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那時聽在最內線(隔壁轉彎車道還有空)3線全滿也沒測速的
車剛停好就有聽看到救護車過來...
這時救護車停在中線,而小弟後方還有一台馬3和2台不知名的車輛(忘記了 呵呵)
小弟很本能的往轉彎車道靠過去,想讓路給中線的車輛往左靠,好讓救護車通過

於是,把整台車都塞進去轉彎車道了,沒想到馬3就直接往前開...連靠左都沒有

更別說是躲進轉彎車到了,這時小弟觀望了一下,根本沒半個人要移動一下車子讓救護車通過
我突然覺得自己像笨蛋.............而且還等了好久才從轉彎車道出來
因為我想說我是因為救護車而塞進去的,後面的人應該會讓我先出來一下吧...

沒想到,根本沒人鳥我.................

從那次之後小弟想了很久,怎麼大家都沒人要讓路??? 始終是無解 呵呵...

雖然現在看到都還是有讓路。 不過都是看救護車在哪個車道,就讓那個車道給他過.....
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瘋狂維 wrote:
大家都偏離主題了.....(恕刪)
照這麼說, 那救護車無時無刻都要閃燈? 無論是否正在出勤!? 這是目前消防局的規定? 若是如此那我很疑惑. 原因...
1. 警示燈的意義應該就是讓你在出勤時配合鳴笛來突顯正在出緊急任務用的, 無時無刻開那難怪很多人搞不清楚.
2. 這使得真的出勤時變得非要鳴笛不可! 普通時間鳴笛無所謂, 但半夜兩, 三點明明路上什麼車都沒有的時候, 照鳴不誤!? 有那必要嗎? 一致改成亮警示燈則代表緊急出勤狀態這問題就解決了吧! 若說半夜還是會遇到少數白駕駛不讓的, 了不起就閃過他, 不然就按他喇叭啊(就我所知警車/救護車喇叭聲是特殊的), 總比大半夜硬是沒必要吵醒整個里的人好吧!
3. 如同之前有大大說的, 載送某些病患時是不能鳴笛的. 那若依照只要不鳴笛就不算出任務的話, 那光是亮燈沒人讓路也不能怪別人囉? 矛盾了吧!
說真的沒必要吧! 你不亮燈大家一樣知道你是救護車, 幹麻沒事也要亮燈呢? 警示燈的用途是讓你出勤時引起大家的注意並且禮讓的吧. 台灣這樣做... 算是濫用了. 在北美洲, 救護車沒必要是不鳴笛的, 因為亮燈就代表出勤, 大家自然會讓. 若有人未注意到, 或者高速接近路口前, 它也頂多響個幾下, 安全過路口後便立即關掉.
補充另外一點就是, 台灣還真的沒在教遇到救護車怎麼讓的嗎? 去掉那些不讓的沒品駕駛不說, 真的讓的也有一些閃左, 一些閃右的, 這樣怎麼"開路"啊!? 等於開個障礙場讓救護車必須想辦法蛇行鑽出去嘛! 某個人, 統一訂個規距吧, 固定閃一邊, 然後教一下吧! 記得還要先考過才發照啊. 不然一堆考到照的人都可以這樣開車了... 台灣駕照這麼好考嗎!? 一定沒在考交通法規與常識的吧!?
J-N-Y wrote:
在北美洲, 救護車沒必要是不鳴笛的, 因為亮燈就代表出勤, 大家自然會讓. 若有人未注意到, 或者高速接近路口前, 它也頂多響個幾下, 安全過路口後便立即關掉.
是阿..已開發國家是這樣沒錯
但是在台灣您有看過消防.救護車輛出勤狀況嗎?
就算警示燈+鳴警笛會讓的真的不多
所以國外經驗真的不適合台灣..
所以基本的警示燈+閃光燈個人覺得出勤還是必要的...
至於避讓的動作說真的駕訓班跟交通部真的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仁
駕訓班只求學員過關...
交通部只宣導要避讓卻沒教導怎麼讓...
都是做一半的而已....沒辦法
至於有人提到有必要出勤時把警報器開那麼大嗎?
我覺得是有必要耶
因為現在車子隔音都很好..如果再開個音樂說真的...
你確定你聽的到嗎??
半夜比較安靜沒錯
但是開車在路上的人你確定都是開窗的嗎
很多機車騎士明明就有看到救護車有聽到警報器
但是還是繼續衝~~ORZ
學生過馬路....救護車還是得等他們...
老師.教官站旁邊看一點都不覺得有錯
所以阿...身教重於言教...
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Miss=思念
Miss=失去
->想念=Miss=失去
思念總在失去後.....
把握現在...不要失去後才思念~~
瘋狂維 wrote:
大家都偏離主題了.....(恕刪)
我看到救護車也都會讓
但是 如果 還要分什麼鳴不鳴笛 (警車也是)
定這種規定 真的很擾民
要麼就是 讓,要麼就是不要讓~~
還搞個 閃燈 鳴笛 才需要讓~
只有 閃燈 就不用........
閃燈和 鳴笛 都只是 要提醒大家注意,
並且能 盡速反應 讓 這些執行公務的車子能盡快趕往現場處理,
依我看 如果 一般時候,只是巡邏 或是執行任務完成~~
根本連燈 都不用閃才對,
不然 在隧道內,是看到閃光,還是聲音會比較讓人注意到
宣導時 還說看到 救護車 (警車也是)要讓,
也沒說到什麼 要不要鳴笛的問題~
感覺 政府 就是 挖好陷阱 等人跳 要搶罰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