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除前次為各位測試的 Acer Nitro V 16 Intel 入門超值型電競筆電後,為擴展 Acer 旗下 Nitro 系列的筆電版圖,又推出另一款同樣主打輕量遊戲與創作體驗的 Nitro V 14 AMD 電競筆電新品,透過 AMD Ryzen 8040 系列處理器和 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的規格效能為核心,為遊戲玩家與內容創作者帶來另一款入門超值的電競筆電選擇。在珍珠白的機身配色下,隱藏著不羈的電競靈魂,則是 Acer 為熱愛遊戲的玩家與專業創作者所特別打造的嶄新外觀。Nitro V 14 AMD 鑿配備獨特的 14.5 吋顯示螢幕,以 16:10 的螢幕比例配置,提供使用者更大的視覺空間,同時 Acer 也提供 WQXGA 2560 x 1600)與 WUXGA 1920 x 1200 兩種解析度選擇,但其均具備 120Hz 螢幕刷新率、3ms OD 反應時間與 100% sRGB 廣色域等電競級規格。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有別於 Nitro V 16 Intel 更偏向電競質感的黑色配色與獨特紋路設計,Nitro V 14 AMD 則是採用更為低調的珍珠白配色,而採用 AMD 處理器規格的筆電機型使用白色配色其實並非新鮮事,先前 ROG Zephyrus G14 AMD 系列電競筆電也是相同的配色設計。珍珠白的螢幕上蓋中央則使用帶有藍色的鏡面 Nitro Logo 點綴,看起來雖然低調簡約但又帶點科技感,

筆電前端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右側 I/O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筆電尾端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左側 I/O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Nitro V 14 AMD 的機身最厚處為 22.51mm,其實要說它是薄型電競筆電,好像又有那麼一點放寬太多的標準,同時在筆電結構設計也較為傳統,雖有珍珠白配色稍微彌補一點,但整體來說,還是無法直接的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只希望 Acer 的設計團隊持續加油。筆電左右兩側備有 1 個 USB Thunderbolt 4 Type-C(USB4 40Gbps/DisplayPort/DC-in 20V 65W)、兩個 USB 3.2 Gen 1 Type-A、MicroSD Card 讀卡機、HDMI 2.1,以及 3.5mm 複合音源插孔等 I/O 配置。不過最特別的是,筆電的散熱孔僅在筆電尾端的單一配置,能不能有效進行散熱,則可看下方的實際測試。

顯示螢幕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螢幕解析度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視訊鏡頭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這次測試的 Nitro V 14 AMD 搭載 14.5 吋 WUXGA 1920 x 1200 的機型,其具備 16:10 螢幕比例、IPS 等級、120Hz 螢幕更新率、100% sRGB 廣色域與 300nits 亮度規格,顯示螢幕也不難發現防眩光塗層。採用窄邊框設計,但其實比起市售同類型的筆電來說,上下邊框還是稍微粗了一點。在上方邊框則配備了 720P 視訊鏡頭與雙陣列式麥克風,不過並未具備實體鏡頭遮罩與 IR 紅外線鏡頭,讓安全隱私性部分確實會讓人產生疑慮。

筆電 C 件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右側獨立鍵盤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BRY03680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散熱模式切換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鍵盤背光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由於機身尺寸較小的關係,Nitro V 14 AMD 配置標準全尺寸筆電鍵盤,不過因機身尺寸的關係,就沒有獨立數字按鍵,但在鍵盤最右側則可以看到電源啟閉、NitroSense 與多媒體播放在內的獨立功能按鍵,至於鍵盤左上方的獨立功能鍵,則可自行設定在效能模式或風扇轉速模式的循環功能切換,與 Nitro V 16 Intel 採相同的設計。鍵盤則同樣具備四段亮度調整的藍色鍵盤背光。鍵盤下方則可以看到已經成為標配的 Copilot 獨立功能鍵。至於下方的觸控板則支援標準的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右側置腕處則有「Victory Starts Here」的蝕刻字樣。

筆電 D 件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內部硬體配置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雙記憶體插槽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雙 SSD 插槽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內建鋰電池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無線網路晶片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筆電底蓋同樣為一體成型的設計,上方備有特殊造型的進風散熱孔,同樣也具備鍵盤部設置的可吸入空氣的開孔設計能彌補進風量不足的狀況。底蓋的四個防滑橡膠墊也特別使用藍色配色,讓螢幕上的 Logo 與鍵盤背光呈現相同的色彩視覺。開啟底蓋後則可以看到僅配置有單個散熱風扇,搭配雙熱導管、單個散熱孔的散熱系統。此外,機身內部也提供雙記憶體插槽,以及兩個 M.2 NVMe Gen4 x4 SSD 插槽,提供未來升級或硬體擴充使用,最後則是內建的 57Wh 電池容量的充電式鋰電池,以及 型號為 AW-XB591NF 的無線晶片等零組件配置。

筆電重量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電源供應器規格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電源供應器重量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實際測量 Nitro V 14 AMD 的單筆電重量為 1.65Kg,比起 Nitro V 16 Intel 來說重量減輕幾乎一半,但機身厚度配置上則稍微不太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期望。而隨機附上的電源供應器為 135W 規格,搭配可拆式電源線的重量則約為 460g,在規格與外型設計上,則與 Nitro V 16 Intel 完全相同,簡單地說就是可以完全共用的電源供應器配件。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ANV14-61-R74R)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
Windows 11 Home
處理器:
AMD Ryzen 5 8645HS 處理器(16MB 快取 / 最高 5.0GHz / 6 核心 12 執行緒)
AMD Ryzen AI 引擎(NPU Max:16 TOPS, CPU Max:31 TOPS)
AMD Radeon 760M GPU 內顯
顯示晶片:
NVIDIA GeForce RTX 4050 with 6GB GDDR6 VRAM(支援獨顯直連)
儲存裝置:
512GB M.2 NVMe PCIe 4.0 x4 SSD(雙插槽)
記憶體:
16GB LPDDR5x-5600MHz(雙通道/雙插槽/最高 32GB)
顯示螢幕:
16 吋 16:10 螢幕比例/ IPS 等級/ 180Hz 螢幕更新率/ 霧面防眩光 / 3ms 反應時間 /WQXGA 2560 x 1600 / sRGB100% / 300nits
I/O 埠:
USB Type-C x1:(USB 3.2 Gen 2)(DisplayPort)(Thunderbolt 4)(DC-in 20 V; 65 W)
USB Typc-A x2:(USB 3.2 Gen 2)
Micro SD 記憶卡讀卡機
HDMI 2.1
3.5mm 複合音源插孔
DC-IN 電源插孔
Kensington lock
通訊:
Wi-Fi 6E(802.11 a/b/g/n/ac/ax)+ Bluetooth 5.3
電池和電源變壓器:
57WHr 可充電鋰離子電池 / 135W 電源變壓器
尺寸:
328.79 (W) x 234.5 (D) x 21.36/22.51 (H) mm
重量:
1.65Kg
官方售價:
37,900 元

Nitro Sense 主頁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情境設定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風扇控制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TrueHarmony 音效設定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個人化設定-GPU 操作模式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螢幕護眼功能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系統開機效果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硬體檢查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系統監控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應用程式中心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Nitro V 14 AMD 同樣內建有 Nitro Sense 中控應用程式,應用程式中則備有能讓使用者自定義的情境設定檔、風扇控制與進階的 Acer TrueHarmony 聲音控制等選項,而在個人化設定頁面中,可以開啟 MUX 顯卡直連功能中的 GPU 操作模式,另外也建置硬體檢查、硬體監控頁面,並提供應用程式中心,讓使用者能方便管理已下載的應用程式,並能快速地啟動已經安裝在筆電內的各種應用程式,在使用與管理上相當直覺簡單,且使用者也可透過鍵盤右側的快速功能按鍵一鍵進行啟動。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效能實測先來看到處理器效能部分,這款筆電的 CPU-Z 測試顯示,單核運算為 644.1 分,多核運算達到 5,298.2 分,雖效能分數並不算突出,但也能穩定地應付日常工作,也能處理複雜的多工作業需求。CINEBENCH R20 和 R23 測試結果進一步證明處理器的效能,在多核運算處理分別獲得 4,907 分和 12,424 分,適合進行輕量負載的 3D 渲染、影片剪輯等任務。此外,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中 63 FPS 的成績,使其在影片壓縮與轉檔方面表現相對出色。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方面,AIDA64 測試數據顯示,記憶體的讀取、寫入和拷貝速度分別為 30,778 MB/s、42,821 MB/s 和 35,887 MB/s,延遲僅 93.3 ns。而 L3 快取的讀取、寫入與拷貝速度則達到 629.09 GB/s、586.68 GB/s 和 570.39 GB/s,延遲僅 11.5 ns。這些測試數據展現出在多工處理與即時運算場景中這款筆電都能擁有入門級以上的表現。

最後則是在儲存效能方面,在 CrystalDiskMark 測試顯示其循序讀取速度為 6,905.21 MB/s,寫入速度為 2,793.77 MB/s,其他測試工具如 TxBench 和 AS SSD 的結果也進一步驗證 Gen4 x4 傳輸介面所帶來的穩定讀寫效能,不論在開啟大型檔案、載入遊戲或處理專案時提供了流暢的操作。綜合來看,Nitro V 14 AMD 的多核處理能力、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以及硬碟的讀寫速度均有超越入門級筆電的效能表現,適合需要多任務處理、內容創作或高效能遊戲的使用者。雖然其單核效能和隨機讀寫效能在某些使用情境下可能稍有限制,另外僅 512GB 的儲存容量,對於現在數位檔案成熟且越來越大的時代來說,也是有增強進步的空間。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在遊戲圖形效能上,在 3DMark 各個模式的效能測試中,RTX 4050 獨立顯卡都獲得出乎意料的成績,想是適合處理高負載的 DirectX 11 遊戲的 Fire Strike 獲得 19,067,而 Time Spy 測試得分 7,458,針對 DirectX 12 的效能優化顯著,能應對最新的遊戲需求。此外,在 Port Royal 測試中取得 4,228 分,顯示其在光線追蹤場景中的穩定表現。不僅如此,Unigine Heaven 和 Valley Benchmark 的高 FPS 表現(分別為 136.8 FPS 和 124.3 FPS),證明其能流暢運行絕大多數 FHD 畫面解析度的遊戲。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中的 7,234 分,則顯示其在大型 RPG 遊戲中亦能提供讓人滿意的遊玩體驗。

繪圖與 AI 算力效能方面,該筆電在 Blender Benchmark 測試中,GPU 獨顯得分 2,452.58,能處理 3D 建模與渲染任務,適合專業多媒體創作者使用。V-Ray 測試中 RTX 模式下得分 1,380 vrays,進一步證明 RTX 4050 在影像渲染與專業圖形處理上的效能。在 AI 算力部分,整體的感覺與先前測試 Nitro V 16 差不多,就是這款筆電雖擁有 AI 訓練與生成能力,但主要的效能輸出都來自 RTX 4050 獨立顯卡,有種一卡扛起全對的感覺。

在實際使用中,Nitro V 14 AMD 能在 FHD+ 高畫質和高畫質設定下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並支援光線追蹤與 DLSS 技術,有效提升遊戲畫質與性能的平衡。其次,繪圖與渲染能力強,GPU 獨顯的效能適合高效處理多媒體創作需求,對專業創作者非常友好。然而,該筆電在高負載應用中仍存在一些效能限制,如在 AI 部分,儘管具備基礎訓練與生成能力,但整體表現偏向中低階應用,難以滿足高階 AI 運行時的需求。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雖說僅搭載 RTX 4050 獨立顯示卡,但 Nitro V 14 AMD 在螢幕解析度沒有拉到 2K 規格的情況下,對於實機遊戲的效能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在支援 DLSS 技術的遊戲中展現了一定的優勢。可以看到在《F1 22》以 142 FPS、《古墓奇兵:暗影》和《Cyberpunk 2077》分別達到 103 FPS 和 106.67 FPS,而《Forza Horizon 5》和《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的表現分別為 96 FPS 和 84 FPS,在這些遊戲中都能擁有能同時滿足畫質跟效能表現。不過,在如《黑神話:悟空》這類高負載遊戲中,FPS 僅達 49,顯示其在處理更高需求遊戲時稍顯不足,此外,《怒海戰記》的平均 FPS 為 48 FPS,建議用戶降低遊戲特效來獲取更好的流暢度。

光線追蹤與 DLSS 技術的支援是這款入門級電競筆電的一大優勢。RTX 40 系列獨立顯卡結合 DLSS 技術,能有效提升視覺效果的細膩度,同時降低硬體性能負擔。在真實遊戲體驗中,Nitro V 14 AMD 都能展現出穩定的性能,適合大多數主流遊戲需求。多數遊戲在 FHD+ 高畫質下的平均 FPS 達 80 至 140,能提供穩定且流暢的遊戲體驗,特別適合競速、冒險和動作類遊戲。然而,這款筆電在高負載遊戲中仍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在《黑神話:悟空》和《恐海戰記》中,即使啟用了 DLSS 技術,FPS 仍相對較低,可能需要降低遊戲特效設定才能維持遊戲的流暢性。

待機時 CPU/GPU 溫度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待機時機身溫度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在散熱效能部分,測試軟體同為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3 這兩個應用程式,並將筆電設定在渦輪加速與最高散熱控制模式下進行測試,在待機時可以看到 CPU 溫度平均為 39.5 度,而 GPU 溫度則為 34 度,透過 Flir 的溫度測量儀,可以看到在待機狀態下,筆電機身最高溫出現在筆電後方左側散熱孔處,最高溫為 32.1 度,至於使用者常用的 WASD 按鍵部則為 26.1 度,右側的 Enter 按鍵部溫度則為 19 度,至於玩遊戲時較常碰觸到的左側置腕處溫度則為 23.6 度,相較於 Intel 處理器來說,AMD 處理器在渦輪加速情況下的溫度也沒有提升太多,而僅有單一散熱風扇的 Nitro V 14 AMD,讓筆電主要的熱源集中在左側,且不會擴散到全機身的溫度。

壓力測試時硬體溫度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測試時機身溫度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散熱風扇最大噪音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在兩款測試軟體同時運行 15 分鐘後,可以看到 CPU 溫度最高溫為 76.6 度,至於 CINEBENCH R23 所測得的處理器效能分數為 8,071 分,與正常測試的 CPU 效能約下降 35%,由於溫度控制得當也讓降頻的幅度沒有像 Intel 處理器來得大。至於 GPU 溫度最高來到 72 。另看到筆電機身溫度最高處則轉移筆電右側尾端,最高溫則來到 43.9 ,在 WASD 按鍵部則提升至 30.1 ,Enter 鍵盤與左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21.8 與 25.1 度,雖然機身溫度有超過 30 度但實際並不會有燙手的感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鍵盤上具備進風散熱孔配置有很大的關係。最後在散熱風扇噪音的測試部分,在包含室內環境噪音下,所測得的最大為噪音值為 64.0dB,在散熱風扇噪音部分也有小幅度的改善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最後要來看到的則是筆電綜合效能部分的測試結果,Nitro V 14 AMD 最終獲得 7,328 分的效能表現,在日常工作、數位內容創意與生產力三種測試模式中都獲得還算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在日常工作項目有超過一萬分的高分,在效能等級排名表現上則也介於電競筆電(2023)與電競電腦(2023)之間,以入門級的規格配置來說還算是滿不錯的效能表現,當然也是一款各使用情境效能表現相當均衡的一款入門級電競筆電產品。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筆記型電腦,採用簡約風格的珍珠白機身設計,並搭載 AMD Ryzen 8040 系列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以及配備 14.5 吋 FHD+ (1920 x 1200) 顯示器,採用 16:10 的螢幕比例與 120Hz 的螢幕羹新率,能同時提供遊戲或工作所需的優異視覺體驗,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即便在效能表現上,Nitro V 14 AMD 比起 Nitro V 16 Intel 又更偏向入門效能等級機型,但還是能最低限度的保有對於 3A 遊戲或專業創作工具的效能需求,比較可惜的還得是基本的記憶體與儲存容量的配置上,對於想要購入後就直接上手的人來說,確實會需要近一步的升級配套方案來提升這款筆電的效能表現。

此外,Nitro V 14 AMD 在散熱效能表現,也因為採用 AMD 處理器加上 NVIDIA 獨立顯示卡的硬體解決方案,僅用單顆散熱風扇就能擁有出色的溫控表現,這點真的很值得讚許,但以行動上的定位來說,擁有獨立顯卡配置的筆電,在電池續航力的表現上也只能說一如預期預期。不過以 Nitro V 14 AMD 的建議售價僅為新台幣 37,900 元的狀況來看,結合其效能測試與實際體驗結果,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主要就是提供小資族、學生族群等預算較有限制的消費者來進行入手考量。

▊福利社

ModelMila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Acer Nitro V 14 AMD 實測報告|AMD、NVIDIA 雙動力加持,為行動遊戲與創作而生
Bryan.S wrote:
除前次為各位測試的 Acer...(恕刪)


玩3A遊戲
不知道跑得動嗎
Bryan.S
跑得動喔~只是像是黑神話悟空這類的高負載遊戲,可能要降低遊戲特效設定
C面右邊貼那貼紙,層次很.....|||
還貼得有點歪,對於有強迫症的人來說
這價錢和效能很可以唷~
這款筆電都擁有入門級以上的表現。還不錯
CP值不錯...現在要找4萬以下的NB不多了...
Bryan.S wrote:
(恕刪)
顯示螢幕:
16 吋 16:10 螢幕比例/ IPS 等級/ 180Hz 螢幕更新率/ 霧面防眩光 / 3ms 反應時間 /WQXGA 2560 x 1600 / sRGB100% / 300nits...(恕刪)


文章裡說這台是14.5吋,兩種解析度
但規格寫16吋,一種解析度
應該是誤植了吧
Bryan.S wrote:
除前次為各位測試的 Acer...(恕刪)


面板規格低了點~
分數看起來是不錯~應付一般的遊戲還不錯
看起來螢幕很大
用來文書看影片應該都足夠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