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明知碳排放不如油電還一直鼓勵名眾買電車免稅,而且油價大漲用電反而更省,誰會去在乎你減碳效果 都是想省錢而已!!
john65537 wrote:
最近的新聞有說明一些...(恕刪)
因為現有的太陽能跟風力不穩定需要大量的備援
絕大部分都是天然氣跟燃油. 這都是100%純火力發電
有時候還會暴衝到連基載電力都需要降載.
在幫你複習一下公式
(總發電量減去線損)/總售電量
某天不可控的太陽能跟風力暴衝. 電力調度怎樣都無法讓他平衡
只好直接接地排掉了, 假設一共1000MW好了
但總發電量還是要算進去 假設當日總售電量是10000MW
線損抓5%就已經是宇宙無敵多了
X-X*0.05=10000 X=10526
總發電量= 11526 假設每發1MW電的碳排量是200g
11526X200/10000=230.52g/MW
那如果他沒有暴衝
10526X200/10000=210.52g/MW
這就是你看到的新聞內容.
同時這也是德國碳排放遠遠比我國還要高的主因
差異只在於他們會把電力給別國用還給他們錢.
但事實上就是他國內就是沒用那麼多電(總用電量)
但他們把多餘的電, 花錢送別國用(總發電量很多)
即便如此. 在德國用電動車仍然比燃油車環保
沒辦法. 燃油的碳排放就是如此的高 燃油引擎的燃料效率也遠遠比燃油發電機還要低落.
很簡單的對比 燃油發電機能一公升的汽油產生3~5度電力 碳排放是2332g
套經濟部能源局的數據 找model 3是7.2km/kwh X3 就好了 油耗是21.6 km/l
一樣是經濟部能源局的數據 Toyota Yaris 是11.3km/l
已經用小車給燃油車優待了 結果油耗只有電動車的一半
所以才跟你不斷地說 管你電力來源碳排怎樣.
電動車都不會因為電力太髒就比燃油車還不環保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頂多就是電力來源越乾淨 環保得更徹底而已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hu4852 wrote:
台灣從來就不是低碳國...(恕刪)
這實在很難解釋
首先要來看UNFCCC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這是在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Rio Earth Summit)上通過.
然後就是199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KP)
2005年2月16日跨過門檻正式生效,規範工業化國家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之減量責任
2012年12月8日在卡達多哈召開氣候公約會議(COP18)通過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Doha Amendment),包括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3-2020年),增加三氟化氮(NF3)為列管氣體
2015年法國巴黎氣候會議(COP 21)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
講白了 真正開始要求低碳是巴黎協議之後 今年是COP27 也就只有6年 不到10年.
講啥從來不是也真的是很假也很糟糕.
你可以說從啥時候就改善停滯反倒增加碳排那還真的是符合真相.
更不用說講啥電力非低碳, 電動車就不減碳這真的是很沒道理到令人想笑
剛剛才想到最重要的cop26 格拉斯哥氣候協定 也就是去年的
主要內容有六條
1. 與工業化時代前的氣溫相比,至本世紀末的全球氣溫增幅應低於攝氏1.5度。
2. 至2050年實現零碳排。
3. 逐步減少未經廢氣排放處理的煤電用量,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
4. 支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
5. 在2022年底前檢討,審視是否能符合2030年的階段性碳排目標,即全球碳排減少45%。
6. 已開發國家在2025年前將共同資金增加一倍,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john65537 wrote:
我贊成全台灣的機車都...(恕刪)
四輪要看MIH的狀況, 也就是給luxgen n7
他們也是鎖定要固態電池才是比較OK的存儲裝置
更不用說充電的相關基礎建設也是一大問題
題外話. 可以預見得到的是全面電動車化的話
會少很多掛牌數.
畢竟當前電池科技實在不能少用, 買來不用放著當路障的會大幅減少
更不用說放置成本大幅增加就會讓人更謹慎的考慮要不要買
hu4852 wrote:
台灣電動車可算是非常...(恕刪)
只能說台灣現況是在相當糟糕的情境中.
怎樣是好情境?
電力來源脫碳. 太陽能, 風力有辦法互補, 使天然氣備源能大幅度降低
有穩定大量的低碳基載, 核能或水力.
其餘的高汙染活動跟產業就是全靠電力化來進行減碳.
比如這一串的重點就是交通電氣化. 這同時也是智慧城市的其中一個面向:低汙染載具.
台灣就是處在非常糟糕的情境
電力來源無法脫碳, 因為我們的太陽能, 風力不但少 需要大量的天然氣備源
然後我們穩定大量的低碳基載.居然要廢除
我們得不繼續使用高碳排的基載:燃煤火力
而牠們的計畫是用昂貴的天然氣來當成基載電力....
除了減碳幅度大幅的減少之外 他還很貴. 要命的是還不夠用
搞到現在你要其他面向的靠電力化來進行減碳目標.
全部都卡卡. 甚至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我已經用電動機車6年囉 里程數接近6萬. 我減少的碳排放量最少有2200公斤了
2200kg/0.45 =4889度 只能抵銷天然氣發電取代核能發電增加的碳排放量不到5秒...
更不用說怎麼我交通低碳化 你電力給我高碳化這種荒謬情事
但你我自己就能做到的就是選擇低碳交通工具
至於電力你我也只能尊重民主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