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底盤達人...防傾桿後遺症.

猴子爸 wrote:
樓主的目的只是想減少過彎時的側傾..卻又不想失去舒適性~一開始就要從避震下手~而不是防傾!!...(恕刪)



基本上並不對。

英文的看不懂沒關係,以下有中文
http://classroom.u-car.com.tw/classroom-detail.asp?cid=24

以下這篇則幾乎90%翻自英文
http://ean325.myweb.hinet.net/SN/st.htm

如果您有興趣看英文的說明,小弟也可以提供。

Jerry兄要是覺得以上說法有哪裡不對,並且值得討論,歡迎提出參考,小弟對底盤只是小懂皮毛,希望您能多點東西指教。
置於您自己所講的剛好跟以上網頁說法不同,雖然他們不提供改文,不過你可以去網友提問對這些說法提出質疑。
fake802 wrote:
基本上並不對。英文的...(恕刪)


天阿............
這些文章的說法 並沒有不對的地方喔??? 我有說他們 是錯的嗎???

先問你一些問題
車子 可不可以 沒有防傾桿????? 有沒有車是沒有防傾桿的??

在車子沒有 防傾桿 的年代 已經有賽車運動了
如果不處理過彎G力帶來的側傾 請問那些"賽車" 該如何過彎???

並沒有人在否認"防傾桿的功用"........
先理解一下 為什麼 BMW 大七 要用"電子的active防傾桿" 因為在平路 直線加速 遇到坑洞 防傾稈根本沒有作用 只會讓懸吊不舒服
此時active防傾桿 根本沒有"連結上" 其是處於"無防傾桿的狀態"
等到車身的sensor 偵測到 車身轉彎 以及晃動 active防傾桿 立即"連結"

車子過彎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次要
車子左右飄移 防傾桿是主要 彈簧避陣 是次要
車子(直線)遇坑洞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纍贅

車子的懸吊 從懸吊臂 連到減陣筒 彈簧 到防傾桿 是環環相扣的 並不是
有甲的功用 就沒乙的功用 是影響的比例不同


jerrychen0067wrote:


車子過彎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次要
車子左右飄移 防傾桿是主要 彈簧避陣 是次要
車子(直線)遇坑洞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纍贅

呵呵jerrychen0067大大這篇分析.是我認為這次主題的最佳解答...+++1分...
我這次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引擎室拉桿&後下拉桿&防傾桿)的實驗結果.
真的就是如同jerrychen0067大大的那句形容...車子(直線)遇坑洞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纍贅...
先+引擎室拉桿跟後下拉桿時車體變硬.這時任和一輪單獨碰到庫啦時.就有點變成會連動的感覺..然後再+防傾桿時就是會造成我形容的一輪單獨碰到庫啦時整台車車底Z字型抖動拉扯的元兇啦...
現在統統拆了.真的.原廠的Q度跟舒適才是最舒服的啦.....
還是再次感謝各位底盤達人的熱情教導....
jerrychen0067 wrote:
天阿............
這些文章的說法 並沒有不對的地方喔??? 我有說他們 是錯的嗎???

先問你一些問題
車子 可不可以 沒有防傾桿????? 有沒有車是沒有防傾桿的??

在車子沒有 防傾桿 的年代 已經有賽車運動了
如果不處理過彎G力帶來的側傾 請問那些"賽車" 該如何過彎???

並沒有人在否認"防傾桿的功用"........
先理解一下 為什麼 BMW 大七 要用"電子的active防傾桿" 因為在平路 直線加速 遇到坑洞 防傾稈根本沒有作用 只會讓懸吊不舒服
此時active防傾桿 根本沒有"連結上" 其是處於"無防傾桿的狀態"
等到車身的sensor 偵測到 車身轉彎 以及晃動 active防傾桿 立即"連結"

車子過彎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次要
車子左右飄移 防傾桿是主要 彈簧避陣 是次要
車子(直線)遇坑洞 彈簧避陣 是主要 防傾桿是纍贅

車子的懸吊 從懸吊臂 連到減陣筒 彈簧 到防傾桿 是環環相扣的 並不是
有甲的功用 就沒乙的功用 是影響的比例不同


車子當然可以沒有防傾桿,那請問你車子可以沒有懸吊嗎?你可能不知道馬車就是沒懸吊的?
車子本來就是一直在進步的科技,一開始連引擎都不必有,不知道你問車子可不可以有防傾桿有啥意義?
馬車也可以用來賽車,所以我也不知道你第二句想說明啥?

要談的是防傾桿 抑制 側傾的效果是不是好過 懸吊。
所以你談的賽車剛好可以證明,如果防傾桿沒有比懸吊的抑制側傾效果還好的話,就不會現在所有賽車都裝配防傾桿,對吧。

遇到坑洞要放開電子防傾桿,也不是因為防傾桿沒作用只會造成不適。
這道理如果您搞懂了,大概就會把你講的內容全部翻過一遍

人家文章寫的很清楚,要抑制側傾,防傾桿最有效,過彎會不會側傾?會吧。
什麼時候側傾最嚴重?過彎吧。
那過彎時側傾嚴重本來就是優先改防傾桿,才跟著去設定懸吊,這是只要看過底盤改裝的幾本書都會提到的基本概念。
人家也說的很清楚,要在不影響舒適性的狀況下抑制側傾最好的方式是更改防傾桿。猴子兄的立論剛好跟這相反,您卻說他對,小弟當然要請問您到底對在哪?請問您回答了沒?
fake802 wrote:
人家文章寫的很清楚,要抑制側傾,防傾桿最有效,過彎會不會側傾?會吧。
什麼時候側傾最嚴重?過彎吧。
那過彎時側傾嚴重本來就是優先改防傾桿,才跟著去設定懸吊,這是只要看過底盤改裝的幾本書都會提到的基本概念。

fake802大大..您似乎沒有仔細看到我整個裝了又拆.拆了又裝的實驗心得報告....
您連結的那兩篇網路防傾桿的文章.在我要裝防傾桿之前.我也仔細讀過好幾次...
結論就是....那過彎時側傾嚴重本來就是優先改防傾桿,才跟著去設定懸吊,這是只要看過底盤改裝的幾本書都會提到的基本概念。...我就是被這句話騙去的啦....我的心得就是.那兩篇文章根本就是業者刻意誤導消費者好來推銷自家產品的啦......
我實驗的心得.傾向贊同猴子爸跟jerrychen0067兩位大大的見解...結論就是..想抑制側廎.就要從避震器先改善才對.而不是像網路說得跳過避震器直接加裝或加粗防傾桿.....
我實驗得心得就是原廠的整個底盤設計絕對是一體的.就是牽一髮會動全身.但是經過我這次的實際試驗心得.我證實應該要防治改善側傾要從避震器先改善才對.跳過改避震而直接加裝或加粗防傾桿就會破壞原廠整個底盤設計的協調性.而且經過這次實驗.我也確信改避震器來抑制側傾的效果絕對大過直接加粗或加裝防傾桿....
呵呵還有一個結論就是..活體實體驗才會有真相.推銷產品的網路文章往往是瞎掰的啦....
lf兄你好。

事實上,您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徹頭徹尾都只是搭配的問題,只有比賽用的車輛才需要在這種小cc數的車輛,一開始就用上2xmm的防傾桿,接著一定會配上合適的懸吊組;正常的一般性調教,都是從16往上換、17,18,19,通常換上一兩號就能符合各種需求又能兼顧舒適性且不必更換懸吊組(若有需求及預算,順便換上當然效果更好,但舒適度會下降)。
給您改裝的車廠直接給你一根特硬特粗的,當然拐的你哀哀叫,這是改裝廠的錯,不是理論上有錯。

其他就不要講太多去擋到人財路...
fake802 wrote:
lf兄你好。事實上,...(恕刪)


fake802
嗯?
可否請問您一共開了幾台車?? 改了幾台車??
一共改了那些東西??

不知道你有沒有開過 煞個車 車頭就會大幅 往前點頭的車???(我有 第一台是97年Buick Century Limited)

看你的發言好像 大部份 都在法系車 的發言區.....

如果先天 彈簧避震 阻尼 已經夠硬了

自然而然體會不到 什麼是
防傾桿 夠粗 搭配良好 (97年Buick Century Limited 改Addco 防傾桿 前29mm 後21mm + 前後引擎室拉桿)
彈簧避震 過軟(GM原廠FE1) 過彎可以輕鬆甩過 可是車身斜到 擋尼版可以碰到柏油路
Buick Century Limited 高速開時速120+ 左右 誇張搖頭擺尾也不會失控 穩穩的
但是時速60~70殺交流道就腿軟了

如果你沒有 開過 這種"軟"車~~ 防傾桿夠粗 彈簧避震 過軟的囧境 您是體會不到的


後來再換一台車~~ 這次索性 落Eibach彈簧 + Sachs避震..... 防傾桿 保留原廠size
下交流道 80~100 也不坑一聲 輕鬆抓過
可是問題又來了 高速開時速120+ 左右搖頭擺尾 就失控了 甩了一圈



至於您說防傾桿size 過粗 這之前 很多人都建議過了

我之所以會得到那樣的結論~
是從兩台 軟硬不同的車上 拆拆裝裝 反覆 驗證得到的結論......
p.s. 這兩台 都是前麥花臣 後三連桿... 重量也差異不大 都在1500kg 上下


終極的solution 當然是 "全部都上" 但是也要看版大是不是 準備好要 敗下去了
就算彈簧避震也改了 21mm 還是可能過粗.... 激烈操駕 撕裂 李仔籤 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fake802 wrote:
lf兄你好。事實上,...(恕刪)

呵呵fake802兄.檔人財路?.您言重了..沒醬嚴重的啦....
我只是想提醒您.我就是網路上那兩篇防傾桿知識文章的受害者...
那兩篇文章我是覺得刻意強調防傾桿的誇大功效而且忽略底盤的整體協調性.一看就是刻意為推銷防傾桿而寫的文章..
總之..我這次體會到的經驗就是要抑制側傾.應該就是大部分網友提供的心得就是先從改避震器開始.而不是網路上文章所建議直接加裝或加粗防傾桿...
 我覺得大家說的都對,都是店家的,,,,,,改車要注重的是平衡,如果店家有跟樓主溝通希望可以改善多少側傾,再下去建議或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假設側傾是100%,樓主想改善20%~30%,保留現有Q度或許防傾桿是對的,不過如果樓主想改善30%以上還叫你改防傾桿那就是錯的,因為側傾的70%絕對是先天不足,避震器太軟 阻尼行程長造成的,硬要用防傾桿來抑制側傾OK,不過樓主的車一定會有地方裂開或斷,因為你的車體不更強,因為你鎖防傾桿的支點會先發難~所以改避震器不改防傾桿就對?還是要看樓主希望降低多少側傾,犧牲多少舒適,因為改裝避震器大多是筒心變短,避震器上下行程變短 自然側傾降低許多,筒心變短相對阻尼就變強 阻尼變強  彈簧就變強(要不就觸底給你看),就會影響舒適,所以樓主要舒適,畢竟是小黃,那避震器跟防傾桿一起搭配一定最棒~
 假設你側傾是100%,你想要有60%的改善,避震器幫你改善40%防傾桿20%那一定會最舒適,如果都給避震改善那就是硬,也不對,因為你的防傾桿也會壓不住(假設避震器很硬),我想說的是改車要注重平衡,畢竟車體結構 板金強度都會引響你的體盤零件的,也會造成零件搭配上的效果~日系車防傾桿10幾MM起跳 歐系車20MM跳,不是沒有原因的~
 或許樓主改變側傾後就會發現輪胎不夠用了畢竟那些側傾量還是要消化的,所以車是很注重平衡的東西~
jerry,
小弟問您的好像還沒看您答過
我先澄清一點,mobile01並沒花錢來請我回答任何一人的問題,本著討論區的善意,當然是互有問答互取所需。
如果兄臺對我的問題沒回答的意願,那我當然也懶得對您的問題進行太多的解釋。

簡言,我開過的車少說10台,其中也包括美式懸吊的車型,如果是算嘗試過的車,那就...
網路上的文章都是國外千千萬萬賽事配合理論基礎去累積出來的經驗談,然後才被翻成中文,若要以某幾間廠商給錯的管來虧天,小弟自也不便多談。

說這會擋人財路,其實很容易理解,如果大眾都知道自己的需求只是更改個稍粗的防傾桿就能解決的話,那兩跟防傾桿前後加上bushes賣價不過5000,跟整組懸吊換完2萬塊錢起跳的生意,哪個有人做?
所以在還沒讓這種知識廣泛被了解以前,廠商當然是大推整組懸吊。
再不然就是投機者,藉著議題無限上綱給了你一跟完全不搭調的防傾桿...TRD的後防傾桿也不過做到22出頭,一般改裝哪用得上這麼粗的玩意?

要硬拿一百台改錯的車子來講理論不對,那小弟更是使不上力,美國車的屬性本來就為了適應他們的使用習慣所以顯得特別軟調,但這並不表示操控不好,只是他們的人認為這樣才叫操控好。
若要配合台灣人的習慣通常要整個都改到才行,但是premio對於一般台灣人的使用習慣來講只需要做一點點的調整,這豈可同日而語?
根據不同的習性有不同的調整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理論要看怎麼實踐,並沒人說改了防傾桿就不必改避震器,但是先把防傾桿設定好再去挑選避震器,才能順利在舒適跟操控上取得平衡,這也是文章所要表達的。

Chnoser兄講的好很多,其實先更改防傾桿的意義就如他所述。
再引述http://www.musclecarblog.com/story-95-improved_handling_with_antiroll_bars
的講法
How to Prevent Body Roll

By definition, body roll only occurs when one side of the suspension is compressed (moves into jounce), while the other extends (moves into rebound). Therefore, we can limit body roll by making it harder for the driver-side and passenger-side suspension to mov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ne fairly obvious method to achieve this is through the use of stiffer springs. After all, a stiffer spring will compress less than a softer spring when subjected to an equal amount of force. And less compression of the suspension on the outside edge will result in less body roll.

However, stiffer springs require the use of stronger dampers (struts or shock absorbers) and have an immediate and substantial effect on ride quality. So even though handling is improved, they may not be the easiest or most cost-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reducing body roll.

For many enthusiasts, the use of anti-roll bars--also known as anti-sway bars, roll bars, stabilizer bars or sway bars--provides a more cost-effective reduction in body roll with minimal negative impacts upon ride quality.

簡述...
定義上,側傾的發生是當車體有一邊的懸吊被壓縮,另一邊被拉長,所以我們當然可以增加彈簧磅數來減輕這種狀況。
然而,較硬的彈簧得配合更強壯的避震器(這就是我為何問那幾個問題),而且會直接且強烈的影響到乘坐品質,所以雖然可以增進操控,但這卻不是減少側傾的眾多方法中裡最簡單或者最有利益的方式。
對很多的激進者而言,防傾桿才是真正能在有限的經費中取得最有效的側傾改善,並且對舒適性的衝擊又最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