大家回歸到最初的問題點
就是柴油車新車與五年以上車齡的差異

我想引擎本體的耐用性應該不需要特別強調了
柴油引擎本體的耐用度無庸置疑

小弟的出發點在於當柴油車使用數年或里程數達到某個程度的時候
"整體車況"會不會比同車型汽油款差
或者是像前面有網友提到的pump,噴油嘴掛點而需要高額的維修費用

就小弟個人的想法
"整體車況"應該不至於因為引擎的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
而高壓 pump,噴油嘴等,雖然有損壞的案例
但是也有使用超過十萬公里狀況依然良好的

總之,目前看來不管是正面的樣本數或負面的樣本數似乎都不太足夠(至少國內是這樣)
所以小弟才會希望柴油車主可以現身說法
也希望藉著這樣的討論
讓台灣車主對柴油車有更深入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討論串中沒有出現汽車車主與柴油車主互相批評的狀況
這樣理性的討論小弟認為非常有價值
FireGL wrote:
你有沒有住意他的ML...(恕刪)


FireGL大您的意思是說,如果有黃色定位燈的話是貿易商引進的二手車款嗎?
小弟對ML車系不熟,可否請教有黃色定位燈跟沒有黃色定位燈的差別

那天小弟沒有仔細看那位車主的車
應該說小弟只注意他的漆面狀況好不好(自從中了汽車美容的毒之後就開始出現這種現象

不過小弟有問他買多少錢
他說3XX
除非他呼弄我,不然應該是全新的吧
Q122QQQ3600 wrote:
而限制的原因是:平衡汽柴油使用比例
為何要平衡汽柴油使用比例??
一桶原油能提煉出的,汽油.柴油.煤油.............................
比例是固定的

全用柴油,汽油就多出來,全用汽油柴油就多出來
所以近幾年柴油車比例一直提昇,價格柴油和汽油就一直拉近
市場需求決定價格,如果柴油車比例一直提高,需求大到,汽油過剩(因為要煉出足量柴油,一樣會煉出汽油)
或許柴油比汽油貴也是很有可能
可別設定或以為 柴油就是比汽油差的便宜貨


這只是從原油提煉的角度來看

但是你忽略了各國政府努力推與開發的生質柴油(生質柴油不需要從原油提煉)
isaac0611 wrote:
可否請教有黃色定位燈跟沒有黃色定位燈的差別...(恕刪)
有黃色定位燈的都是美規車(英里表),總代理只引進歐規車(公里表)

賤駒: 總代理 歐規 ML320 CDI
男人的大玩具: X5 + B-Class + SantaFe + U6T + Livina*3
FireGL wrote:
有黃色定位燈的都是美...(恕刪)


原來是這樣~
感謝您提供的資訊^^
isaac0611 wrote:
感謝您提供的資訊...(恕刪)
下次遇到時注意一下,說不定會有大發現
PS: 說不定只比你的407貴些些而已
男人的大玩具: X5 + B-Class + SantaFe + U6T + Livina*3
熊貓界第一美男子 wrote:
這只是從原油提煉的角...(恕刪)

或許台灣在生質柴油的部份一直沒有讓大眾了解的很清楚

提供最新的台灣在生質柴油的相關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3/5/238tc.html

(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 3日電)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台灣已開始在車用柴油內添加生質柴油,預定今年提高生質柴油添加比率至2%,預估生質柴油使用量約為10萬公秉,可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

目前生質柴油在轎車市場上,是少量添加,要搭配大比例的石化柴油,沒有石化柴油,生質柴油是無法使用的(在要求高性能的引擎上)
在台灣 沒有這98%石化柴油,就算再多的生質柴油也沒用武之地
所以目前生質柴油的利用,只能延緩柴油的缺乏一小丁點
在要求高性能的引擎上,未來上機乎也很難取代石化石油單獨或大成份使用
Q122QQQ3600 wrote:
不過有個點,很多人不知道(汽柴油價差哪裡來的)
台灣有很大的時期並沒有柴油轎車,並不是車商不作或不引進
而是政府法令限制,最近幾年才開放(或許是工業使用柴油變少了吧)
而限制的原因是:平衡汽柴油使用比例
為何要平衡汽柴油使用比例??
一桶原油能提煉出的,汽油.柴油.煤油.............................
比例是固定的

全用柴油,汽油就多出來,全用汽油柴油就多出來
所以近幾年柴油車比例一直提昇,價格柴油和汽油就一直拉近
市場需求決定價格,如果柴油車比例一直提高,需求大到,汽油過剩(因為要煉出足量柴油,一樣會煉出汽油)...(恕刪)
這個說法, 並不全然正確....

其關鍵在於: 「...一桶原油能提煉出的,汽油.柴油.煤油...比例是固定的...」, 這句話並不代表生產現況.
上面這句話要成立, 前提是: 煉製過程完全只用「物理分離法」, 例如: 蒸餾法.

物理分離法的產量比例是固定的沒錯, 但是....

在實際煉油作業中, 還有很多「化學轉化法」, 可以將油品重組或裂解成不同特性;
例如: 重油可以經過裂解變成柴油, 輕油也可以裂解變成汽油, 或是天然氣, 最終的產比是可以調整的.

化學轉化法的產量比例並不固定, 甚至可以隨心所欲的分配或調整.

你如果只看物裡分離法, 產品比率大約是:
汽油20 ~ 25%
煤油10 ~ 15%
柴油10%
蒸餘油(重質油品)50%

看起來, 好像真的汽油的產出比較多; 但實際在煉油的過程中, 光靠蒸餾的汽柴油比例, 都不足以滿足市場, 兩者都需要再從剩下的 50% 重油中, 重新裂解出汽柴油. 而這段過程就很弔詭了, 因為要裂解成柴油的過程較簡單, 成本較低; 而裂解成汽油的成本較高. 就算前面蒸餾出來的汽油比例較多也沒用, 因為後面還是要花很多成本, 從重油再轉出汽油來, 而這個高昂的成本, 就抵銷掉前面比例較多的優勢了.

如果汽油和柴油都需要靠裂解或重組, 來獲得足夠的供給量, 那麼蒸餾的產出比例, 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反正市場需要多少, 我就再去重新裂解出多少來, 產量完全是市場導向, 跟原始的蒸餾比例無關.

所以, 產量根本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 市場願意花多少錢, 去買汽油或柴油? 這才會影響到生產的意願.

~~ 新願資本-臺醫壹號創投基金-普通合夥人 ~~
raytracy wrote:
這個說法, 並不全然...(恕刪)


當然
如果用重組或脫離最低生產成本等等技術
自然啥都有可能
甚至於目前發展
已經可使用技術
不管柴油汽油
都可用還原法直接還原成H+ CO等等
加汽油或柴油,都是氫燃料引擎
不一定加汽油或柴油就是內燃機方式
汽油都不汽油了
柴油也不是柴油了
都視同氫氣


不過最終還是一樣
裂解過程自然有其最低成本,可裂解出的成份%
某樣成份需求(柴油)過大,自然要脫離最低成本方式去進行,比例越脫離,成本自然越高, 最終也並非產量不是問題,它還是有極限的

產量根本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 市場願意花多少錢, 去買汽油或柴油? 這才會影響到生產的意願
需求昇高最終就是:消費者的價格昇高

產量也並非不是問題
就算不計成本,一桶原油全可100%煉成一桶柴油,它也只是一桶,需求大時,缺原油就是缺柴油
Q122QQQ3600 wrote:
目前生質柴油在轎車市場上,是少量添加,要搭配大比例的石化柴油,
沒有石化柴油,生質柴油是無法使用的(在要求高性能的引擎上)
在台灣 沒有這98%石化柴油,就算再多的生質柴油也沒用武之地


那篇新聞有點偏頗了

不是不能100%生質柴油,而是台灣根本沒有生質柴油的大量原料來源(目前大多由植物提煉)
增加過多的生質柴油比例反而會造成柴油的總成本提高
就像酒精汽油一樣,作為減少石油消耗的替代品,但是要顧慮高成本以及車輛適用性,只能緩步推動

100%生質柴油會造成「轎車高性能的柴油引擎」馬力下降,要用還是可以
貨車、卡車、巴士這種舊式的柴油引擎是可以直接使用100%生質柴油的

之前新聞有專題報導,台北市公車就有一些配合100%生質柴油的實驗,要測試長期使用的穩定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