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車也難逃一劫,IIHS推出超嚴苛撞擊項目

Sleeace wrote:
新的測試真的很可怕,...(恕刪)

感謝Sleeace的截圖,其實就像我前面講的
修改的方向就是前懸吊設計,使它不要往車室壓
各家車廠的修改版設計馬上就會問世,等IIHS將此測試納入之後
又會大家都是Good的評價......
看到這篇新聞覺得很有意義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
台灣常在討論汽車安全時
就會落入廠牌車拼、地域成見(日系 vs 歐系)
然後吵來吵去就失焦
IIHS這個新測試就很清楚告訴你
車廠安全研發可是不見得就一定站在使用者上設想
有些就只為了達到碰撞標準就可以了
甚至有些車廠有意無意的針對測試方式去設計安全設備(例如大型側氣囊)
安全絕對不能只靠在車廠『良心』上!!
使用者是要要求的
就是車主不在意所以台灣氣囊標配還是不到6顆
這次測試一般較豪華的頂級品牌表現都不好
那可和什麼歐系日系無關

IIHS還有一些不錯的測試
IIHS
像「保險桿測試」
現在的測試結果也大多蠻慘的
還有「碰撞預防系統及ESP配備的統計」
以及「保險支付的統計」

保險支付就有些類似實際發生意外案例的統計
當然還是有些落差
因為發生意外不一定所有人都會申請保險給付
但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資訊
像是相對安全的車子(碰撞成績好)
有時保險給付還多於平均
也就是受到的傷害相對嚴重
例如:mercedes s-class
這雖然不能直接說碰撞實驗無效
因為意外發生和其他因素有關
例如車輛數目多寡,賣得多發生意外機率當然多
或是駕駛態度,認為車子安全或是車子性能好所以開較快
所以我想對安全最重要的還是握著方向盤的駕駛吧


真的不用人家太在意如何說你個人喜愛的車廠

如何說 怎麼說 或者酸啦 我覺得是無所謂的

但這些東西一定要基於事實

有誰講錯了就應該糾正 絕不能無中生有 誤導眾生

真希望我們國內的碰撞測試,也可以公開(不管測試嚴格程度)...這樣國內應該才會開始重視汽車的安全性吧。

即使不重視汽車的安全性,測試中也會測試行人的撞擊....難道這個不重要嗎?

真的要多為人民想想,雖然企業也很重要(因為這樣一定會牽扯的企業的利益)。

大家一起為台灣加油....

壞掉了 wrote:
真希望我們國內的碰撞...(恕刪)

台灣現在做的碰撞法規測試
所有國家都是只有通不通過的結果
要想有評比星等碰撞結果
就要讓台灣有「新車評介」T-NCAP
至於要怎樣才能推動成立?
我想不是立委就是交通部要願意吧
但是........
唉!台灣真是落後
+1
終於還是有冷靜一點的人看出端倪。
測試良好的車,似乎都是撞擊後引導車子改變方向,將力量消除掉。M3或是VW cc都是硬碰硬啊,直接用A柱擋下。全部吸收撞擊力。><。
Sleeace wrote:
新的測試真的很可怕,...(恕刪)
畢竟VOLVO在他們的研究中心
連道路事故資訊也會蒐集分析

畢竟最安全的宗旨是她們家車廠的造車第一理念

這個策是應該是要去激勵各車廠再進化給車主最好的保護 怎麼變成比較純槍舌戰大會了
其實這些被動安全參考一下就好, 不用吵誰好誰壞. 就算是同型車同一測試再撞一次, 可能結果也會不同, 畢竟變數太多, 零件多, 斷裂點也不會一樣. 最大因素還是"人".
hiplease wrote:
畢竟VOLVO在他們...(恕刪)

54樓Sleeace大的觀察真的很仔細
但是我比較好奇
這樣結果就可以說volvo, acura有先見之明而有先考慮到這點嗎?
我覺得很難說吧
除非原廠就是這麼表示
不然我也可以說這是因為前懸設計差異而「剛好」產生的結果
原始設計原因其實和安全不一定有關
當然產生較安全的結果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就像前面Sleeace大和ariete大表示的
這有可能是未來車廠「設計」的一個重點
也就是我前面想說的
車廠有時也只是為了符合碰撞標準而去做安全設計考量
ariete wrote:
感謝Sleeace的截圖,其實就像我前面講的
修改的方向就是前懸吊設計,使它不要往車室壓...(恕刪)

怎麼可能是修改懸吊設計?
應該是改善黃色這個區塊受到衝擊時的表現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