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建設性的抱怨文就是因為消費者身受其害,這點是公司無論如何責無旁貸的;不給機會?就是給了機會(購買產品)卻失望連年才會引來消費者的不停抱怨。試想,一個三番兩次隨時都在傷害你的情人(家暴也好劈腿也罷),每次事後再來說請你原諒他再給他機會,請問機會能給幾次?該給幾次?
支持國產品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悲願...
拿韓國來比更是邏輯錯誤。基本上韓國跟台灣的例子是國家企業與民間企業的對照,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基本上就是脫離脈絡的論述。與其說是抱怨,在下倒覺得愛之深責之切吧?誰不希望國產品除了實用耐用好用之外,更能因為品質之故躍上國際成為本土之光呢?但是在達到這目的之前,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吧,除了拿幾個設計大獎之外,希望能有更多兼顧品質的好產品供消費者使用,好讓大家上這裡發更多勸敗文
說服更多的人來加入、來使用才是公司應該要做的吧?消費者的抱怨才是企業的成長動力,忠言逆耳啊,要是一家公司員工都是逢迎拍馬、罔顧公司的實質成長,長官也只想聽好聽話、只注意公司股價好哄哄股東...市場與歷史總是最後的無情裁決者。


























































































