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找時間也要來閱讀一下這篇,
期待宅爸後續連接介面的文章。
來幫忙推一下。
文章內容整理的很好,而且說明也很有邏輯。
值得推薦。
真的要過年才有空讀深度文

繼續腦補中
宅爸帶你飛 wrote:
謝謝大師提點,個人...(恕刪)


感覺宅爸應該也是業界相關人士
雙燒測試是透過軟體將CPU與GPU拉到100%的使用率
來評估散熱模組,其實用來評估效能並不準確
一般使用上不太會有這種狀況

因為實際使用上,CPU與GPU使用率是浮動的
遊戲時GPU滿載之下,低功耗也能維持CPU核心高頻運作
越高階GPU會使CPU使用率更高,高偵數下CPU需要的運算也多

雙燒表示GPU跟CPU使用率隨時維持100%
但這狀態其實是沒辦法進行遊戲的,可以試試看雙燒測試下
連一般應用都會有延遲感,怎麼順暢地進行遊戲
而且維持高負載該注意的,反而是供電的穩定性

筆電的變壓器對CPU與GPU的峰值需求
其實很緊繃,甚至不太夠,很多用戶遇到的降頻
是功耗上的限制導致降頻,不見得是過熱降頻
廠商多數會設定功耗牆,維持整體的順暢性
而且狀況不只是CPU,GPU也會在系統功耗瓶頸時
也會偷偷降頻,以確保總功耗的供電穩定性

廠商在EC上功耗與頻率的配置
都是用了許多心思去調整的
並能透過Bios更新,優化系統表現

不是單看熱管,就能斷定整體表現的
何況熱管品質、長短、粗細、折彎角度都是學問
並不是像某店家所說的那樣而已
在玩過程中真的感覺不太到降頻

或許有人說那個頓感

但一般頓了我都先檢查網路,還有確認

當下記憶體滿載沒

壓根不會想到他降頻或是過熱了
CREART wrote:


感覺宅爸應該也是...(恕刪)

headlol528 wrote:
在玩過程中真的感覺...(恕刪)


偶爾會懷疑是家裡網路連線斷線,
檢查之後發現網路正常,結果是遊戲本身的伺服器延遲。


宅爸帶你飛 wrote:
水果其實在I家裝死的情況下願意先推V1/V2,其實已經蠻敢了,認真說若不是Type-C趨勢這麼旺,加上做USB方案的廠商接下來幾個Q會有成本好的方案提出(I的免費授權),其實TBT會怎樣,還真的難講。最明顯的就是eGPU的外接盒產品,最近真的是大爆發......(恕刪)


看來Thunderbolt 3真的會起死回生,不會走上Firewire老路上

Intel在3/5正式Thunderbolt 3規範開放出去,USB-IF也在3/5宣佈其USB 4.0將會整合Thunderbolt 3規範

也就是說USB 4.0及Thunderbolt 3要重歸一體(好像不包括Thunderbolt 1 & 2)

Intel這次真的做對了,當初跑去跟封閉的要死的Apple合作推規格,根本就是請鬼拿藥單,遲早死路一條

systemctl wrote:
看來Thunderbolt 3真的會起死回生,不會走上Firewire老路上

Intel在3/5正式Thunderbolt 3規範開放出去,USB-IF也在3/5宣佈其USB 4.0將會整合Thunderbolt 3規範

也就是說USB 4.0及Thunderbolt 3要重歸一體(好像不包括Thunderbolt 1 & 2)

Intel這次真的做對了,當初跑去跟封閉的要死的Apple合作推規格,根本就是請鬼拿藥單,遲早死路一條


基本上是這樣沒錯, 不過這也代表了 Type A 的規範即將正式準備結束, 以後都直接邁入只有 Type C 的時代

因為 TB3 基本上在現階段就是使用 Type C 做為傳輸連接介面.

本名 : 許德龍, 擅長於電腦系統規劃及疑難排解. 康允企業有限公司及DELL客製化原廠業務合作夥伴
凡讀過必留言
推一個
也祝版友母親節快樂

宅爸帶你飛 wrote:
謝謝大師提點,個人認為日常生活要遇到雙燒的模擬環境,可能性很低,一般消費者應該還沒忍到那程度,就已經因為溫度問題送保固了,那時候品牌的售後服務能力,對一般消費者才是體驗品牌價值的關鍵,看您也是專業店家出身,消費者能體驗到的,您應該最清楚了,是吧?

另外要提的就是,台灣大部分筆記型電腦品牌廠,所使用的變壓器大部分都是台達、光寶的標準品,這些120W/180W的變壓器標準品,大多是flyback或是forward的topology,對於GPU所需之peak power的供給能力並不強(甚至是緊繃),大師您常提到的XTU對TB方面的功能設計,其實軟體偵測到的,跟硬體ATE自動負載測試到的continuous power,是有著一段差距的,即使是筆電的散熱設計用堆料的方式硬撐,但遊戲時在GPU重載的時候,因為continuous power不足而瞬間掉禎的情況,依然非常常見,測試跑得出成績,但使用者體驗通常不佳,這一點其實跟筆電EMS廠人力長期刻扣跟疏忽電源設計有關(有些筆電EMS廠的RD連CE=CB+EMC這種最基礎安規知識怎麼做都分不清楚...)。有些電源大廠譬如說Murata跟Artesyn,其實都有非常優秀的設計解決方案,但是大部份筆電品牌廠都因為成本問題直接放棄考慮選用,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但宅爸覺得說太深也沒有意義,這是產業不尊重基層的共業,給您參考看看。.(恕刪)


去年這時候在忙資展可能漏掉沒有看到了
筆電確實有這些問題沒有錯
但是也有夠力的筆電如G703GX和G703GXR
這樣的頂規旗艦機是可以在GPU滿載下一樣可以跑出CPU全核TB滿速的效能的
這確是很多人忽略掉的
看規格確實是有非常大的問題的
如I7-8750H 2.2G TB到3.9G
那你會希望你在玩遊戲的時候是跑2.2G還是3.9G呢
特別是電競類的遊戲對於反應速度的要求吃的就是CPU的效能
筆電的設計和選用的解決方案是筆電廠商的問題
但是消費者應該要知道了解他買的筆電真實的狀況
XTU調整確實可以有相當大的差異,降電壓不增加功耗就能提升效能了
目前這一個應用是ASUS做的最好
且是套用了他們自己的電壓運作策略在EC之內
8代的產品大約是比INTEL的方案低了6-90mV在運作
不過就只有高階的ROG系列有導入而已
其他的如RUF或是其他家用機就沒有了,這時候使用XTU去調整不是很好嗎

在來就是每一台筆電都有自己的電源管理設計
有多大的電供能供多少的電
基本上都是已經設計好了
電供也有過熱過載的設計和保護
所以不用太擔心,電不夠你怎麼調還是上不去的

但是對於很多的使用者其實他們是有高CPU效能的使用需求
ASUS的CPU供電也設計的夠力
大串燒的散熱設計也有利於GPU低負載讓CPU效能噴發
為什麼不讓使用者能有這樣的使用方式去用他的電腦呢
且是透過XTU和CPU供電散熱加強就能做的到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