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了商業週刊的報導,目前全球有近 85% 的NB是在大陸崑山生產,全台前五大NB廠都移到大陸了,往後的日子,還會有更多商品是 Made in China,這是全球的趨勢及潮流!

大家還是把重心放在手機的實用性及功能性上吧!
Riky wrote:
看了半天結果還是不知道誰做的...
只看到一個路人甲丟了一張圖上來...
然後一群人沒憑沒據的吵翻天...Orz
拜託哪個好心的"路人乙"幫忙一下拿出"明確的證據"告訴大家到底是誰做的

其實小弟是覺得是標題本身所造成的,在台灣就是這樣,只要一扯上兩岸,再來個嚴重羞辱,那就是沒完沒了! 若是單純的討論 ID 造型,大家或許會比較理性吧!
過了預定發售日還不能買到的原因.....

手機全部被扣在海關,出不來,前陣子還雞飛狗跳要在新竹先佈線生產來應急.
後來問題解決了,在新竹生產的計畫就取消了.

現在應該買的到了.




我覺的討論可以,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不要有情緒性的言語攻擊,這樣沒有人會尊重你

設計在台灣本來就條不好走的路
在於整個環境本來就不尊重設計
一個不尊重設計的地方怎麼培養出如apple、sony的設計師
雖然台灣都有作他們的代工

不久之前藝術家黃銘哲的雕塑
在板橋新站因為法師的一句話而被竄改
很難想像有這種事發生
如果是自己的東西,那是非常生氣與難過的
這裡的商人大多短視近利,賺錢比較重要
可以為了省顆螺絲的錢,而犧牲原本的設計
我想01上的設計同行都能體會

A700 的確是在台灣設計,是位女性設計師設計
A701 是我另一位朋友操刀
很多事情不是單純的設計而已
A700是有改進的空間
但如我前面所提或多或少會被公司高階主管所影響
曾經,只要是3C資訊產品我都有設計過
但我已經好幾年沒碰過3C產品的設計
因為那時候受不了客戶對設計的指導而退出

這幾年ID突然變的熱門,設計受到重視當然是好事
但是希望不要流於炒作,變成三分鐘熱度
因為設計不是趕流行
設計是生活上對美體驗的呈現
每個細節都能有設計的存在
不管是產品上或是整個環境視覺景觀
在台灣都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像很多人出國後回來,都受不了台灣雜亂無章的都市景觀
以招牌而言真是視覺上的強暴,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特色
而我最喜歡的台灣美麗海岸線,卻會出鐵皮屋搭建的違章快炒店

當然現在已經有在進步,但是還是不夠
樓上marxwang提到"漢寶得談美" 的確是直得一看的書
應該列為中學的基本教材,美學真的要從小扎根
的確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不作不行
不然等到彼岸的設計能力提升了以後(雖然對岸的美學也在起步)
這沉重的標題將會成真



願你我勉之



garfiwang wrote:
上次看了商業週刊的報導,目前全球有近 85% 的NB是在大陸崑山生產,全台前五大NB廠都移到大陸了,往後的日子,還會有更多商品是 Made in China,這是全球的趨勢及潮流!


也不見得喔,中國工資上漲,妥善率低,欠電問題,重稅,法治欠缺
以及許許多多的經濟,非經濟因素林林總總加起來
我想這股"全球的趨勢及潮流",幾年內,如果吹向越南還是印度
我也不會太感到驚訝(希望屆時我國廠商已經有足夠管理人才去面對下一波挑戰)
我反而比較在意的是,中國網友的幽默感與審美觀有稍微往前追的趨勢
這代表我國在軟體面,應該要加把勁了
消費者可以學習更挑剔更龜毛一點
這對增加國家競爭力是有幫助的
推倒推倒推倒--歡迎加入拍郎枯拉布
看了,也沒有什麼好不好笑,只是兩岸的~人文~的差異!及素養的養成吧了,本來就是落差那麼大?

google wrote:
不同意大家的說法
外表可不是見仁見智那麼簡單喔

在工業設計產品設計
從外表的設計準則,如黃金比例
到事後的產品調查,如82原則..


少說也要8成以上潛在消費者認同的產品
才是好的設計


例如ipod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的造型滿足了八成以上人們的滿足



而A700這台
看看網路上的討論
幾乎有八成以上都反對該造型
本人是非常看淡該國產手機拉
一方面為此心疼
國內或中國(哈 我是兩國論)兩國的工業設計都要加油


不要再拿什麼「外型見仁見智」來當不求進步的藉口!

美是有規則可循 但真的是見人見智

如果黃金比這麼好用 就不需要工業設計師了

見人見智一點都不簡單...

8成以上潛在消費者認同的產品才是好的設計? 你要用什麼方法知道8成以上潛在消費者認同你設計的的產品???
這句話又是出自於哪裡?ipod能滿足了八成以上的人???

不求進步應該是指我們的社會吧....哎




樓上的
若你依然對「美是見仁見智」該信念堅持不移
那建議你去看看工業設計和室內裝潢的樣書
想一下為什麼那些呈現在雜誌上的作品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另外你提到的,我說滿足八成人口的講法那是拿82法則舉出的數字
或者你要拿2005年度mp3 player市場中ipod的出貨量所佔比率來看也可以


美學是有機可尋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去看實務界蘋果美學或moto的三公尺美學的內容


恐怕不求進步的就是有「美是見仁見智」這種想法的那些台灣工業設計師
那才真的可悲
因為老是為失敗找藉口
(請不要自行對號入座謝謝)
發現這社會上
外行主導內行的情況還真嚴重...

若美學真如同有些人講的見仁見智
那試問何來美術?何來的貝聿銘?何來的ck?
見人見智之所以不簡單...就是因為大家的需求及審美觀不同 你要客觀的設計出能滿足大部分人需求或是特定族群的產品
(工業設計不光是只有產品外型!!!)

我之所以質疑82法則 是因為沒說出出處 它打哪來??? 就算有出處 它夠客觀嗎? 好的產品是這樣定義的嗎?

ipod的出貨量就能看出8成以上潛在消費者認同ipod ??? 我只知道銷售量可以看出市占率 出貨量能代表什麼???

我從來沒說 美學無跡可尋 但是你有看過美學的書嗎? 你不知道美學其實也是一種哲學嗎 在美學裡沒有絕對的1+1=2這回事

說真的我不懂美術 但是網路資料發達 下面是我覺得蠻能定義它的答案

1,美術為藝術範疇中的一種
2.美術可分為平面和立體二類
3.八大藝術中,繪畫.雕塑.建築,稱為"美術"

貝聿銘是大師 但不代他認為的美就是絕對的美 就拿你的82法則舉例好了 8成的人支持他的美 但是剩下來的人勒﹖他們的美就不是美?

ck是流行服飾類 拿來跟工業設計還有美一起談有點怪...

沒錯 這麼社會外行主導內行的情況就是那麼嚴重 尤其在工業設計這塊領域 所以不要說工業設計師努不努力(大部分的工業設計師都是很努力的) 而是要說這個大環境沒辦法讓工業設計師發揮所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