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認證,嚴選優質的機油

沒想到我用不起眼的油,竟然也是認證之一...
一瓶250在不起眼的機車行裡面!!真是太神奇了!
感謝版大提供的資料,讓人又增長了知識..

小弟是不相信台灣神油啦,但是卻一向愛追求c/p值高的東西..其實這跟一般買東西的道理一樣,買大品牌+有認證的東西,是一種保障,但肯定價格不便宜,開門做生意,是不可能做賠本生意的,一分錢一分貨,大品牌的東西除了本身產品的成本,管銷成本,廣告成本等等..當然除非遇到黑心商人,那就另當別論了..

小品牌或是自創品牌就沒有好東西嗎?那就不一定了,當然這種的品質差距比較大,需要自己有時間去細心比較跟找尋,但是可以找到c/p值比大品牌高的東西..

有些人說感覺不準,其實這是要看人,東西畢竟還是要自己用了才知道,認證再多自己覺得不好用,那也是枉然,當然會對這種吹毛求疵的不在多數,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是堪用不要出問題最重要..不過車友使用的口碑,不也是另外一種認證嗎?

小弟之前就有用過沒認證過的機油,其實有無認證也只是信用度的問題,假如對商家的信用度信任的話,當然也不會有用到假油的疑慮,當然現在認證當道,該商家也從善如流的把機油拿去做甜甜圈的認證,當然是順利通過了,當然能通過是早就預料到的事..

當然對於一般人而言,直接看認證做選擇是正確的,但那也只是一個標準,還是要自己用了才知道,但是其實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是在商家直接換吧,雖然價格貴了,可是省了時間精神去找適用的機油,畢竟在網路上買大品牌的機油也有風險,有些不肖業者會用包裝來賣假油,那也是一種風險..

gonwu wrote:
感謝版大提供皮..(恕刪)

與其相信台灣一般的商家,我寧願相信國外的公正單位。
與其相信台灣氣候的炎熱跟潮濕,我更相信國外跨州越國的環境差異。
hikaruhikari wrote:
與其相信台灣一般的商家,我寧願相信國外的公正單位。
與其相信台灣氣候的炎熱跟潮濕,我更相信國外跨州越國的環境差異。(恕刪)


沒說認證不重要啊,即使是台灣的一般商家,也是要選有認證的比較好咩,另外就算有認證的大廠牌機油,也是要慎選有信譽的商家,不然也是有買到仿冒貨的可能,那時候就更得不償失了,尤其是在網路上被炒翻天的一些,更是有可能出現投機者的關愛..

至於同系列的機油,舉個例,5w-30要做到與5w-40一樣效能,成本是一定比較高的,以台灣氣候尤其是夏天,一般w30甚至於w20系列是否耐的住,就有待車友的心得了..相信耐的住的,$$也一定少不了,看個人取捨了..
好文一篇

油品認證是挑選機油的最低標準,世界主要的機油認證有歐洲的ACEA、美國的API ,而日本的JASO 基本上遵循API,並且加入濕式離合器的要求,以減少打滑的狀況發生。

基本上,小弟一直認為 API 只是機油的最低標準,也就是基本門檻。 如果連基本門檻都過不了,就算性能再好又有什麼用。台灣有很多油商都開始重視這一塊了,也算是個好現象。

另外,ACEA認證的取得方式有二種,我個人偏向 經過歐洲車廠認證而取得ACEA 認證的公信力。

至於台灣的神油化現象挺可愛的。台灣才多大,油品的品牌密集度應該算是世界第一吧
散熱設計的好壞決定 Turbo Boost 的能力
monguly wrote:
但因LIVINA是新式引擎,若非有特別需求外,不建議使用5W-50機油,避免增加耗油量。(恕刪)


據小弟所知道的,現在日本一些新的引擎,會比較建議用低黏度的機油,主要是要與新世代引擎特性搭配,才能達到省油的效果,但原廠建議的都是以日本當地的建議黏度為主,但並非就適合台灣..

我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之前炒作5w-50的機油,大家都覺得5w-50是好的,後來又炒作0w-40黏度的,大家好像又以為0w-40是好油,其實以台灣的環境,一般用車10w-40就綽綽有餘了,但廠商為了迎合大眾的觀念,要做出類似像5w-40或是0w-40的,讓賣相看起來較佳,但實際上多出來的成本也是消費者承擔..

另外,ACEA 似乎沒有類似 API 的接受認證單位,只要有達到其規範之機油,可自行標示 ACEA 等級,不需送測,這是小弟所知,有誤麻煩糾正..
gonwu wrote:
我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之前炒作5w-50的機油,大家都覺得5w-50是好的,後來又炒作0w-40黏度的,大家好像又以為0w-40是好油,其實以台灣的環境,一般用車10w-40就綽綽有餘了,但廠商為了迎合大眾的觀念,要做出類似像5w-40或是0w-40的,讓賣相看起來較佳,但實際上多出來的成本也是消費者承擔..
...(恕刪)


其實我剛開始學開車時,那時的觀念就被灌輸xW-YY,YY的數字越大越好,所以莫名其妙的用了好幾年的5W-50機油,後來才開始慢慢看書與文章,才把觀念轉換過來。


我認同你的說法喔,其實10W-40確實已經足夠日常駕車使用了,0W-40 / 5W-40這兩款機油,在台灣不太可能結冰的環境下,其實並不是必需品。 可能好處只在於低溫黏度較低,剛啟動時磨損較小、以及Group III /Group IV系列的機油,可能通過較高階的認證(相對應的一些性能好一點)....不外乎就是這樣而已。


其實車子只不過是一台交通工具,適用即可。 像前陣子,Costco 清倉大拍賣的Chevron DELO 400LE 5W-40 ,一瓶3.8L才179,雖然只有API SM認證,但也是相當夠用的油品了呢。


其實這篇文章,我有PO在幾個地方,最有趣的是在某些俱樂部,賣油的商家看到這文章後,發現有些讀者認同這理念,跑去使用Chevron Supreme 5W-40,只好說這款機油耐用度不高,還告誡使用者如果用這款機油,一萬公里保養一次的話,每兩萬公里就要洗一次引擎呢。


呵呵,通過MB229.5的 Chevron Supreme 5W-40耐用度不高,還得兩萬洗一次引擎,好有趣的說法喔,真想看一下數據呢。


還好fannfelix大有提醒我,檔人財路會很危險,所以也不敢在那邊多嘴了,感謝你喔。
確實有些賣商的話聽聽就好,很多東西還是要自己用了才知道,機油這東西本來就夠用就好,不過每個用車環境,車種均不同,要選擇自己適用的..不然廠商出一種機油就好,也不用推出多種的產品讓消費者做選擇..
ACEA 似乎沒有類似 API 的接受認證單位,只要有達到其規範之機油,可自行標示 ACEA 等級,不需送測
^^^^^^^^^^^^^^^^^^^^^^^^^^^^^^^^^^^^^^^^^^^^^^^^^^^^^^^^

非常正確,而ACEA有抽驗的權力,通常來說這也是小廠商很好規避的地方

而我說的兩種方式如下,都屬於自我宣告的方式:

1.以通過歐系車系製造商的機油測試認證,就已達到ACEA某項標準,可自我宣告 <----- 大部分送測的都是機油大廠,而且可以到各車廠的官方網站查詢,所以很容易查出來

2.油商自我宣告符合ACEA,並向ACEA申請保證書,可接受ACEA的抽驗 <---- 很多小的機油廠商都直接宣告符合,說歸說 做歸做,根本不會去申請保證書....況且天高皇帝遠的臺灣又怎麼抽查的到
散熱設計的好壞決定 Turbo Boost 的能力
神油都喜歡在前面加個德國兩個字

德國有這麼多機油品牌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