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汽車本質與操控性的關係

benzs350 wrote:
你沒看影片中有人手伸...(恕刪)


今天星期日,去賞車的人多嗎…
mikkle wrote:
今天星期日,去賞車的...(恕刪)


我睡到剛吃完飯

我不是業代

問我賞車不賞車的

現在在看電視

業代不會那麼無聊吧






benzs350 wrote:
你沒看影片中有人手伸出來指著要他過去嗎

從頭看到尾看不出有甚過人之處

你乾脆說你原廠洗屁股巴死Cayman S, GT3, Z4這樣比較有看頭


01 的小朋友永遠這麼天真可愛! 讓我打發無聊的時間!
Jaku 峠
shanyu0811 wrote:
我也是認為進口車不一定就是操控勝
而是要看車子本身的目標設定
定位在哪

個人蠻相信操控性的好壞之於車輛設計...說穿了其結果不過就主要決定於 過彎時輪胎與地面的角度變化多少罷了....
高剛性車身加前後高剛性副車架、再加上多連桿或雙A臂的前後懸吊 確實會讓輪胎保有更好的接觸面積...
但是那個差異說真的,只有在激烈操控時,複雜的懸吊幾何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而在一般人的操作下 恐怕也辨識不太出拖曳臂、雙A臂與麥花臣懸吊之間的差異...
於是有些聰明的車廠弄懂了這個問題癥結之後,便開始為了成本考量而簡化懸吊系統的一些幾何結構....
在平價的房車身上,大多數的消費者其實並不要求到多麼精湛的操控性...尤其是在都會區車速不到60km/h的狀況下,任何懸吊的差異 應該也很難讓一般駕駛所感覺出來才是。
shanyu0811 wrote:
相輔相成好的技術是可...(恕刪)

因為小弟遇過很多開台好車就以為自己技術很少的人,
山路跑輸了只會在直路上不爽的挑釁。

shanyu0811 wrote:
基本上連S2000容易發生轉向過度或轉向不足都不了解
就沒什麼好討論的
當然我也認為還會有其他的原因影響到過彎極限或瞬間操控反應
就如同不同的驅動方式也會影響輪胎大小也會影響
但我覺得不可否定底盤方面的重心及側頃就沒相關
我所講的都是因為自身的經驗
敢問您對於自車的改裝部分
是否有嘗試過這部分


你是說你不了解 S2000 容易發生轉向過度或是轉向不足嗎?

從你講重心低會改變避震行程 抑制側傾會增加過彎極限 我就知道要馬就是不要討輪 要馬要講很多 從頭講起 我選擇懶的討論

因為你如果搜尋過我以前的發言 你就可以回答自己現在的問題 跟修改現在的觀念

我車子第一個改裝的是 data logger 車輛資訊紀錄器 來 記錄 車子的 速度 剎車距離 路線 加減速G值 左右側向G值 區間時間 單圈時間 我還不夠專業 沒有擴充 方向盤角度 油門剎車深淺 避震器行程車高變化 (但是我有用束帶 測量避震器行程使用長度)

我會測試 不同車高 不同避震器行程 不同 compression 不同 rebound 不同前後下壓力 不同定位 不同防傾桿 不同胎壓 測量胎溫 單圈時間 區間時間 來對照

你說你自身的經驗是 改裝防傾桿 感覺車輛極限變高? 還有呢? 你知道 roll center 跟 center gravity 跟 側傾的關係嗎?
Jaku 峠
我有些不懂這個主題在討論的重點

不過對常有人說的操控好不好
我記得有汽車雜誌(好像是motor trend)針對一些跑車測試[側向G值]
我的解讀是也就是測試橫向加速度
相衍伸的好像是F1常提到的corner speed
一台車可以在不失控狀態下達到側向加速度大
也就代表這台車可在彎中的速度達到很快
也就應對到這台車操控不錯吧?(直線應該不在討論中,當然彎中要快馬力還是要夠大)
這是我想到可以[客觀]測試一台車超控的數據

另外我覺得討論一台車時應該考慮所有的部份
也就是這台車配什麼胎也算是一部份
當未換胎前所有可能都是白搭

至於駕駛人的主觀很難定義,應該也不需討論吧

Jaku wrote:
你是說你不了解 S2...(恕刪)


我是指那位批評的仁兄
拿出一大堆影片數據的仁兄
如果連一台車的特性都不了解
不就是胡亂攻擊

""從你講重心低會改變避震行程 抑制側傾會增加過彎極限""
我可沒說避震行程 如果你把車高降低
緩衝的力道還是跟原廠設定一樣軟
因該沒人會這樣幹吧
抑制側傾會增加過彎極限
也只是強調過軟的底盤設定
容易導致車身的扭曲


還有...
你如果要跟我討論
我會感到很高興
但是你要我去搜尋你的文章
老實說...我找了約10頁
沒有看到相關的討論
要全部看完可能會很花時間
你如果認為重心低跟傾角不是很重要的話
那一些如法拉利、藍寶基尼、諸多的跑車設定為何要把車高壓的那麼低
您既然賽道經驗豐富
那就拿吉普車來說好了
同樣一個彎道極限重心高的吉普車下場會不會是翻車
那如果你拿你的本來重心就低設定就偏向SPORT的車子
如果一味再壓的更低 底盤再搞的更硬
不一定會比較均衡
這我當然了解
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市售車兩百萬以內的角度
當一台設定在家用房車的Altis同樣的時速90度高速過彎
會不會因為它的高重心軟底盤造成翻車禍失控
然而以我自身的例子
現在更換了較粗的防傾桿
前後設定的軟硬
相同時速下的確減少了失控的感覺
再看看原廠3系列的M Power
原廠的防傾桿就硬是比較粗
這些設定為什麼??
而且我相信一定的強度對車體的反應增加
會益於抓住較好的行車路線

所以以市售車都偏軟的設定
我很難相信你所謂的改善防傾及降低重心不會影響到操控極限

p.s我一直拿Altis做比較,傷害到T牌的車主,先說聲抱歉,但是不可否認的T牌的車子有著安靜及舒適的優點,只是以目前的方向,Altis的確是比較好拿出來對這一方面作比較的‧
Cloudy Shiau wrote:
我的解讀是也就是測試橫向加速度
(恕刪)
這是我想到可以[客觀]測試一台車超控的數據

中型房車比較
這篇我貼很多次了,也被罵白目很多次了
你可以看到Camry的側向加速g值跟Accord一樣,MT figure eight中Accord還墊底
煞車距離Accord也是墊底的,
這些科學化的數據只能證明這四台車中車輛極限最低的是Accord,但不能代表"操控性"是墊底的
所以我才說這"操控性"玩意很主觀的,
他講的到底是車輛給人的信心??還是整體車輛的操控極限??
若是前者,那很主觀很難量化,光一個路感好壞就難量化了;
若是後者,那就架儀器測側向加速值,把輪胎換一樣的下場側,越高的側向加速值就是懸吊與車身設計的搭配越好

在一般家庭房車吵操控性好 = 主動安全性好其實是很無聊的事
因為原廠胎都太"省油&省錢"了,這種胎你的繞錐就是跑0.8-0.85g,無論是哪台操控性神車
不知所云的topic.
Vehicle 和 Car 是不一樣的.
這篇談的應該是vehicle, 而不是car.
什麼是vehicle, 有句俗話, 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裡面的那個"車"就是vehicle.
vehicle的目的是transport, car 則是vehicle的進化, 讓drive有transport外的其他功能.
不過大部份人都搞不清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