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移,一直是我想嘗試的運動。

之前我碰巧在小惡魔看到一篇「飄移培訓」的文章,非常心動。不過和Mobile01上的官方文章不同,我想以民眾的角度來分享上課體驗。

為什麼會對飄移有興趣呢?
我得承認,頭文字D絕對是主因,能把車子開到「飄起來」,就是一個小時候的夢想。不過另一方面,本著「低成本玩車」的初衷,我也在思考不同管道,包括模擬器、卡丁車、金卡納和飄移等。

事實上,我之前就找過飄移相關資訊,比較有印象的是TDS和速邑,SDC還是第一次正式聽過。(更早之前是看到統哥的介紹,不過年代久遠,就沒放在心上。) 所以我選SDC也沒有特別原因,就是因為剛好在網路上看到瘋車Bar的影片,踹了臨門一腳。



我本來用FB詢問相關事宜,不過他們回覆頻率似乎不高(到現在還沒回我),到最後我是直接打電話加Line才聯絡上。

SDC的練習場地就在速邑,台中北屯,具體位置是以前的亞哥花園。順帶一說,速邑自己也有飄移的班,他們似乎是用後輪套筒的方式讓摩擦力降低,我在新聞上有看過。

至於費用部分,瘋車Bar說一人15000起,實際上我詢問到的方案是45000再均分。也就是單人45000,兩人各22500,或是三人各15000。如果超過三人,他們建議包兩台車,就是用85000去分。

這部分包含了場地、車輛、輪胎、汽油、食物、水.......等,反正人去就好。上課時間是1000-1700,中間1200-1330休息,所以實際有5.5小時。


在提到課程之前,我先從一般民眾和賽車遊戲愛好者的兩個視角切入「飄移」。

我想大部分民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甩尾到底有什麼「意義」?
其實跟任何運動項目一樣,所謂意義都來自人為賦予。馬拉松跑到SUB2、硬拉破500公斤,很偉大,但完全不「實用」。飄移運動也一樣,市場不大,因此增加失控之下的安全,就是飄移課程的最大賣點。教練也花很多時間在講解車輛失控的組合,例如方向盤、油門或環境因素。

我感覺這是一種商業宣傳手段,讓民眾能產生興趣。因為對行車安全有興趣的人,絕對比嚮往飄移的人還多。所以,與其執著於飄移的實質意義,倒不如認識和享受這項運動。

另一方面,對於喜愛各項車輛運動的我來說,賽車模擬確實對於車身操駕有幫助。我的駕照比較晚考,上路駕駛里程約5萬,應該不算多。不過我因為交到壞朋友,有玩過一陣子的賽車模擬器,所以對於車輛極限動態的掌握略高於一般民眾。另外我也喜歡開卡丁車,算是比較輕鬆的業餘愛好等級。

然而,雖然我對於車輛和駕駛的了解很多元,但是廣而不精,所以技能常常學半套。舉個例子,我可以用小發財燒胎和跟趾,但是成功率只有70%。練模擬器的時候,我可以用4WD跑拉力,U turn拉手煞稍微飄移過彎,但無法維持動態超過1秒。我也曾經想用軟體練習飄移,但是從沒成功過。甩尾練不會,我倒是很會spin.

所以,我就去上課了。


上課當天,教練阿仁(專業車手王昱仁)先講學科,包括車輛的重心轉移因素和一些救車影片案例。在簡單易懂的講解後,接下來是術科環節。

按照阿仁在Line裡面的說法,他有自排和手排的Toyota 86
到場上課時,我們的用車是手排Scion FR-S (和86是兄弟車),2 way LSD,防撞桿都換過、車標也拆掉。另外還有一輛自改手的教練車,全車內裝燈系拆光,我目測是1990年代的Benz W140或W202車款。透露一下,阿仁說他的戰車是接近800hp的Silvia,但我沒有親眼看到。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第一關,練習起飄。

方向盤打好角度,掛一檔繞圓圈,然後油門大力灌下去。這裡的重點就是讓引擎瞬間炸出動力,不能慢慢補進去,否則容易推頭(understeering)。

另一方面,輪胎開始叫之後,還要繼續催下去一大段,車尾才會真正開始滑起來。如果不放油門,車輛會呈現不規則轉圈,也就是spin,同時駕駛也有機會感受到油泵吸不到汽油造成的動力中斷。順帶一提,由於駕駛坐在左邊,所以一開始都是向左邊轉,比較好抓距離。

第二關,繞錐反打(countersteering)。

這就是甜甜圈(doughnut),盡量讓方向盤和油門保持在特定區間。按照殺手蘭的說法,口訣是「轉踩放抓修」。我覺得敢放方向盤是重點,因為要靠車輛慣性把前輪扯到正確角度,然後駕駛再介入修正。關於要不要放方向盤,兩個陣營的說法我都聽過,但我的想法是除非手臂速度夠快,否則還是放方向盤最不會失誤。

在此我的另一個錯誤是油門常常補太大,因為我擔心收油門之後會無法維持飄移,所以喜歡踩到底。我也是無意中依賴斷油機制(約7500rpm)來維持穩定引擎轉速,但實際上就是在作弊。經過練習之後,身體開始放鬆,我也比較能穩定控制輸出。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第三關,繞錐逆甩。

和第二關很像,只不過變成往右轉。對於車輛來說,油門和方向盤都沒變化,但是對於駕駛者而言,因為距離不好抓,而且起飄前看不到三角錐,再加上離心力(車身提供圓周運動所需向心力)更強,所以難度往上跳了一階。我在這關的練習時間是上一關的兩倍以上,然而我清楚知道這是基本功,所以還是盡量把握每一次機會。


第四關,繞8字。

簡單來說,就是把正甩逆甩連在一起,但是實際上難度很大。除了各自繞圈需要的準確放方向盤時機之外,最困難的是感受重心轉移的瞬間,因為這會影響到車身角度、輪胎恢復抓地力的過程和補油門的滯後反應。我失敗了非常多次,只能逐漸累積那些成功的剎那,讓整體成功機率變高。

本來已經夠手忙腳亂了,更驚喜的是,艷陽高照突然變成斜風細雨,我坐在車子裡面覺得淒風苦雨。飄移的重點一直都是穩定維持動態,而不是單純讓後輪開始打滑。所以下雨天很好起甩,但是很難飄移。在下課之前,我勉強完成幾次完整的8字,但是想要讓人車一體,顯然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的飄移練習影片(Vimeo)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我覺得這個關卡的精隨,就是「折身」(transition)
飄移的車輛會在恢復抓地力之後,一瞬間往另一個方向衝。我們就是要借用這個力量,讓後輪再次起飄,做出反方向的甜圈。

準確而言,「∞」這個形狀是錯的,因為文字形狀的兩圈大概只有各270°,而車身路徑至少需要360°,但實際上的車頭指向,大概需要做到390°

所以在角度部分,我一開始都做不夠,一看到車子快到定位,就提早放方向盤,但下場就是直接衝去輾錐桶。

後來經過阿仁教練提點,我刻意繞過頭,等整個車身確實飄進兩個錐桶之間後,再大力把車頭拉回另一側。因此,我不但可以讓車身質心順利繞8,而且能有效轉化抓地力,銜接上另一個甜圈。


四關練完,信心大增,但是礙於時間因素,我只能下課。

檢視自己學習的成果,起飄和正甩三星順利通關,逆甩可以拿兩星,繞8只有一星低空飛過。由於我和另一位學員輪流操駕,所以實際上大概只有五輪練習機會,而且每次輪流都需要重新「暖身」。如果時間更充裕,我有信心把繞8完整拿下。

另外,課間有SDC和速邑聯合示範的「追走」,學員可以坐在副駕觀察教練進階的操作。如果沒看錯的話,他除了靠重心轉移起飄外,也用到手煞讓車身快速調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技巧是在飄移過程中採下煞車,靠前輪減速,俗稱「定桿」。至於短暫踩下離合器並瞬間接回,讓高轉速的引擎破壞輪胎抓地力,我不確定教練有沒有使用,但他在學科有提過。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整天的課程下來,我給阿仁教練和SDC 95分。

他全程都保持微笑,而且也很有耐心,我覺得這能幫助學員快速進入狀態。另外,工作人員的支援也很迅速,換單顆輪胎不用一分鐘。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想必大家看到這裡,對於課程的內容都有初步了解,應該也和我一樣想要嘗試。不過,我認為還有一些細節,SDC能做得更好。

阿仁不會罵學員,但是我看到他一度不是很高興的對工作人員講話。為什麼? 因為車的油水沒有檢查好。要上課了,臨時發現車的水不夠,還要去提水加滿。或是中途要換車時,方向盤油也沒加,所以再去找其它車輛。

我覺得以一分鐘超過100元的學費來計算,這些時間應該本來就能省下來。況且我一直處於練習時間不夠用的狀態,所以看到這些作業流程消耗時間,就覺得可惜。

另一方面,我覺得SDC可以思考如何降低民眾詢問的門檻。我因為瘋車Bar和Mobile01的文章,而到網路上搜尋SDC,然而點入FB傳訊息,卻一直沒收到回覆。阿仁半開玩笑說過,他希望每天都有課。所以,我感覺問題出在於聯絡管道。

或許有一些人跟我一樣,本來有興趣,但是找不到管道而放棄。要不是後來打電話,我可能就要錯過這些精采課程了。如果有下次的話,希望這些地方能改善,我會給SDC滿分。


下課後,我和阿仁聊到模擬器。

我是用Thrustmaster的TS PC方向盤,但是他建議我升級成「直驅馬達」。關於升級方向盤,我也肖想很久了,或許又要某個契機再推我一把,把錢花下去。反正我其它踏板、手煞、排檔都是Fanatec的,等級應該能跟上。

至於模擬軟體,我一直都是跑最硬的 rfactor 2 和 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 (ACC),偶而玩 Project Cars 2 看風景。壞朋友把我推入火坑後,自己去玩歐卡和Forza系列,往非純競速的路線跑,結果我反而練得比較久。阿仁說他是跑AC (ACC前代),而且還有個小故事。

據說有個跑China GT的車手平時都練模擬器,上課進度很快,第一天就到二檔8字。後來阿仁因此接觸模擬器,看來他也遇到壞朋友。順帶一說,我剛好聽過有個國內跑這項賽事的車手,也確實在練模擬器,可能就是同一位。

按照阿仁的說法,如果習慣模擬器的操作,會很依賴方向盤,我覺得這個觀察很合理。畢竟模擬器通常不能重現G值(先不要說百萬等級的G力椅),駕駛是相對靜態的感受車輛行為。可是實際飄移的時候,不但要對抗G力和晃動,還要自己過濾掉一堆噪音,所以也需要一些時間熟悉真實車輛動態。

當然習慣模擬器的駕駛,還是有優勢的。我自己感受最明顯的,除了折身的瞬間重心轉移外,還有就是起飄的漸進過程。開模擬器的時候,我是透過視覺、聽覺和方向盤的回饋來判斷。但是真車多了一個管道,直接把橫向動作傳達到身體,我感受到「頂住」和「起飄」給人體的壓力差異,反而好上手。


閒話也說完了,這次真的下課了。

不過回到家,我又繼續找一些學科資料,希望和學習經驗結合。
我覺得整個飄移過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摩擦力」。高中都教剛體的摩擦係數,只要突破最大靜摩擦,就會瞬間掉到動摩擦。也就是當外力增加時,要嘛不滑,不然就是一直滑。可是實際上輪胎是軟的,它不會瞬間失去抓地力,而是隨著「滑移率」增加,摩擦係數慢慢減少。同理,當滑移率減少的時候,摩擦係數又會自己增加回來。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這就是甩尾困難的原因之一。不論我在桌上滑動硬幣還是酒杯,我都可以大致預判它會滑到哪裡,因為基本上它的動摩擦係數都相同。可是說到輪胎,它的摩擦係數會隨時變化,反映到車身上就是抓地力和推力,這也是我一開始練習8字很容易突然往前衝的原因。所以,油門最好保持恆定區間,否則滑移率變化太大,會造成飄移困難。

當然上面說的只是一個方向的分析,實際甩尾的時候,後輪和飄移方向會呈現一個角度(滑移角),所以摩擦力的影響更複雜。

在檢視練習的照片之後,我又有新的發現。

我不是在幫自己的卡關找藉口,而是想透過課後的反省來彌補技巧的不足。一般情況下的輪胎,會稍微往外傾斜(negative camber),搭配過彎時的重心轉移,剛好能讓承受最大壓力的外側輪,完全貼合地面,進一步增加過彎極限,我也十分習慣方向盤扯動和過彎G力的關係。

可是在飄移反打的時候,我不是收起轉向角度來承受更大的側向力,反而要把角度打開,讓車身飄移的幅度更大。再加上束角(toe)和後傾角(castor)兩個變數,飄移的方向、重心、側向力、方向盤拉扯......都和正常過彎不一樣,所以我必須要重新塑造肌肉記憶。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講白一點,一般開車過彎,如果方向盤突然變輕,那99%出問題,必須趕快回正重新抓地。但是飄移的方向盤變輕,有可能是正常現象,甚至在車身側向拉力非常大的狀況下,方向盤也幾乎不會扯動。我不確定頭文字D的「點菸飄移」有沒有理論可能,可是連我這個新手都能很輕鬆的單手修方向盤,我想這就是飄移打破日常駕駛經驗的地方。

最後我給各位一些關於練習飄移的建議。

阿仁說越年輕的學員吸收越快,不過他也有70歲的學生,可見年齡本身不是關鍵問題,學習的企圖心比較重要。雖然操駕確實需要體力,不過經過適當間歇休息,應該都能將經驗轉化為能力。

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以一開始就找飄移訓練課程,一路往中高階邁進。如果對於價格比較敏感,我認為先跑Karting和sim比較好,可以達到80%的效果,但使用真車練習終究比較適合。

我相信踏出第一步之後,飄移的學習門檻不高。我也相信持之以恆的學習,終究能讓技術變得純熟。Ken Block和土屋圭市的背後,一定是無數操壞的輪胎。


第一次接觸飄移,體驗良好。
相信經過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提升飄移的實力。

教練參賽經驗豐富,武藝高強自然不在話下。
連在現場的狗,尾巴也很會甩......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飄移初體驗 SDC 失控安駕
文章關鍵字
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共同討論關於失控安駕與漂移賽車運動!

SDC失控安駕&漂移培訓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78119482203811/

在這裡附上我們SDC的聯繫方式

電話&LINE:0988029992
感謝分享心得

也好想試看看~
與AP2擦身而過...殘念...0~0
很棒的分享 感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