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油」就一定比較好嗎?

數據要怎麼看?
基礎油代碼、添加劑......
願聞其詳
同是天涯愛車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acty wrote:
數據要怎麼看?基礎油...(恕刪)


我只能引導你....不懂再問吧

以SHELL HELIX Ultra 5w40來說
1.Shell Helix Ultra 5W-40
2.Viscosity 40°C, cSt 76.3
100°C, cSt 13.8
3.Viscosity Index 187
4.Density @ 15°C, kg/l 0.851
5.Flash Point (PMCC),°C 206
6.Pour Point, °C -42
7.HTHS 3.68
----------------------------------------------------

1跟2一起說明.
黏度規範是5w40
A.首先要先了解機油流體特性 低溫黏40CST數值高 /高溫不黏100CST低....
那SAE 40的黏度規範 範圍是12.5~16.3(請參考規範)
你再回頭去看看 100CST落在13.8(偏下限)....大概可以猜測這罐相對其他5w40/10w40來說"不黏"
40 CST 76.3 相當好.....有0w40的水準
PS:很多0W40的 40CST數據落在80~85左右.....

3.VI值計算 只是一個凸顯40CST與100CST"落差"的一個數據....
例如有兩款機油A與B
A機油 40CST=80 100CST=15
B機油 40CST=80 100CST=14
VI值一定是A比較高...
如果你看的資料夠多....VI值的影響根基礎油有關
但也有可能是VI值是使用黏度指數增進劑去拉高的...這種機油衰退會很快
機油好壞 基礎油佔了7-8成....PAO與ESTER的基礎油性能表現很好

4.密度跟基礎油有關....也跟添加劑有關
最明顯的例子是酯類機油比較重....MOTUL 300V 5w40 密度0.893
依般三類基礎油產品密度都落在0.840~0.855 (這數據是我的經驗值)

5.FLASH POINT 閃火點...這關係到機油的揮發性(高溫耐受性)
機油通常閃火點都落在200~250度.....
通常黏度越高的機油閃火點越高....
以這罐SHELL HELIX 5w40來說...閃火點206 稍微低了點 要注意失油

6.Pour point 凝固點
機油中多少有含有蠟....超低溫時容易凝結(車不容易發動)
不過 這沒什麼....台灣碰不到 零下30度的開車環境

7.HTHS 3.68....
HTHS跟機油黏度有關....黏度越高 HTHS越高....
HTHS關鍵數據是2.6....SAE20的機油HTHS大約就是2.6....(TOYOTA的技術文件)
也是目前市面上黏度最低的機油0w20/5w20的HTHS數據
--------------------------------------------------------------
基礎油的部分 殼牌的基礎油 跟人家不同....他是VHVI跟XHVI
VHVI (very high viscosity index)
XHVI (extra high viscosity index)
說到這邊...要順便講GTL(gas to liquid)

基礎油分五大類.....GROUP 1~5
三類基礎油(統稱G3+):HC(氫裂解)、VHVI、XHVI、GTL
四類基礎油:PAO
五類基礎油:ESTER酯類與其他

美國那邊針對第三類基礎油 是不是全合成的問題 有打官司(CASTROL VS MOBIL)
目前趨勢是G3+的基礎油漸漸取代PAO (價格因素)
或者說MB229.5的認證以前都是PAO基礎油才有辦法過關.....
這支SHELL 5w40 XHVI的基礎油已經有MB229.5的水準
歐洲目前主流5w40....應該都是三類基礎油為大宗
好一點的機油會用G3+G4去調配.....純100%PAO基礎油 很少....

我前面講的MSDS基礎油代碼 可以查機油的基礎油種類....那是外觀包裝看不到的
除非有寫在包裝上...
--------------------------------------------------------------
我都點到為止而已....因為太多太廣了.....
如果可以這篇文章把他看完....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1531009&p=1

你必須先懂 各部份的定義....例如
SAE30 的機油黏度規範就是9.3~12.5
SAE40 的機油黏度規範就是12.5~16.3
這是規範....沒有為什麼.....然後你要親身實際去用機油 你才有辦法深刻體會數據含意
例如5w40用完....去測試一下0w30....光數據上就差很多了 實際使用也會有感覺

接下來就是自己要去看各種規範與認證....
API與ACEA, 各車廠的認證BMW、MB、VW等等
其實也沒有甚麼意有所指啦,只不過在01討論機油到後來有點感慨而已,油好不好,操了才知道這句話,本來個人很篤信,只不過在這裡我想沒有甚麼人會認同,在這裡大家都討論數據啦,認證啦,卻不講求實際上路的心得,規格再漂亮,認證再多,用了卻覺得不好用個人也不知道這樣有甚麼意義,只不過能感受到差異的,真的是不多,問了身邊的朋友如果沒特別提醒,就算差異很明顯大概也沒人注意,因此一堆開車沒感覺的笑有用心感受的是傻子,討論機油後來都變成各說各話,覺得沒甚麼意思,
gonwu大感謝你,看出我的話,以前我也討厭50,60的油,認為濃就是不好,不過這次夏天加了RRS 5W-50
長途的熱衰退,中午的熱衰退好向不明顯了,或許我也網路中毒
對了,
如果大家對機油數據有意思的話,
有一本月刊叫石油情報的,
可以去看看,圖書館有,網址也有.
不過不要走火入魔了.
看看就好.
其實個人一開始也不知道機油到底為何物,到底有甚麼差別,人生第一台125CC,剛牽新車第一年使用的就是原廠金帝機油,要價150元,每一千公里準時保養換油,很遺憾的,也許是本身對速度比較沒甚麼感覺,周末台南高雄往返與平日上下山,都是能灌多少油門就灌多少(切莫誤會小弟是飆車族,只是想快點回家),能快盡量快的結果,原本雙載可以爬到60公里的坡,第二年單人騎乘連40公里都爬不到了..

後來念汽修科的弟弟介紹了中油9000SJ,老實說當時此油就是心中的神油,要價當時也不貴,去左營中油福利社購買一罐也不到250元,後來9000SL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汽車就是使用9000SL,後來才發現自己的無知,當時高雄跑到台北,到達目的地後,朋友還問我說你的車怎麼那麼大聲,轟轟的叫,當時還沾沾自喜的覺得那是類似賽車的引擎聲,後來有了經驗之後,才知道原來那是引擎的抗議聲,才知道原來跑到三義路段有點爬不太上去,非硬要拉轉速引擎轟轟作響速度才上的去,不是因為車子馬力小,是因為機油已經熱衰竭了,有了後來使用其他機油比較之後,才知道熱衰竭是怎麼一回事

有了使用不同機油不同感受的經驗,才有興趣研究為何不同機油有這麼多差別,原來機油有分基礎油的不同,後來也才慢慢地稍微學會看數據,認識所謂的機油認證,說出來也不怕人笑,一開始機油的選擇根本是不看認證的,反而注重的是其他網友使用的心得,別人用了不錯,起碼油不會太差,也許是自己運氣好,所以沒中過地雷,只不過自己也不會去用那些貴森森的神油,畢竟口袋有限,喜歡找所謂C/P高的商品。

說到「德國機油」,之前也用過所謂的偽德國機油,就是千畝石,當時千畝石10W40似乎還頗受好評,但本身使用過覺得普普,用了五千就沒繼續用了,後來到了01才知道千油原來是台灣自己出的,而且也只能算是半合成油而已,不過知道了之後也沒有甚麼特別不高興,商人手法確實百百種,經一事長一智吧..

那篇hsuchiehhao大很懷念的百頁大樓,只能說很可惜裡面嘴砲太多,雖然有一些不錯的資訊,但是要人一頁一頁看也太累了,焦點都被模糊了,而且某些資訊若是沒具備一定的知識,極可能被誤導,裡面很推崇的低黏度機油,因為此篇個人去試了某法國知名品牌0W30的機油,怕用到假油還特地用了公司貨,有通過MB229.5的認證,後來證實個人想的並沒錯,就如同在百頁大樓的個人第一篇回應一樣,,很多事情都是不一定的,變數太多,個人用該牌0W30的機油已經換了第二次,並沒有比較省油,到了夏天溫度較熱時,會稍微有熱衰竭的感受,價格比之前個人用的10W40還要貴,並沒有比較划算,當然每個人或是每台車狀況有可能不同,還是要自己試了才知道,而不是單單看黏度一項就可以一概而論的..

不過除非真的是有興趣試不同的機油,要不然選油建議還是要看認證,最起碼要有甜甜圈,這樣子品質才有一定的保障,認證也要自己會上網查是否真實,才不會被商人耍得團團轉,只不過就算是通過同樣認證,例如MB 229.5,不同廠牌不同等級開起來感覺也不會相同,要不然大家都用最便宜的就好,油商也不用出那麼多種機油了..

hsuchiehhao wrote:
4.密度跟基礎油有關....也跟添加劑有關
最明顯的例子是酯類機油比較重....MOTUL 300V 5w40 密度0.893
依般三類基礎油產品密度都落在0.840~0.855 (這數據是我的經驗值)

關於比重個人有點疑問,因為從其他油商的網站上看得的是,若是基礎油用的越高級,比重應該相對要較低才是,找了幾個數據:
像RAVENOL VSi 5W-40這隻比重才0.849,而其網站一開頭的介紹為:
RAVENOL Vollsynthetic VSI 5W-40 is fully synthetic engine oil based on Poly-α-Olefin, designed on the directional organic synthesis technology
也就是說它應該是使用PAO為基礎油的。
Mobil 1 Extended Performance 系列的,原廠數據其比重也都在0.85左右,這就要請hsuchiehhao大解惑了

acty wrote:
德國機油廠商那麼多,
每一家的品質都一樣嗎?

就像台灣茶很有名,
但台灣的製茶業者眾多,
每一家的品質都一樣嗎?(恕刪)




茶是給人喝的
沒有品質的好壞, 只有不同的喜好.

機油是給車喝的
沒有品質的好壞, 只有合不合標準 (SPEC).


凡是機器用的, 就是 標準, 標準, 標準
任何廠商要賣, 就要合標準
所以合標準的, 任何廠商都一樣
不要被騙

凡是人用的, 就是喜好, 喜好, 喜好
只要你喜歡
被騙也甘願

fishtank wrote:
茶是給人喝的
沒有品質的好壞, 只有不同的喜好.

機油是給車喝的
沒有品質的好壞, 只有合不合標準 (SPEC).


凡是機器用的, 就是 標準, 標準, 標準
任何廠商要賣, 就要合標準
所以合標準的, 任何廠商都一樣
不要被騙

凡是人用的, 就是喜好, 喜好, 喜好
只要你喜歡
被騙也甘願


機油到了現在,不一定只有合不合標準~~

很多神人不管油的認證!合不合標準,廠牌從哪來的?
只管自己的“感覺“。

而且還有些神人可以用手摸就知道油有沒有劣化,真得夠神了!

台灣的街道賽車手還真多,一些原廠指定用油都能被他們“操“到一文不值。
我文章中是針對酯類基礎油的比重問題

我意思是酯類基礎油比其他3/4類基礎油 比重較重....
所以很多酯類機油比重 都落在0.87~0.89之間

你說的漢諾威 VSI 5w40 他是PAO基礎油....
所以....落在0.85上下 我覺得正常
-------------------------------------------------
另外說個例子給大家想想看 為什麼...
有兩台一樣的車 車上所有東西都相同 機油也相同....
如果兩個人用起來感受機油性能不同 可能原因是什麼?

我就直接講關鍵....那就是駕駛方式與路況是否適合這款機油....
如果車種又不同....那使用狀況 又會更多元.....
所以才會有很多機油 用起來兩極化.....

挑選一款適合自己的車使用的機油與適合自己駕駛方式的機油.....
那怎麼挑選?當然從數據與認證上去選.....
MB229.5 也是我選油的指標...至少229.3

也有很多不肖廠商把進口茶掛著台灣茶的名 用台灣茶的價位在賣

很多人也喝不出來根本不是台灣茶

很多人用油也分不出好壞 人家說進口 就是好 天知道 是真進口還是....

就像茶葉掛上台灣某個山的茶 就被高價出售一樣 用價位來分好壞已經是很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了

東西好不好跟本不用太在意 價位高就是好

duke501 wrote:
也有很多不肖廠商把進...(恕刪)


這就是我想表達的...
很多人覺得XXXX比較好,只是迷信而已...
同是天涯愛車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