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職於國內車廠,且是負責車身鈑金開發工作
關於鈑金形狀VVVV or wwww確實是可增加剛性,但大部份都使用於大面積的地方,火車、貨櫃、雨蓬...因為面積越大其剛性會越差,相信大家都有經驗,轎車車門外板用手一壓就會"波波"的響,怎也是剛性的問題。
當然要提升剛性可以重鈑金厚度下手,或從形狀或設計增加補強板,但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厚度增加___車子變重耗油
形狀變更VVV___相信消費者不會買VVV車門或引擎蓋
增加補強板_____目前車廠都有這樣設計
目前日本最新方式,從鋼材下手,以前鋼板是使用270級現在一些重要部份已經使用到 590甚至980級的鋼材,它們差異簡單的說相同鈑厚,其強度可提昇2~4倍,從日本這兩年新車已經是這個趨勢
至於國內車廠,我們車廠是不會去變更其設計,其他車廠我不知道,因為日本技術母廠也不會同意,畢竟我們也是掛日本品牌,最重要從980->270其降低成本不是很多,雖然目前中鋼無法生產590以上鋼材,但因為鋼材是國際價,所以從日本進口價差不會很多,甚至還有比較便宜,其實車子使用的鍍鋅鋼板一直也是從日本進口,因為中鋼目前品質尚無法達到日本水準
請各位大大,要對國內車子有信心,目前國內製造技術已經很高了,技術困難的零件,台灣廠商都有與國外大廠合作,這也是為何台灣現是國際大廠採購重地,所以一般100萬以下車子,其實買國產車就OK了,日本進口沒有比較好,那只是國人虛榮心吧了(跟電子產品一樣MADE IN JAPAN)
eden,Lee
husky_ky wrote:
大大說的好.
還好家父選擇Mazda 6, 沒有去買其他的國產車.
想當初對台灣國內的國產車不是很瞭解, 還差點誤上賊船...
現在很慶幸買了進口車
也希望其他的優良車不要國產化...
廣告不實?!Mazda 6遭到公平會罰款156萬元
【 U-CAR 張之杰 】
根據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裁定,台灣Mazda所販售的進口車型Mazda6,以「NCAP新車碰撞測試四顆星評價」之訴求,被認定為廣告不實,並處以156萬元的罰款。
公平會表示,當時的訴求受到重視安全的消費者歡迎,不過實際上,撞擊測試獲四顆星評價的車型,與臺灣本地販售有所不同,因此裁定廣告不實。
根據2003年8月印行的Mazda6型錄,記載了「NCAP新車碰撞測試四顆星評價」,這項訴求,成了公平會祭出重罰的主要原因。
當初在Euro NCAP拿下四顆星優異成績的Mazda6,2002年式車型標準配備了前座兩顆、側邊兩顆以及頭頸部氣囊等,共五組氣囊;2005年式車型則標準配備了前座兩顆、側邊兩顆以及側邊氣簾共六組氣囊。而Euro NCAP分別在2003年以及2005年進行二次Mazda6的撞擊測試,均給予乘客防護四顆星的成績。
公平會的決議文中指出,「於國內行銷Mazda6汽車,惟廣告中所引用之NCAP碰撞測試,受撞擊測試之車款配備,與國內銷售之車款配備,並不相同,則實際銷售車款未配備側邊氣囊及頂篷式氣囊,經碰撞測試後是否仍可達『四顆星評等』,非無疑慮。」
預知未來?測試前即以NCAP四顆星為安全訴求
此外,Mazda6遭罰的另一項理由,是Euro NCAP尚未公布測試的結果之前,Mazda Taiwan便已獲得Euro NCAP四顆星評價,做為廣告訴求。公平會表示,「經查Mazda6車款2002年9月於臺灣上市,品爵公司即開始於網站及產品型錄刊登廣告,並宣稱『NCAP新車碰撞測試四顆星評價』,惟查前開撞擊測試為2003年11月所作,則該公司於刊載Mazda6廣告時,實際上並未完成所宣稱之『NCAP新車碰撞測試四顆星評價』相關測試,該公司逕以未經測試之內容,於網站及產品刊載案關字句,亦堪認屬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
Mazda6的確在NCAP撞擊測試中拿到四顆星的成績,不過氣囊不只兩顆。(圖片來源:www.euroncap.com)
消費者可舉證求償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因此在7月13日的第766次委員會議中決議,Mazda Taiwan所銷售的Mazda6汽車,「於網頁廣告及產品型錄刊載『NCAP新車碰撞測試四顆星評價』,就其商品之品質、內容為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規定,依同法第41條規定,命其自處分書送達之次日起,立即停止該違法行為,並處新臺幣156萬元罰鍰。」
而如果消費者能夠舉證,業者在販售新車期間有故意隱匿實情的行為,根據公平法的規定,消費者可以要求配備差額三倍的懲罰性賠償。
如果本案成立,Mazda除了要付出156萬的罰鍰以外,如果消費者能舉證當初在購車時Mazda有隱瞞實情,還可以獲得賠償。
各車廠未來廣告將更為謹慎
其實,Mazda並非首開先例的車廠,未來類似的案例,還有可能會陸續出現。對於一般進口車來講,由於大多數的配備等級都與國外相仿,因此類似這樣子的問題,對他們的影響相對會比較小。然而,對國產車廠而言,由於為了適應臺灣獨特的市場環境,勢必會進行大幅度更動。製造出來的新車,與國外車型差異自然也比較大。
Mazda目前尚未有其他動作,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一旦Mazda6的案子成立之後,會是國內其他幾間國產車廠的前車之鑑。由於臺灣一直以來都沒有自己的撞擊測試標準,即使擁有自己國產的能力,但是這個攸關生命安全的領域,卻受到忽視已久。所以,車廠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自然只能拿國外的資料。藉由這次事件,除了督促政府盡早成立自己的撞擊測試以外,也讓其他廠商在未來進行廣告宣傳策略的時後,更要多加小心,注意每一個細節。這對消費者而言,會是個好消息,能夠減少被不實廣告誤導的機會。
http://tw.autos.yahoo.com/auto_information_article2/url/d/a/060713/3/uln.html
鋼板厚不一定安全, 但不管國產進口都一樣, 但是鋼板薄厚不能認定一台車的安全
一台車安全重要的是, 撞擊力道到那邊去了, 這才是重點.
上面有大大提到火車, 其鋼板很厚, 又因為列車設計上的一個車箱裡, 所受的到撞擊力道
是要讓人吸收掉, 還是讓鋼板吸收掉 ?? 我想應該都是讓鋼板吧, 這也就是重點
所以才會有"潰縮"的這個概念吧 ~~
鋼板的面積受力一定大於人的受力, 今天如過兩台同樣鋼性的車相撞,
無潰縮設計的車上的人一定比較慘, 有潰縮設計的人一定比較好 ~~(相較之下)
在材料力學上很多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雖然都還給老師了 !
不過基本的想法就是這樣, 有潰縮設計一定可以讓力道分散調,
但沒有的話這台車所受的到撞擊力道一樣, 包括裡面的人..
以上個人淺見... thanks
我的 Blog ~~
http://www.info-artist.net/

lyc1222 wrote:
各位大大好:我任職於...(恕刪)
我的lyc1222 大的言論,有不同的看法:
台灣車廠為了降低成本,在電裝產品方面,會把日本原廠配備的零件拿給國內衛星零件廠商複製(就是所謂的在地化採購),而這些衛星零件廠商也要降低成本,結果作出表面上功能一模一樣的零件,但是一些依照原廠標準該通過的實驗卻過不了,例如EMC、抗干擾、靜電、高低溫等等。
買新車交車時,消費者並不會發現這些實驗未過的缺失("國產"車廠商及零件廠甚至不知道為何原廠要定這麼嚴苛的試驗條件,有時私下協商出另一套允收的標準),一段時間或經歷過較嚴苛條件後,消費者就知道優劣了,運氣不好過了保固期大家推得一乾二淨。
我想大家並不會對台灣造的車沒有信心,只是認為這些"國產"車廠應該更獨立自主,是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政府以關稅保護扶植,想要建立台灣自主的汽車工業,結果卻照就了被戲稱為30歲的嬰兒(數年前的說法,現在又虛長了數十歲了)。
個人以為如果不是自有品牌,只是幫國外車廠代工,說不好聽一點:根本不配以"國產"車的名義欺騙消費者,再用愛用國貨的言論來增加買氣。君不見之前即使HP、IBM的筆記型電腦在台灣代工、ATI繪圖晶片在台積電代工,但是我們並不會稱他為"國產"筆記型電腦或"國產"繪圖晶片吧,最多產地註明MADE IN TAIWAN罷了。在起步初期與國際車廠技術合作並需要政府關稅保護是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國產"車廠卻培養出如公務員吃大鍋飯的心態,根本毫無競爭力。
一輛汽車不是只有鈑金與鋼材,裡面的電裝產品、引擎、變速箱、內裝、造型等等也是消費者選購的標準,當然還有虛榮心。台灣所謂的"國產"車在組裝品質或安全性即使能達到國際標準又如何?那不是"國產"車廠的功勞,如您所說那是日本原廠的規定,那是日本將其經驗複製於此,台灣的"國產"車廠就像勞工一樣,沒有自己的意見,不過是照作罷了。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充其量只是日本的海外分公司。
我也曾經對國產汽車寄予厚望,也曾希望台灣能有真正自主設計生產的汽車工業,但是那麼多年來那幾家"國產"車廠卻走回頭路,真是令人失望透頂。韓國、日本是比不上了,看看馬來西亞、印度或中國,雖然現在造出來的汽車還差強人意,對某些人而言僅能稱為代步工具,但是這些國家的汽車廠展現出來的品牌經營與急欲自主的企圖心,比之國內吃大鍋飯心態的"國產車",或許幾年後我們的"國產"車廠又要幫印度、中國等汽車廠牌代工,然後在"國產"車廠上班的員工會說:「一般100萬以下車子,其實買國產車就OK了,印度、中國進口沒有比較好,那只是國人虛榮心罷了」。
lyc1222 wrote:
目前國內製造技術已經很高了,技術困難的零件,台灣廠商都有與國外大廠合作,這也是為何台灣現是國際大廠採購重地
零件廠交給"國產"車廠商,因為中心廠採購成本因素,只需要與國內零件廠商競爭,但是交到國外就要和如DENSO、DELPHI、或BOSCH等國際大廠競爭,所以通常國內、國外會以不同標準出貨;因此就您這段敘述來看,還是買進口車比較好。台灣的汽車製造商裡,台塑汽車雖然也不太成功,但至少他把台塑的牌子掛上去了,反觀裕隆、中華、三陽,是把自己的品牌拔掉,無言....
如果來台組裝、換個內裝就稱為"國產"車,那配上國語打上字幕的韓劇也稱得上本土戲劇了?
我實在看不出台灣所謂的"國產"汽車廠商,和台灣的SONY分公司有什麼不一樣?和在台灣的飛利浦分公司有什麼不一樣?這些車廠卻可因為號稱"國產",明明是外商的分公司,卻要政府關稅保護它們,消費者因此必須忍受進口車異常的高價,錢不想給政府抽稅的就掉入"國產"車廠大老闆的口袋。虛榮心與進口車等於高級車的錯誤觀念,也是這些"國產"車廠商自己不爭氣造成的。
便普Q 的BLOG:http://tw.myblog.yahoo.com/pemp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