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youtube.com/watch?v=3MklPBVPSp0

或YOUTUBE搜尋
VIA Nano-based OpenBook vs. Intel Atom-based Asus Eee PC

eeepc跑不動3D畫面,aspire one會嗎?
文章關鍵字
http://tw.youtube.com/watch?v=JVf3PtNF-j0&feature=related

1080P HD on Asus Eee 901

http://tw.youtube.com/watch?v=UiSd1izH0RA&watch_response

Re: VIA Nano-based OpenBook vs. Intel Atom-based Asus Eee PC

有兩篇在you tube 上的回應

via那一篇是頓到不行

這兩篇是順到不行

via 那一篇造假? 還是這兩篇造假?

怎麼感覺好像via 給那台epc 下藥一樣 讓它反應遲頓
==================================================
四樓的回的有道理

==================================================
剛下載了影片回來測式
1 1080 wmv
PM1.5G (NB)
用Windows Media Player 很頓 X
用Media Player Classic 很順 O

ATOM (EeeBOX)
用Windows Media Player 很頓 X
用Media Player Classic 很頓 X
2 720 wmv
PM1.5G (NB)
用Windows Media Player 很順 O
用Media Player Classic 很順 O

ATOM (EeeBOX)
用Windows Media Player 一些頓 X
用Media Player Classic 一些頓 X


李則能 wrote:
eeepc跑不動3D畫面,aspire one會嗎?....(恕刪)


那不是3D畫面,是微軟的HD影片..
少說話,不分享,看看就好。
第一个视频我自己测试过,纯粹是因为windows media player和eeepc的显卡驱动程序有冲突,换成其他播放器,表现就正常了,测试人员的水平实在是很有问题,第二个视频,1080p有很多种编码,需要流畅播放现在的h264编码才行,这个,atom 1.6g是做不到的,即使在super模式下也是音画不同步。
http://www.zdnet.com.tw/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85680,20131048,00.htm


AMD Bobcat、VIA Nano夠格成為Atom殺手嗎?(上)


| | | | |   
顏國偉

2008/08/12 05:00:00
眾人皆知,今年資訊界的第一熱題莫過於輕省筆電(Mini-Note),而與輕省筆電一同受矚目的,即是英特爾(Intel)的凌動(Atom)處理器。
事實上Atom有2種,Z系列(原代號Silverthorne)用於掌上型上網裝置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N系列(原代號Diamondville)則用於桌上型上網電腦Nettop,及筆記型上網電腦Netbook。

其實Intel重視的是Z系列,Z系列標榜超省電,不用風扇運作,因此價格昂貴(90~165美元),Intel期望Atom Z成為另一個大獲利來源,不過COMPUTEX展下來僅少數業者推出MID(如ASUS、Gigabyte,Compal僅有模型),絕大多數業者只支持Netbook,使原本Intel不太看重的Atom N反而比Atom Z有人氣。

Intel的Atom讓威盛電子(VIA)感受威脅,但VIA也積極備戰,推出了Nano(原代號Isaiah、CN)處理器,Nano處理器在架構上大幅革新,使效能倍增,同時VIA將晶片組升級(從VX700提升至VX800),並與NVIDIA聯盟,即NVIDIA可推出支援Nano的晶片組。然VN聯盟不久後Intel亦向NVIDIA示好,允許NVIDIA發展Atom N所用的晶片組,如此使三者關係極度曖昧。

4月Intel推出Atom(原子),5月VIA推出Nano(奈),而AMD也不甘示弱,於6月宣佈將發展相同取向的處理器,代號為Bobcat(山貓),預計今年11月問世,之後AMD雖因營運不佳而換替CEO,但新接任的CEO依然重申Bobcat計畫不變,可見AMD對Netbook市場的決心。

Bobcat計畫一揭露後癮科技隨即起鬨,宣稱Bobcat將成Atom Killer(凌動殺手)。到底Atom、Nano、Bobcat三者孰優孰劣?誰有能力殺敵?會否反被殺?本文以下將對此討論。

效能、價格、功耗

先就具體特性討論,即效能(含規格)、價格、功耗。以效能而言,目前Nano L(L系列,另有U系列)確實較Atom N為佳,以目前兩者的最高時脈來比較(Nano 1.8GHz,Atom 1.6GHz),在各測試項上幾乎都是Nano L勝Atom N。而Bobcat方面,由於Bobcat尚未問世,現階段僅知時脈為1GHz,低於Atom及Nano,然實際效能有待證實。

接著是價格,Atom N已公佈的千顆批發價為29美元(Atom 230)、44美元(Atom N270),Nano與Bobcat皆未公佈價格,不過就往常而言AMD、VIA的CPU價格均會低於Intel的假想同級品,言下之意會低於29~44美元。

競爭策略雖如此,然此次AMD、VIA恐難在價格上有顯著優勢,原因是Atom目前訂單量最大,且是用先進的45nm製程,有最高的量價均攤效應,相對的AMD、VIA仍以65nm製程為主,且VIA須委由Fujitsu(現有)、TSMC(未來可能)代產,所以兩業者在成本競爭上將有極大壓力。

接著是功耗,功耗若純就CPU而言亦是Atom佔優勢,運用45nm製程的結果使其TDP最低可至2.5W(然EM64T功能被關閉),反之Nano最低也要5W,仍高於Atom N270的4W,至於Bobcat為8W,不過Bobcat已整合了北橋,不能齊頭而論。

雖然Atom的TDP值低,然若以更廣義地的系統來比較,則Atom原有的低功耗優勢反呈退減,Atom使用945GC(桌上型)或945GSE(筆記型)晶片組,945GC功耗約22W,945GSE為6W,6W+2.5W為8.5W,仍稍高於Bobcat的8W。而Nano方面的晶片組為VX800(桌上型)、VX800U(筆記型),功耗分別為5W、3.5W,且已包含南橋,如此亦在8.5W~10W間,並不遜於Atom。

所以,Atom的弱點在於較落伍的晶片組,因為使用落伍的130nm製程所以功耗頗高,且Intel無意投入更多心力在Atom N的晶片組上(投資報酬比不合,不需要為低價產品花太多研發心力,特別是晶片組又比CPU更便宜),未來Atom Z則會SoC化,所以Intel才會積極拉攏NVIDIA,期望NVIDIA為Atom N設計晶片組,理由是NVIDIA已因VN聯盟而為Nano推出強悍的晶片組,此對Atom N相當不利。(未完待續)
AMD Bobcat、VIA Nano夠格成為Atom殺手嗎?(下)


| | | | |   
顏國偉

2008/08/13 05:00:00
(見前文)
其他比較

在功耗部分我們已擴大比較,同樣再以擴大比較來討論,就整合度而言,Nano與Bobcat的整合度均高於Atom,Nano的晶片組已是南北橋合一,雖然Atom Z的晶片組也是南北橋合一,但主要訴求在MID,而非Netbook、Nettop。而Bobcat至少整合了北橋,且與南橋間是使用HyperTransport(簡稱HT)連接,因此南橋的選擇相當廣。相對的,Atom是CPU、北橋、南橋皆分離,整合度不如另兩者。

此外,Nano接腳相容原有的C7/C-7M,系統業者可快速升級,Atom則否,Bobcat的外接以HT、PCI Express(簡稱PCIe)為主,HT與PCIe皆為業界標準,設計容易且具彈性。

結語

至此很明顯的,Atom N雖因先進製程而獲得功耗優勢及潛在成本優勢,但效能卻有其限,且更廣義比較後即可在晶片組層面顯現其弱點,包括功耗增加,及3D繪圖效能、視訊硬體解壓縮等方面的效能劣勢,其他亦有接腳相容性、晶片整合度、晶片組選擇性等劣勢。

所以Nano、Bobcat純就CPU而言不如Atom N,但以系統戰而言則可贏Atom N,而Atom的缺貨更讓Nano、Bobcat有發展機會,如HP、Sony已選擇C-7M來發展其輕省筆電。

值得留意的,Intel後續將推出雙核版的Atom N(N300/N330),雙核版雖增強效能,可能對Nano、Bobcat產生威脅,然雙核版的TDP亦增至12W,且價格未定,未來在Per Watt Performance、Per Dollar Performance上能否勝出?還有待評估。


Atom N、Nano、Bobcat特性比較表廠商 Intel VIA AMD
處理器 Atom Nano Bobcat
時脈及TDP N270 1.6GHz 2.5W
230 1.6GHz 4W U2300 1GHz 5W
U2500 1.2GHz 6.8W
U2400 1.3GHz 8W
L2200 1.6GHz 17W
L2100 1.8GHz 25W 1GHz
8W、1~10W
L1 Cache 32KB I + 24KB D 64KB x2 64KB I+ 64KB D
L2 Cache 512KB 1MB 256KB
封裝尺寸 13 x 14mm [Z系列]
22 x 22mm [N系列] 21 x 21mm
76.5 x 82.75mm 27 x 27mm
CPU接腳 441-pin 479-pin 812-pin
裸晶面積 25mm [24.18mm] 63.3mm 尚未公佈
製程技術 45nm Hi K + MG 65nm 65nm(推估)
記憶體 DDR2-533 DDR2-667 DDR2-400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