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摘要: 兩岸貨貿談判進入最後一輪衝刺,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20日表示,《貨貿協議》文本「已談得差不多了」,爭議點在於降稅幅度與降稅時程。但在此最後衝刺期間,傳出我方爭取汽車整車零關稅輸陸,已確定夭折。官員透露,陸方開出台要在整車輸出提高關鍵零組件的自製率條件,由於台灣汽車引擎等關鍵零組件仍仰賴美、日,要爭取降稅機率相當低。
陸要求提高自製率
大陸車市去年上看2200萬輛,但在整車輸陸高達25%關稅下,台灣整車難以分食此大餅。兩岸ECFA早收清單談判,我方原盼以關稅配額方式,爭取納入第一波早收清單,但無攻而返。這次貨貿談判,我方再接再勵爭取,但陸方要求台灣整車在關鍵零組件如引擎、底盤等提高自製率,減低對技術母公司產品依賴,才能平息大陸業界認為對台降低整車關稅是「引外敵打自家」疑慮。
官員說,要取得零關稅幾乎是不可能,但若在條件上能達成共識,還可能爭取到部分降稅。官員說,目前已和陸方磋商自製關鍵零組件的品項與比率等降稅條件,但目前還沒有結論,要有突破性斬獲恐怕相當不易。
新聞來源: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00249
saho8888 wrote:
陸方要求台灣整車在關鍵零組件如引擎、底盤等提高自製率,減低對技術母公司產品依賴,才能平息大陸業界認為對台降低整車關稅是「引外敵打自家」疑慮。...(恕刪)
台灣自製零件的供應商大部分都是做外觀件
關鍵零件如引擎底盤應該是國產車大廠自己要想辦法
可惜幾十年來可以說是毫無建樹
是說國產車廠本來就只甘於做外國廠牌旗下的組裝廠,一切也只能聽命於母公司...
前陣子有部日劇叫做LEADERS,改編自豐田從紡織廠轉型開始造車的歷史
看過後雖然覺得造車真的很不容易,但還是有機會
技術落後英美50年,摸石頭過河失敗再多次總是會有成功的一天,笨人做事就是這樣的了
台灣人自以為聰明又短視,拚勁真的是輸很大
經國號的發動機, 當年跟美國蓋瑞特合作, 也是蓋瑞特未曾研製過的, 等於是雙方一起從頭搞, 原本要用原有舊發動機修改, 後來評估後發現, 等於重新設計還比較實在, 所以帳面上用以前的教練機發動機設計, 實際根本是一顆全新設計的發動機, 因為戰機主流渦輪扇發動機是軸流式, 台灣卻是離心式, 就是因為蓋瑞特以前研製的發動機基本都是離心式, 從頭以軸流式發展風險太高, 所以採用非主流的離心式, 優點是省油但推力效率就輸軸流式, 而經國號短腿(航程不足), 主要是當初美國官方對台灣研製戰機性能做出許多限制, 導致機身很小, 油箱更小, 這才是航程低的原因;
阿帕契維修問題, 那是陸軍本身的技術問題, 維修和後勤系統不行, 越先進武器隊人員素質和後勤維修要求更高, 一架5千萬美金的軍機, 一年操作和維護成本就是幾百萬美金起跳(看飛行時數多寡, 我們一般車子是看里程做定期維修保養, 飛機則是看操作/飛行時數, 例如飛行多少小時在維修檢測多少小時, 全都要照標準運作); 一般多數先進國家購買武器, 尤其是大型武器(軍機, 軍艦, 車輛, 飛彈/火炮等), 是要評估整體壽期成本(武器採購成本, 後續操作維護, 零件更換,改進等等成本),
假設一件武器採購成本1千萬, 那整個壽期成本(還要算進服役20~30年間的通貨膨脹成本)達到3~5千萬都很有可能, 可是台灣軍購案的建置卻常常停留在一戰二戰的水準, 採購似乎沒有經過嚴謹的成本估算,常常買來武器後續就放倉庫堆著(拿來裝檢用), 有拿來用的
常常缺零件(因為保養訓練爛加沒錢買零件), 說句難聽點的, 國軍的預算規劃水平跟第三世界國家差不多, 很落後; 海空軍還好, 陸軍非常糟糕, 常常編制上有這個裝備, 倉庫也確實有, 但是基本沒拿出來用, 會用的也很少, 熟悉的更少;
一個國家竟然能把一半的國防預算拿來支付人事費/退休金真的很奇葩,正常國家了不起3~4成(4成都極稀有), 導致沒錢維護裝備, 維持訓練, 最後就是部隊不能打仗, 所以才鬧出現役職業軍人戰力不如後備義務役軍人的怪事(這是某國軍事訪問團來台灣參觀演習得出來的結論和疑問)

經國號的研發帶動整個台灣的航空產業, 迄今許多當年參與的民間供應商, 現在都變成還航太等級零件供應商, 能拿外國波音, 空中巴士,GE(奇異) ,P&W(普惠),RR(勞斯萊斯)的原廠認證, 航太產品光是航空級螺絲和扣件就是一般零件5~10倍以上的價格; 各種零件認證難度最高就是航太零件, 再來是航海, 最後才是陸用.
GE, P&W, RR是全球三大航空發動機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