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KKK wrote:原來才400人前面還...(恕刪) 嚴格來講, 是有影響...至少短期內acer相關體系行銷系統會有影響, 可是, 可以改代理其他公司產品..不賣acer, 賣hp可否? 別說什麼錢給外國人賺, 大家都是接單代工..大部份賣出產品的效益, 都在中國, 或是銷售國家, 政府能抽到嗎?對台灣百姓甚至政府來說, 有什麼差別?這些公司在台灣的產值和週邊效益, 遠遜於在對岸的投資及效益...一年二十億是不無小補, 可是若算上其他根留台灣的企業..即使規模不如acer, 但是整個產業在台灣, 不管上下游體系的整體效益..還有創造的工作機會, 政府的整體稅收全加起來, 絕對遠勝過世界第二的acer...像統一, 味全這些大致都在台灣的本土企業, acer能創造的價值實在差遠了!再加上那個郭董, 其他公司也就罷了, 最沒資格跟政府要特權優惠的就是這兩家!這兩家公司都是全球數一數二大企業, 但是數千億美金產值裡, 有多少利益或稅收進台灣百姓或政府口袋?完全不必提什麼國家認同情感什麼的, 或愛國情結.. 反正這些不太可能適用於台灣..更別說這些資本家.....就以現實立場來說, 這些大企業可以"在商言商"威脅政府, 那政府為什麼不能就事論事..公事公辦, 來對待這些企業??我說, 算了吧, 沒本事根留台灣大家可以勉強不計較, 但是這種吃乾抹淨得寸進尺的作法..太超過了點....
daKKK wrote:原來才400人前面還...(恕刪) 產值與綜合效益應該不是用這400人來算的,Google總部也才多少人?有哪個國家希望把Google趕走?基本上只要不是重汙染的產業,各國爭取都來不及了......所謂的"400人"只是"工作機會",而且還沒有計入因宏碁而得以生存的周邊企業。目前宏碁一年繳的稅至少有幾十億,宏碁真的走了,在不計入周邊產值,作簡略的估算下,宏碁出走政府稅收也至少少了這幾十億。再說,大家不應該把目光放在單一公司上,我對商人的嘴臉也沒啥好感,用的NB也是另一A跟sony,所以走不走,買不買ACER,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影響。但是,既然是政府的政策、法令,影響的就絕不會只一家公司,就算今天宏碁只有四百人、一年只繳幾十億,然後大家眼中的"奸商"去了中國,請問是誰獲利?誰吃虧?另外,就"政策意涵"與"政策影響力"的層面,這些是一般人不會也不容易看到的,例如政府之前鼓吹"鮭魚回流"的計畫,但目前除了像旺旺、頂新等少數公司回來外,有多少台資企業回來?鮭魚都還沒有回流,自己的吳郭魚卻游走了,這不是政策失當嗎?其他台商還願意回來嗎?企業對政府還有信心嗎?會不會基於公平或賦稅改革的名義哪天又被政府砍一刀呢?資本主義本來就是不公平的,而是不斷擴張、恃強凌弱的結構,簡單說就是叢林法則,所以企業更不可能因為一個公平而留下,各國都是以"優惠"來吸引外資,即便連美國這麼民主的國家,政府還是出資援助美國的大企業,現在全世界都在發展有利自己國家的"策略性工業",我們的策略性工業不就是這些電子科技業以及"台灣精品"(Taiwan Brand)嗎?
lifuc1980 wrote:產值與綜...(恕刪) 我們台灣沒有那麼多本錢, 去用賄賂的方式, 強求廠商留在台灣..如果對岸不計代價, 用完全免稅, 提供土地, 兼蓋專屬工業區來支持鴻海宏碁...我們台灣有什麼本錢留他們?今天我們勉強用這種方式留下acer, 後遺症是很嚴重的...原來, 只要你公司能搞得出名夠大間, 你想幹啥政府通通無條件支持...那台灣剩下的本土企業, 也跟電子業一樣, 只往成本低的對岸, 越南等出走..台灣未來是要靠什麼維生? 集體出走當台勞嗎? 以台灣物價水準..當台勞恐怕還沒人想要, 因為人家要的就是工錢便宜, 反正小學畢業都能做的事, 叫個博士來幹也不會好多少...更糟的是, 政府還把自己的威信及社會公義全輸掉了.. 只為了幾十億稅金和那虛無飄渺的"台灣廠牌"..政府如何面對在台灣勉力支持, 在台繳稅, 創造台灣產值及工作機會的廠商..還有苦哈哈稅金一毛不減的普羅百姓?沒有輸掉這些的政府, 可以是個有錢的政府.. 除非是以前專制時代那種收賄為主的政權....問題是, 這不是百姓之福, 我們不可能接受...對鴻海來說, 它只要賺錢應付股東, 讓他們願意繼續出資來讓公司壯大就可以...賺錢是它的王道... 可是政府可以把賺錢當王道嗎? acer不必考慮不公不義的制度..對台灣造成的後果, 但我們的政府, 甚至百姓要承擔...台灣精品這件事來看, 對台灣是有宣傳效果, 不過這不是台灣人自high的想法就可以...我從國外買一台acer筆電回來, 整台電腦包裝上下沒半個字提到台灣...只有機體上寫個MIC, 未來外國人認為acer是中國廠商恐怕是必然的結果....鴻海是全世界最大的連接器廠商, Acer是世界第二大PC廠, Asus是世界最大的主機板製造商...問題是: 有幾隻貓知道他們是來自台灣? 以前台灣生產時代還有機會...現在, 我認為它們能不被當中國廠商或晚點直接被認定成中國大廠就很不錯了...在提不出個合理要求前, 我認為既然acer它們嗆說有奶就是娘要來"商人無祖國"..那台灣政府當然應該就事論事, 公事公辦, 你有多少貢獻就給你多少優惠..!!!這樣的作法並沒有什麼道德問題, 只是就合理的範圍去辦事罷了!
怎麼有人說法本末倒置今天台灣產業上中下游 完全 所以週邊設備可以讓Acer無後顧之優就算沒有Acer 日廠韓廠一樣對台灣下單 哪裡有差了Acer又不是做什特殊產品 他跟大家一樣做消費性產品而且他就算移到別邊 搞不好他還是一樣跟台灣下單代工勒
刪產創30條對企業影響有限 但宏碁首當其衝20100226 18:44:16(中央社記者林淑媛台北 26 日電)行政院堅持順應民意刪除產創條例草案 30 條的原因為何? 說到底,這條條文有違租稅公平性,而且需要 30 條營所稅 15% 優惠的廠商,算來算去,宏碁首當其衝。據知情人士透露,行政院去年4月向立法院送出產業創新條例草案時,並未有 30 條條文,後來在國民黨籍立法委員丁守中的堅持下納入產創草案中。但這項原本爭議極大的條文,卻在上個立法院會期結束前,民進黨以及輿論大加撻伐,認為根本是圖利特定財團的條文,原本即覺得不妥的行政院,在立法院本會期闖關前,決議刪除 30 條有關對全球 500 大在台設立營運總部得適用 15% 營所稅的條文,不料卻在新會期開始,引發宏碁董事長王振堂連番上媒體砲轟,他連「不要用政治頭腦解決經濟問題」的重話都說出口。經濟部相關官員不願意證實產創條例草案是否真如市場傳言,完全是個「宏碁條款」,但是在民進黨與輿論強烈反彈下,刪除爭議條文以利法案通過,的確是行政院與經濟部的共識。仔細審視產創條例草案第 30 條有關對「全球國際跨國企業」的規定,雖然明文規定必須要是全球前 500大的企業營收淨額規模等條件,但經濟部這段時間仔細洽詢 IBM、3M、Dell 以及拜耳等公司意見,得到的結果卻是「營所稅稅率的高低並非設立營運總部的主要考量。」如此一來,到底宏碁關切的是甚麼? 除了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經為了營運總部優惠獨厚外資的說法,在企業尾牙餐會上表達不滿外,為何鴻海、廣達以及華碩其他可能適用產創草案 30 條優惠的 3 家台灣大企業沒有任何動作?其實,宏碁經營模式改變是主要原因,宏碁與緯創分家,緯創專職代工,而宏碁目前企業經營模式是專打品牌,這樣的經營模式在品牌與行銷通路上要適用產創條例草案 28 條,即投資於研究與發展及培訓支出金額35% 限度內,自當年度起 5 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在認定上相當困難。這也是為何鴻海、華碩與廣達3家企業沒有如宏碁一樣,為產創條例草案 30 條聲嘶力竭吶喊,以鴻海為例,製造業研發場所設備項目部分可以抵減營所稅,繳納的營所稅稅率甚至可低於 15% 以下,廣達同樣也是有研發中心,有沒有產創 30 條,根本沒有影響。產創條例草案保留研發、人才培訓、營運總部與國際物流配銷中心4項租稅優惠,估計約減少300億元的稅收,全面調降營所稅也讓稅收減少808億元,換言之,租稅是全民資產,必須審慎,以最大多數人利益為主,至於企業經營型態可能增加的成本,應該是企業自負盈虧的責任,不該讓全民來負擔。990226
daKKK wrote:好樣的 明明就只有A...(恕刪) 報紙是這個寫沒錯,不過他分析的是"現況",並沒有分析未來的"政策意涵"與影響,這是一般記者很難做到的,再者,報紙除了報導部分事實以外,其內容也受其個人背景與報社立場影響,就像大家知道哪些媒體是藍的,哪些是比較親綠的,所以報紙、媒體,也只是意見(opinion)表達的一種工具,或是某些具有特定立場團體的判斷,會有部分事實,而且媒體還有"一窩蜂"的現象,但要說報紙寫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太符合事實了(far from truth)...就像我們國內的媒體都不太深入的報導國際新聞,導致台灣人對國際事務關心的程度普偏偏低,對國際知識的了解,可以說到了無知的程度,(其實美國大部分國民也是如此)但報紙不報國際新聞,不代表國際上的事務不存在,指是我們忽略了而已,為什麼CNN要大量報導國際新聞?不是因為美國人很愛看國際新聞,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美國自己,他們只是明白培養全球視野、國際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