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是toshiba L20
也是15.4"的
應該可以放的下
那個架子是APC的
你可以參考這個網頁
http://www.apc.com/resource/include/techspec_index.cfm?base_sku=ENS%2DUSB
我發現我買貴了
一百美金
架子可作五段式角度調整
有外接電源usb hub可外接四個裝置
現在exxx上
Q1和U70的價格差不多耶
請問各大大會選哪一部
頭銜:1.種田讀書人 2.有牌的傑出青年
其實,我比較看重Q1(就是太貴了),Q1有兩個USB埠,r2h似乎就只有一個。只不過Q1比較貴,在美國ebay上成交價格都是1000美元多一點,r2h暫時沒上市。。。。其實其它的也不重要(重量我是一點都不在乎),如果r2h有兩個usb埠,如果r2h有跟Q1一樣大(40GB)的硬盤空間,而且如果價格真的只有25000新台幣(6000人民幣),我肯定買,買是肯定買的,這麽便宜的話立即去台灣買一個回來。。。。。。。。。。

http://product.pcpop.com/UMPC/00000_1.html

忘了告訴大家:這裏有最近5款比較流行的umpc的資料,還可以使用其比較功能,其中索尼真的是最好的,只不過本人對索尼一向沒什麽好感,所以。。。比較傾向于Q1,Q1的性能/功能似乎也比華碩r2h好(其實我喜歡r2h的外觀),也有很多針對Q1的評測文章,連world of warcraft都可以玩!!!!華碩r2h的資料不全,應該是因爲待上市的關系。

注意:這個網站是GB2312編碼的簡體網站。

最後補充一點:UMPC的性能也不用太高(能玩world of warcraft已經很了不起了,至少我目前的破電腦就玩不成),我很希望它的分辨率能像索尼UX18C和UX17C那樣達到1024×600,800×480有些網頁可能顯示不全呢。不過如果華碩r2h只賣25000新台幣(就算30000也行)我一定會買的,呵呵,實在等不到應該出手的時候了,心急如焚啊……



以上是我兩天之前的想法,如果華碩r2h也有兩個獨立的usb埠我就一定買它,畢竟它不輸于Q1。只不過25000元(6000元人民幣)這種超低價格我真的有點不相信耶,因爲三星Q1在大陸的價格是12000人民幣(×4換算成新台幣),買,買!!
華碩r2h 是有兩個usb 2.0 一個在右側 一個在上面

http://onlyumpc.com/page/2/ 這個往站有 華碩r2h 的 Product Manual 可以看 也可已下載

離發售時間不遠已
哈哈,多謝樓上指點,看到了,右側和上方,果然是有兩個,太好了,決定要買它了。非它不買!

9月25日上市,哈哈!779英鎊雖然超過1000美元,但可以想像過兩個月就會降低了吧。
這句話錯了
C-M 不見得會比 P-M 慢
差別只在於 L2 cache 大小不同而已
而 L2 cache 的大小對效能的影響
在絕大多數的使用上幾乎沒差別
只有在以 CPU 運算為主的工作上(ex: 影片轉檔)
才容易看出差別

轉檔幾乎不關L2大小的問題喔,因為轉檔幾乎每格畫面資料毫不相干,所以也導致L2裡的資料幾乎沒辦法重複利用,所以CPU時脈越高轉檔效能越強勁,轉檔越快,L2大小會影響到密集運算且資料可以重複執行的程式效能,例如壓縮文件,執行一般程式等等,影響甚鉅

這裡有測試報告參考一下
http://www.comexgroup.com/cpu/_intel/p4_vs_celeron.htm
看看下面圖表Компресиране на DVD филм в DivX ;) формат,看不太懂,不過大概意思是DVD轉成DIVX,各位可以看到相同核心但L2不同的P4與P4C(Celeron),時脈相近之下,轉檔秒數差沒多少,3G的Celeron甚至轉檔快過2.7G的P4,L2可是差了4倍喔(128k vs 512k),但後續的遊戲及SuperPI則慘敗
至於PC mark及Sandra測試的CPU數據看看笑笑就好了,他對於Celeron嚴重灌水了(可以自己去查證,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實了,我懶的証明了),要看實際轉檔遊戲等等比較準確

而華碩的R2H連L2都沒有,各位可以預見到執行一般程式效能有多慘了,只有再影片轉檔可以跟一般Celeron勉強打平吧,不過誰會用這小電腦去轉檔.......

拍郎 wrote:
C-M 不見得會比 ...(恕刪)
will0227 wrote:
轉檔幾乎不關L2大小的問題喔,因為轉檔幾乎每格畫面資料毫不相干,所以也導致L2裡的資料幾乎沒辦法重複利用,所以CPU時脈越高轉檔效能越強勁

影像轉檔會有明顯影響是我自己實測的結果
不是像你這樣用推論的
而且 L2 的作用也不完全是你所說的這樣

至於我之前測的資料我懶得找了
很久以前在某些地方發表過
抗議Mobile01站方黑白不分亂停權,即日起關閉帳號不再參與討論
可能是你測試周邊不同導致誤差太大吧,我不能接受你說我是用推論的,我拿出別人的測試也算是測試吧,難不成別人沒測試也是推論的?在參考這一篇....
http://www.thg.com.tw/ShowArticle.aspx?seq=356
節錄裡面一段
在處理影像資料的時候,無論用的是Pentium 4或是Celeron都沒差,在此P4的較大快取影響也不大。
我想表示的是,影像轉檔是比較特殊的轉檔,資料幾乎不相關,故L2影響不大,不過在其他應用上影響非常大,你該不會是拿Celeron M跟Pentium M來測試然後說L2對一般應用影響不大吧,那是因為新型的Celeron M快取有512k了,已經夠用,當然差別不會很大
L2對效能影響不大是建立在Pentium M vs Celeron M 之下的
有L2快取和沒L2快取對效能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當然L2在夠用大小之上對效能影響不大,過大的快取對一般應用反而會有效能降低的情形
拍郎 wrote:
影像轉檔會有明顯影響...(恕刪)
will0227 wrote:
可能是你測試周邊不同...(恕刪)

我同時測 P4, P-M, C-M
其他懶得跟你辯了
反正我的測試結果是為了讓自己瞭解差異
而不是為了在這裡跟你辯論
你開心就好,無所謂,反正互相指正才有進步,我錯的話我更開心,因為我又可以學到些東西,既然你堅持你自己是對的,那很好阿....我提出的網站測試周邊變因都一樣,處裡器核心也都一樣,差別只在L2大小,這樣的測試都還不能參考,那就算了,反正世界上什麼人都有
還有,一句自己都有測試,結果不能接受我的論調,我找了幾份資料來參考,你卻一句話我測試過,但懶的找.....這讓我覺得我自己像笨蛋....
拍郎 wrote:
我同時測 P4, P...(恕刪)
是不是還漏了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使用1.8吋的硬碟?還有我認為華碩本身沒有針對R2H硬體作程式的優良分配,從一股惱的的工作列圖像就知道...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