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講得, 如有雷同, 純屬巧合...
以NB來說, 確實, 硬體的成本是固定的, 但是每個國家或是區域, 會有該地專屬的手冊/無線認證, 更別提要訓練
客服人員以及工程師解決該機種各種問題, 那當然還有各式零件的備料, 以上這些都是成本..
而市場的規模大大影響了這些固定成本的攤提, 不僅影響售價, 也同時影響了是否能上市的結果..
以台灣的市場規模而言, 如果不能賣個上萬台, 那所做的電磁檢驗及各式認證將會很明顯的轉嫁到要在灣上市
的這個機種上, 能賣得越多, 每台機器要攤提的就越少.
另外, 還有一個狀況是政策性的問題, 比方說該公司該年的目標是在北美拿下前三名, 從相關的主管到sales當然都
拼了命的去達成, 甚至為了達到此一目標, 公司可能還會有補助金額協助達成目標, 這樣在公開場合或是媒體上
就可以說; xx公司在歐洲十幾個國家都達到市占率前三名之類的話..
而台灣很遺憾的, 在種種考量下常會被犧牲或是放棄, 因為數量太有限了...甚至有時某些機種台灣根本連上市機會
都沒...
生意是很現實的..
禿禿22 wrote:
對此方面我的確沒啥...(恕刪)
你所講的這種電子業不是像acer asus這種跨國性的品牌電腦..
最多只是像鴻海或某些電子零件廠的模式...
雙A比起鴻海有何不同? 差很多很多,..
鴻海只需把產品組裝出去就算了事..
其他就是那些品牌廠的問題, 包括行銷, 維修等問題..
都不必再來麻煩鴻海...
雙A還要建立在某個區域的營運體系..
以台灣來說, 台灣的皇家就是很大的開支..
在台灣賣筆電, 大盤商跟店家的營運成本也要加進去..
把這些固定成本拿來攤給台灣的銷售量, 台灣地區其實很難賺啥錢..
因為量少嘛... 就算售價比老美高也沒用..
老美的量可以讓華碩採薄利多銷的方式去賣...
前面網友講到一句重點: 市場的規模影響固定營運成本的攤派, 也影響到產品售價...
我講過, 不相信自己下來做就知道了... 沒有足夠的規模, 這個薄利體系是必然慘賠的...
lucifer@mobile01 wrote:
請不要拿夏威夷那種極...(恕刪)
感謝您資訊的提供....讓我了解更多數據,也許我周圍的人跟自己都是屬於低於中產階級的一份子吧. 所以我們比較的層面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窮人是變多了.
因為我自己是個必須靠學校提供獎學金 才繳得起學費的學生,而我的父母現在已經退休,一個月靠著900多美金的社會福利金過日子. 我弟弟就算是在CISCO工作 薪水不低 但是已經裁員好幾次,他寧可把薪水都存起來.在這次的金融海嘯之下,我可以確定就連已往傾向消費的美國人,現在也認為儲蓄是必須的. 我只是認為美國的窮人變多了,當然有錢的還是很有錢.就連加州之前都宣布即將破產的訊息. 如果照您說的美國景氣沒有不好,那為何很多汽車公司要跟聯邦借款? 景氣不好,消費力自然消弱,儲蓄當然就提高了,就算現在存款利息很低....那電子產品降價,就是為了要刺激買氣,也許您說的中產階級依然是買得起.但是變成低收入的人,今年也變多了.
我是真的不認為人民的消費力有比之前提升,尤其是像這類的電子產品. 還有在美國給小費是很正常的事情吧,當然美國人不給小費,那是因為餐廳的服務品質很糟糕.但是大部分還是會給個10%
kan38 wrote:
稅的因素?
不同國家法令規章對於電腦內建不同軟硬體(不同成本)的規範?
不同市場的消費偏好?(想想台灣南、北部人對於吃蕃茄的不同癖好,加薑末?加梅粉?)
等等等等.....
另外,只吃大單(幾k)不做小單(幾台),還真的就是acer、asus、hp、lenovo這種大廠商會做的事情,如果你願意從邊際成本效益這個概念出發,應該不難理解...
另外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你所提到問題的案例則是全球化下的汽車產業,一地製造的汽車何以在不同市場會出現不同價格?只因為廠商無良?還是有其他的影響變數存在?
...(恕刪)
我查了美國對筆電的進口稅率. 原來是零. 不過我之前拿來比的都是稅前的價錢.
我用來比的機種是一樣的 8949g...連配備的差價都算進去了.
台灣就是貴過美國5000NTD.
只吃大單這個問題就是廠商無良的問題啦~ 用小單跟大單一次過的批量生產, 生產成本是一樣的. 反倒是運去美國的運費更多. 成本更大. 這點還沒有提出來過.
Arlington wrote:
市場規模絕對不是場面話, 不知道你們工廠是不是產線都滿? 24小時三班輪?
產線作調整都需要花時間來調整, 假設原本每小時可以產出200台, 因為你做調整, 只產出50台, 這些都是成本
所以出產的成本絕對是不一樣的.... 除非你們工廠產線非常的"不忙", 才會有多餘的時間調整來調整去
在於硬體方面也是絕對不一樣, 例如英文鍵盤好了, 這個鍵盤絕對是大量生產, 美國中國都是用該鍵盤, 有十六億人口. 台灣的注音鍵盤全世界就只有2300萬人用, 你還會覺得價格一樣?
台灣買的可以比美國便宜, 那廠商真的是佛心來著.......
我有個問題想問你, 如果你是buyer, 當你知道你買一萬台跟別人買十台的價格一樣, 你下次還會跟這家公司買東西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筆電的生產線. 同樣的機種, 換個模組化的的零件, 產能會降低這麼多? 你說做不同的機種我還相信. 我前面比的是同個機種, 你這樣講我就覺得可以再討論...
還有你拿鍵盤出來說, 可否拿出個數據來講台灣加印注音倉頡的鍵盤貴多少? 拿個在光華刷的價就好了: 500ntd還算高高估了勒.
如果我是國際級零售店的買家(buyer)的話, 我不管大市場, 小市場一律同價跟工廠購買. 這就是沃爾馬(walmart) & 好市多(costco)在他們全世界分店的做法. 這些國際級買家的理由就是你廠家不能光想賺大單的錢, 小單就不幫忙做. 就算是台灣的costco也還可以買到跟美國同樣進價的產品.
所以我們將視野提升到國際等級的時候, 就可以看到用台灣視角看不到的東西.
ishtar wrote:
換線的成本差異沒有那麼的大,再加上兩地的運費差異,應該可以打平。 不過,ODM不太喜歡接小量的單倒是真的。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量大,Costco、Walmart或BestBuy一次下單可能是五萬台或更多,量一大,他就有很強的議價資本。台灣的機種,有哪一個可以相同的型號規格一次進五萬、十萬以上?
你不接?那我就轉單給別人。-->損失市佔率及市場
...(恕刪)
是的. 其實還應該在加上美國的管銷成本比台灣更高才對. 美國的人均收入比台灣高這麼多. 所以在美國的銷路成本比台灣多更多. 售價應該要加上去才對啊.
我這次比的是台灣美國都在販賣的機種. 大單小單一次批量生產, 生產成本是接近一樣的. 就看acer有沒有想把它靠大單吃下的獲利, 讓台灣的鄉親也分上一點....這邊講的都不會讓生產單位有虧錢喔!
bar0106 wrote:
筆電市場台灣雙A的賺錢, 完全是因為能拼出量來... 以低價去撐出量..
前面有網友已經大致說明它們的獲利模式, 因為這和Intel不一樣...
筆電不是什麼高深技術, 有錢大家都能搞... 如果好賺, 為什麼IBM會把PC部門賣掉?
為什麼近來傳出日系筆電廠要賣給台灣廠商? 很難撐啊....
日系廠商去年基本上都是虧錢的, 照某些人理論,他們單價賣高點, 應該賺很大才是?
怎會最狼狽呢???
雙a賺錢用薄利多銷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我們現在說的是賣老外的東西比賣台灣鄉親的要便宜 5000NTD (8949g 這款). 跟什麼單價賣高, 賺很大, 別的牌子怎樣又怎樣沒啥關係...
重點是台灣鄉親傻呼呼的還以為台灣品牌acer最便宜... 其實acer 已經在售價中A了鄉親們一大把.
Arlington wrote:
台灣免關稅有營業稅5%, 東西一進海關就要給
美國的稅是按照各州不同"外加"的
中國的稅17%
所以你認為這三個地方的價格要賣的一樣???
我舉例鍵盤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按照我以前的經驗, 還有中文說明書, 中文光碟等等, 這些都是成本
如果按照你的邏輯, 家樂福, 全聯, 新光百貨賣的東西價格都要一樣? 不一樣就是對不起孫文?
現在全世界大概也只有北韓跟古巴搞"不同地同價"吧
更扯的是拿孫文來說嘴.... 都快民國一百年了, 還有一百年前的思維....
沒有人說台灣貴就一定要在台灣買, 你也可以選擇去美國買
不要說快遞不貴, 一台運費幾千絕對跑不掉, 還有更重要的服務問題
我不是挺廠商, 只是以前的工作讓我知道價差的原因, 如果你真的覺得很不合理, 那你可以開一家同樣的NB公司賣給台灣民眾比美國便宜五千, 我想板上的大眾會非常感謝你的
我也不想說誰幫誰說話, 就是挺誰啦. 其實大家根據自身的經驗與見識在網路上來討論, 本身是一件很棒的事.
我用來做例子的 acer 8949g 在稅前的售價, 美國比台灣就是便宜了 5,000 NTD. 還有其他的成本你有興趣也可以來抓一下. 看看acer是多賺還是倒賠給台灣鄉親.
記得要貼上超連結來證明你自己說的話喔! 我會非常謝謝你. 只是提出個例子來說貴貴貴是沒啥說服力的.我也可以說美國的管銷這麼高, 還可以賣的比台灣便宜...我看連管銷都算進去的話, 便宜到7~8千都有可能喔!!??
brexchen wrote:
大家的討論真熱烈. ...(恕刪)
1. 運費: 你真的以為去美國的海運費用會比來台灣低? 數量少的文件費用攤在每台上面, 不見得比好幾櫃的運費分攤在每台上面便宜, 不懂的話可以去問你們公司的shipping.
2. 我沒有去過NB的產線, 我先前說明了, 以前我呆的公司就是生產電腦產品, 光是中文化的平均攤提費用就多很多了
3. Walmart Costco??? 他們是統一採購, 利用整個集團購買力量的優勢下去跟工場殺價, 不是你這個啥小市場大市場理論, 麻煩搞清楚, 還有你提到Costco台灣跟美國的價格一樣? 請問你是Costco台灣員工? 不然你怎麼會知道美國Costco沒有賺台灣一手呢? 我反而覺得美國Costco一定有賺, 因為台灣Costco並非美國Costco獨資
4. 你說的美國人薪資比較高沒錯, 可是你有想過消費力嗎? 就舉台灣的例子來說好了, 同樣的機器在台北資訊展賣的比台中便宜, 為什麼? 還不就是消費力的問題, 台北的平均薪資也比台中高, 不是嗎?
5. 我是不太知道你要什麼連結, 這不是基本常識嗎? 銷售數字的大小影響到成本的攤提, 我想這大家都知道吧
6. 我從來不會覺得Acer, ASUS這些是台灣的榮耀啥的, 他們就是商人, 商人開門就是要賺錢, 要做慈善事業可以找慈濟, 不是找商人, 嫌貴可以不要買, 或者你也可以到你認為便宜的美國去買
看了這麼多, 一直覺得你在繞圈圈....... 板上一堆人提出工作的經驗, 你還是走你自己的思考方式
不信? 那就麻煩你去應徵品牌NB的國外業務, 到時候來版上告訴大家你在台灣賣的是全世界最便宜的NB, 我相信大家會跟你捧場的 (希望你這個工作可以做的長久
brexchen wrote:
大家的討論真熱烈. ...(恕刪)
雙a賺錢用薄利多銷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我們現在說的是賣老外的東西比賣台灣鄉親的要便宜 5000NTD (8949g 這款). 跟什麼單價賣高, 賺很大, 別的牌子怎樣又怎樣沒啥關係...
重點是台灣鄉親傻呼呼的還以為台灣品牌acer最便宜... 其實acer 已經在售價中A了鄉親們一大把.
前面我說得很清楚.. 台灣市場就算賣高一兩成...
實際上也沒辦法賺贏歐美大市場... 人口只有他們幾分之一..
收入頂多到他們一半.. 甚至可能差到三倍...
可是公司的開支分攤就是要那麼多..
你說賺什麼? 台灣整個市場可能沒有一個國際購物網站(amazon之類)的兩成..
賣低了, 說不定連台灣分公司都養不起....
論起雙A, 那其他筆電廠商根本就是搶劫了..
我就說, 覺得好賺就自己下去, 就像一堆人不相信光華店家並沒有暴利..
去做就知道...
Arlington wrote:
1. 運費: 你真的...(恕刪)
你要不要把去中國去美國, 跟中國去台灣的運費先列一列來比較一下呢? 這樣不才有說服力.
2. 你可以說明一下筆電的中文化跟你公司的電腦產品中文化差別在那嗎? 如果你不懂筆電, 那說一下你公司產品中文化要花多少錢, 然後每台產品要分攤的成本嗎? 不要只是說貴貴貴. 這樣對搞清楚真相沒啥幫助
3. walmart & costco 大集團的採購力可以拿到最低價. 我的提議就是從他們那學的. 大小單一次過做出來. 這樣可以把成本壓到最低...搞不好工廠排生產計劃時都是這樣做的, 但是對外都還是用大小單價錢不一樣...成本不一樣的官樣文章來解釋. 美國, 加拿大, 台灣costco的買家都不一樣...可以自己決定要買什麼. 但是如果買的是同一個產品. 台灣costco買家是會拿美國的價錢來要求你賣給他的. 這邊就有的談. 為什麼我知道? 因為我跟他們做過生意.
4. 美國人消費力的問題, 我不是很懂你說的台北台中價差的例子. 你想說台北人買的比較多所以價錢比台中便宜嗎?
5. 我說的連結是希望你可以提供還有那些可以造成台灣售價貴的原因. 看看廠商在台灣賣筆電, 有那些成本會搞到比美國貴.
6. 商人賺錢是天公地道. 說真的, 我從不買雙a的筆電. 他們在台灣賣的比美國貴也不影響我.
我沒叫商人別賺錢. 只是希望他們可以賺些良心錢....不要便宜了老外, 苦了我們鄉親.
說到底, 我只是對這個議題感到有興趣...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還有講點我自己的想法.
做生意來講, 板上一堆人提出的經驗跟說法, 跟我做生意時跟客人講的話也差不多. 我在這提出一些小小的看法指出其實acer是可以在台灣賣的跟美國差不多價錢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