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Q Joybook S57筆記型電腦-15.6吋寬螢幕+ATI獨顯之體驗分享

HanyuLee wrote:
講話何必帶酸味, 如...(恕刪)


蛤?~多了兩樓留言原來是我被攻擊了= = ...

是阿= = 我的意思是.....

終於有人出來講公道話了= = ......

奇怪= = ...怎會看成我再講酸話哩?

我昨天去台中享樂管問S57的價錢~~

加到4G~~28500~~~

我想問一下~那些27800的~有加到4G嗎?

順便一提!~~

實機真的會比照片好看好幾倍喔!~

很有質感!~
璋3 wrote:
蛤?~多了兩樓留言原...(恕刪)


應該是誤會一場...

鏡面真的很不好拍
拍不出S57的質感
真是抱歉哩~~


小弟一時眼殘, 沒注意到15.6是16:9的比例, 而15.4則是16:10的比例,
所以這兩者是不能相提併論沒有錯,
但是如果已經用習慣16:10 15.4吋, 1440 x 900的解析度, 自然會覺得1366 x 768的解析度不夠用.

先從比例來說,
個人認為, 所謂的 "主流" , 都是廠商炒出來的, 什麼規格對他們最有利, 他們就會主推,
不然前兩年的 "主流" 16:10是炒假的哦?
用過16:9和16:10的人就知道, 那一個桌面面積比較大.
只是現在新的面版製程, 切成16:9對他們而言可以多切幾片, 所以就全部主推這個尺寸,
不論是桌上型LCD或是筆電螢幕都一樣.

問題比較大的是解析度.
放眼現在 "主流" 筆電尺吋, 從HP的2140 高解析度版 (10吋) 到這台Benq 15.6吋的LCD,
解析度全部都是1366 x 768, 難道大家都不會覺得奇怪?
1366 x 768用在10吋會太小,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同意, 但這台是 "15.6吋" 的尺吋哦,
難道在15.6吋上看到那麼大的點距, 不會覺得礙眼嗎?
難道我都買到15.6吋了, 還是只能拿來看電影, 不能拿來做其他的桌面運用?
畢竟以這台的硬體規格來看, 只拿來放影片真的是可惜了.
所以我才會說, 這台敗筆是在解析度.

至於前面有人說, 15.6吋再過來就要跳到1600 x 900, 字會太小, 或是圖示放大會變醜,
我想如果用的是Vista, 這點還OK吧, XP就不敢說了.
BTW, 我個人工作測試機用的是15.4吋, 1680x1050,
我想如果15.6吋上到1600x900, 字型大小應該也差不多吧.
會太小嗎? 我覺得還OK, 但就如同我前面說的, 15吋要不要用到這種解析度, 實在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在16:10的時代, 面版廠可以有1280x768 (或800) → 1440 x 900 → 1680 x 1050這樣的級距,
但在16:9時, 就只能從1366 x 768 直接跳到 1600 x 900, 中間有什麼困難, 這我就不清楚了.
我只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深深覺得, 哇, 15.6吋耶, 怎麼解析度還是那麼低?
怎麼我開photoshop還是不能再把工具列排開一點呢? 至於價位會多加多少, 這也不是我可以想像的事,
因為今天Benq就是沒有提供這樣的升級選購吧? 你們怎麼知道要加多少錢, 才能換到1600 x 900?
請不要拿VAIO那種價位來比, 那是兩回事.

至於針對那些說話很酸的人, 我要聲明一下, 我可不是反Benq, 多年前買的Benq Joybook 7000
現在還在我家服役中, 好用的很, 只是電池掛了而已. 實在不知道提出解析度不夠的質疑, 有什麼不應該的.
MichaelWang wrote:
小弟一時眼殘, 沒注...(恕刪)


小弟也對璋兄抱歉一下, 我也沒看懂意思....
感覺起來好像Dell版在罵人一樣, 真不好意思...

現在現實問題是:

這規格控制在LCD大廠手中, 並非筆電廠商手中..

要買1600x900, 當然可以, 不過因為成本高且產量少, 價格不會低的....
更糟糕的是, 做出來賣, 除了少數解析度魔人外, 市場接受度必然很低..
因為價差很明顯... 就像TN面板怎樣都會打輸, 結果市場競爭結果卻是越打越強..
絕大部份人寧可要一款28吋TN, 也不會要24吋以下IPS..
這種量產品, 有量就能降成本, 形成良性循環, 沒量你再優秀, 也是最多能走小眾市場罷了...

這種循環下去, 對Benq來說只是擺明要虧錢的... 做出來賣不出去或等到沒價值削價出售, 都傷很大..

以S57這種算超值的價位, 不可能去採用高單價的零件, 它的成本已經用在基本零件如U和VGA身上了...

雖然Benq近幾年來確實力爭上游, 我認為跟MSI兩家都是極有潛力且進步很多的廠商..
可是要比起台灣雙A之流, 或HP等一線大廠, 真的很難在各方面硬拼...
既然已經把成本付出在價格及某些零件上, 要再多花幾千或甚至上萬去拼高解析LCD, 實在不現實..

願意買S57的人絕大部份必是為了它不到三萬, 卻擁有不錯的中階卡及"DDR3"這種好物...
把價格抬到四萬去換LCD, 那轉向其他廠商的機會就變大了.. "超值感"在一般人眼中就變差了...
bar0106 wrote:
願意買S57的人絕大部份必是為了它不到三萬, 卻擁有不錯的中階卡及"DDR3"這種好物...
把價格抬到四萬去換LCD, 那轉向其他廠商的機會就變大了.. "超值感"在一般人眼中就變差了...(恕刪)


完全同意. 這也是Benq可惜的地方, 因為量不大, 所以無法向面版廠爭取更優的價格.
而且現在筆電的價位也早就被小筆電打亂了, 想要賣高價一點, 又很難和他廠比品牌價值.
但是個人一直對Benq抱有期望, 也一直相信他們有這種能力.
當年我買的Joybook 7000, 也是曾經在01上被大力推薦的好機,
當年入手價44000 (記憶體從256MB升到512MB), 也是比同級機種超值很多.
最重要的是, 14吋含獨顯機種, 重量竟然只有2公斤,
一直到今年CULV上市前, 又有多少台筆電比它輕的?
看到一堆12或是13吋機種還破2公斤的, 全部都被我視為遜腳.
當然後來也明白, 更高階的顯卡, 需要更好的散熱, 所以重量很難輕下來,
但也不免深深嘆息, 為什麼這幾年來看不到比JB7000更超值的產品?

扯遠了, 回到面版問題, 我還是對現行筆電面版廠不論是10吋到15吋都只用1366x768感到不解.
1600x900或許會比較貴, 但真的會貴多少呢?
就拿HP 2140來比, 當初1024x576被一堆人罵到不行,
結果1366x768出來, 也沒比原來版本貴太多 (非SSD版),
同樣是10吋面版, 1366x768會比1024x576貴多少, 我想只有面版廠知道.
但廠商還是出了, 因為消費者有這樣的需求存在.
而15.6吋要做到1600x900, 是否是 "極度困難", 導致成本會居高不下, 這點也只有待時間證明.
就像之前桌上型22吋LCD都是做1680x1050, 後來有廠商推出22吋的FullHD,
但也沒有貴多少, 而且現在幾乎都在1萬左右.
但我可確定的是, 15.6吋的產品只有1366x768, 就算它C/P值很高, 我也不會考慮,
因為我會買到15.6吋, 其用途就不會只有看影片而已.
或許等廠商發現15.6吋1366x768面版庫存太多, 就會知道這東西不符合消費者需要吧.
MichaelWang wrote:
完全同意. 這也是B...(恕刪)


產量不大~~

不能項面板廠爭取以量制價~~

可是= = .......記得沒錯的話~~

BENQ的所有產品面板不都是跟友達購買的嗎?

既然是同一個集團的~~~~

面板採購價格自然會比較低一些~~

這也是BENQ產品~比較占便宜的地方吧?!~
璋3 wrote:
產量不大~~不能項面...(恕刪)


印象裡, Benq U101所用的1024x576 16:9面板,
就是友達特別生產的. 後來也有別家小筆電採用這種解析度的面板, 但是不是友達的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如果今天Benq 想要推15吋以上, 解析度超過1366x768的產品,
我相信不是做不到, 而是面板廠想不想做的問題.
而且15吋, 16:9的解析度, 能否在1366x768 和 1600x900的中間再擠進去一個解析度,
難度有多大, 這我也不知道. 15.6吋用1600x900,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 字會太小.
但以16:10來說, 同樣是15.4吋, 我就用過1440x900和1680x1050這兩種產品,
可見如果要在相同尺吋裡塞進更高解析度, 不一定是件很困難的事 (成本一定有差, 但差多少, 誰知道?)
而且後來就有那麼多桌上型22吋卻有1920x1200 (或1920x1080), 或是10吋卻有1366x768 的產品,
更可證明這點. 但能確定的是, 廠商現在針對10吋到15吋16:9面版只想主打1366x768,
目前一堆CULV筆電, 不分尺吋, 都是這種解析度, 那也就算了, CULV本來效能就不好.
但是Benq這台可是Centrino 2平台的, 還有高階獨顯, 15.6吋, 還用1366x768, 就真的可惜了.
只是或許是非戰之罪吧, 面板廠不願配合, 筆電廠也沒有辦法.
但我可以預期, 再過一陣子, 可能就可以看到廠商主推16:9比例, 解析度超越1366x768
(但不一定是1600x900)的產品了吧?
璋3 wrote:
產量不大~~不能項面...(恕刪)


問題是再便宜, 需求量很低的話, 友達也不可能為了小小Benq..
去開條生產線生產 15.6吋 1600 x 900的 LCD... 那不止是材料人工成本問題...

一條生產線什麼東西都不生產光保持能運作, 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而且在市場還沒普遍需求前, 想進入量產-- 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環.. 是還要一段時間的...

大家不見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幾款筆電, 用上這種解析度嗎?
我相信生產規模建立起來後, 兩種解析度的面板價位相差必有限...
不過若還沒有, 或根本沒機會建立... 那就會保持高價水準了...

就像15.4吋 面板,. 當初也有1440 x 900 的甚至更高的規格...
問題是, 市場反應價格下, 最後全部都變成 1280 x 800了..
在量產--成本的"良性循環"下, 所有其他解析度都陣亡或淪為小眾市場...

像微星GX600 早先就有高解析度規格, 後來全部都是1280了....
要知道, 當初這台有賣到45K甚至更高, 現在連30K都沒有了....
它除了零件必要的降價外, 就是最主要把LCD縮水了... (不過U倒變成一流的T9300..)

不過我個人是覺得啦, 市場產品是消費者需求跟廠商成本的一個妥協...
基本上都稱不上完美, 但是這是雙方都可以普遍接受的方案..

就像LCD魔人們根本把TN當垃圾, 甚至垃圾中的垃圾....
在那些人眼中, TN根本是爛貨的代名詞, 買的人都是貪便宜或根本沒長眼的東西...
問題是他們沒有能力阻止TN變主流, 主流中的主流.... 佔有率還在上升...

畢竟消費者在尺寸跟畫質上, 寧願選尺寸, 價位跟畫質也是選價格, 廠商呢, 技術上..
也沒辦法真正拉近TN IPS MVA等技術的成本差距(實際上是越拉越遠..)..
這不是魔人們可以嘴砲一下,. 可以扭轉的現實...

簡單來講, 高解析低尺寸的LCD要能普及, 只有在技術成本大降.. 還有需求量大增時才可能...


MichaelWang wrote:
印象裡, Benq ...(恕刪)


說真的, 雖然覺得廠商想省成本莫可奈何..

可是.. 搞到現在技術, 還有尺寸的長進..

還在用15.4吋級的解析能力 15.6吋(1366 x768)..

實在很不長進... 以製程進步的必要來說, 根本是退步了....

我是覺得, 面板廠理應有稍提生成本價位, 但解析度能真正進步提升的技術才合理...
不是把沒長進的成本, 丟給廠商或消費者去承接....

不過這種想法也有點盲點, 就是其實並非每消費者都需要高解析LCD...
也蠻多人甚至小弟自己覺得, 解析度高固然可工作區大, 但15.4吋這種 用桌機來算不過 1024 x 768水準..
用1280 以上的解析度去跑圖樣未免小了些...
bar0106 wrote:
就像15.4吋 面板,. 當初也有1440 x 900 的甚至更高的規格...
問題是, 市場反應價格下, 最後全部都變成 1280 x 800了..
在量產--成本的"良性循環"下, 所有其他解析度都陣亡或淪為小眾市場...(恕刪)


之前有一段時間沒注意市售的大尺吋筆電, 加上工作上接觸到的高階筆電都是至少1440x900起跳,
原來主流市場早就變成1280x800了, 難怪現在1366x768能為大眾接受...

bar0106 wrote:
其實並非每消費者都需要高解析LCD...
也蠻多人甚至小弟自己覺得, 解析度高固然可工作區大, 但15.4吋這種 用桌機來算不過 1024 x 768水準..
用1280 以上的解析度去跑圖樣未免小了些...(恕刪)


是也沒錯啦... 只是會選購 "大尺寸" 筆電的人, 通常也是因為桌面空間有限, 才想用筆電取代桌機,
所以如果能提供更高解析度, 會讓人更想去敗它吧, 不然同價位去買台桌機, 效能根本不知能勝過幾倍說.
不過解析度太高, 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所以我才說, 15.4吋要不要用到1680x1050,
或是15.6吋要不要用到1600x900, 都是見人見智的問題. 但總比現在這樣連選都沒得選,
強迫消費者買單1366x768來的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